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3-06-27 08:59严云洋孙国红乔斌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严云洋 孙国红 乔斌

摘 要:分析了劳动教育面临的认识不足、资源不多、教学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基于江苏海洋大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讨了坚持五育并举,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主导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形成应劳动、为劳动、教劳动、用劳动、会劳动、思劳动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的分阶段多平台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和建设尚处于走向深化的关键阶段,需要增强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但劳动教育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还不规范,在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时也缺乏整体上的连贯性、系统性和针对性[1-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目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是有教育无劳动,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很重视智育,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劳动,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劳动,教师不重视劳动教育、不理解劳动教育、不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导致学生普遍不会劳动、不愿劳动,劳动意识淡薄,甚至对劳动人民不够尊重、对劳动成果不够珍惜等。目前不少大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育人,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标准缺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给出了专业性指导[2],需要各高校据此制订自己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和评价方法,细化落实劳动教育过程。高校地处位置、办学历史、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会不同,逐步形成了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但缺乏统一标准,不够规范。

3.劳动教育的资源建设力度不大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还都处于探索实施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课程数量,也就是劳动教育的资源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对劳动的认知主要还是体力劳动,主要内容还是学生宿舍卫生和校园环境卫生[1],学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教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劳动可以组织学生干,劳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因此,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不仅仅是完成劳动任务,还能喜欢劳动、学会劳动,从劳动中体验收获的快乐,促进学生成长,从而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4.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劳动教育师资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本质缺乏理解,把劳动教育认为就是组织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劳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不系统、对劳动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重视、对劳动成果缺少合理评价,教学方式简单,劳动育人意识不强。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育人,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准勞动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如何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尽快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大力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是高校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坚持五育并举,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江苏海洋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海洋类综合性大学,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定位。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五育并举,深入推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确定了“覆盖全体、融入专业、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四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推进实施劳动教育。

覆盖全体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突出特色就是深度挖掘地域传统产业和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打造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分类实施就是针对不同形态的劳动实践特点和要求,分类开展相应课程建设,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劳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办法,形成和谐统一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使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同向同行,促进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2.立足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劳动教育开放式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江苏海洋大学构建了“1+N+X”一体化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1门“工程训练”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N门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组成,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校各专业都开设“工程训练”必修课程,教学时间1~2周。其中安排8~16课时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系统讲授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安全、劳动保障、劳动关系等通用劳动基础知识,其余课时针对文理工科不同特点,安排从基础到创新的相关实训内容,教学内容包括铸造、钳工、焊工、铣工、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特种加工、3D打印、电子训练、电子创意制作、电工训练等项目,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选做项目。通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动手实践,亲力亲为,感悟工匠精神,懂得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N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劳动教育开放实验项目和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不仅有劳动教育通论、劳动关系概论、劳动经济学、劳动安全与风险防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理论课程,还有以劳动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实验项目和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如港航结构模型制作、无人船操控与应用、木工制作等,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则是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事务、校园环境美化、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五大类劳动教育专题开发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理论选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以丰富多彩的项目培养学生有趣实用的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让学生愿劳动爱劳动。

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及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将劳动知识、劳动观念及劳动安全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即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劳动教育,在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劳动。

3.统筹理论实践,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分

2020年江苏海洋大学全面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修读学分平均分布在8个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都要完成规定的劳动教育学分,保证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学分设置如下。

工程训练作为劳动教育依托的主要课程,面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是必修课,单独计算1~2学分,完成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项目实践的教学任务,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1周,24课时,含劳动教育理论8课时,计1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2周,48课时,含劳动教育理论16课时,计2学分。

N门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分别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开设。每门劳动教育通识理论课程24~32课时,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计0.1学分,最多计0.2学分。劳动教育开放实验项目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个,计0.1学分,最多计0.3学分。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以参加实践项目计劳动教育学分,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取得0.25学分,其中学生个人生活事务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文明宿舍建设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校园环境美化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05学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劳动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必须修满2学分,学生才能毕业。

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是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要求计算课程学分,不再计算劳动教育学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高,理工农医类专业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20%以上,既能劳动育人,也达成了应用型高校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一门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和至少一门劳动教育通识理论课程,保证了32个劳动教育理论课时,也保证了劳动教育必修课32课时以上。而独立设置劳动教育2学分,既达到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又在学生学业总学分中占比不高,减轻了学生的学费负担。

4.融合校内校外,丰富拓展劳动教育选修课

基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资源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劳动教育通识理论课,开展线上教学,并认定学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融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内容,建设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库。

一方面由学校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主导建设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如学生工作处主导建设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实践项目,校团委负责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建设,后勤管理处主导建设烹饪、缝纫、插花等实践项目建设,艺术设计学院负责木工制作、剪纸艺术等实践项目建设,图书馆负责读书日、读书节、图书漂流等实践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联合行业、企业参与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建设,协同培养人才,使学生通过身心合一、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淬炼成长。

三、以教师为主导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江苏海洋大学不忘育人使命,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和主导作用,努力探索并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平台支撑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共育合力。

1.统一思想认识——应劳动

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为每位教师配发一本劳动教育教材、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报告、评选优秀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深化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等多种方式,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培育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本领,使教师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开展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2.建立健全机制——为劳动

学校制订了《江苏海洋大学关于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2020年全面重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修读学分分布在8个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都要完成规定的劳动学分。先后制定了《江苏海洋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办法(试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程体系、实施办法、学分认定、保障机制等方面,规范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又出台了《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修读在线开放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办法》,对线上教学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进行学分认定。专门成立了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教务处负责各类劳动教育课程的统筹安排与管理,劳动教育实践中心负责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的统筹管理与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个人生活事务类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的管理,团委负责社会实践类和志愿服务类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管理、星级志愿者认定及“劳动教育”课程学分认定,教学质量管理处负责各教学环节的劳动教育质量督查。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工程训练”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校其他部门单位积极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实践活动。各学院负责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工作。

3.明晰教学方式——教劳动

所有课程明确育人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劳动教育。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實践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推进分阶段多平台实施劳动教育。本科一年级,在巩固学生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何认识劳动、理解劳动,以及以何种姿态参与劳动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认同劳动的价值观念。本科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习,增进专业情感、专业认同,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品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本科三年级,以结合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增强专业实践的劳动理解与认同,塑造劳动精神。本科四年级,面向社会发展和岗位职业要求,重点开展高阶型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促进劳动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发挥劳动作用。

4.推进五育融合——用劳动

学校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通过强调和实施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与应用型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脉相承。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让学生亲自承担学校的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连接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无痕融合;通过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智育的不知不觉融合;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和维护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自己发起和负责各种体育联赛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与体育的融合;通过艺术设计、文创产品制作等特色课程,让美育发挥其育人、化人、培元效应,显示新时代新劳动特点,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3]。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和体验职业,随时随势变化,提升自己的职业和生涯规划能力,并强化其社会情感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5.丰富教学资源——会劳动

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是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建设足够的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才能顺利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日常生活、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中积极发现劳动素材,开发劳动实践教学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开发作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导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设“一院一品”劳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资源,探索形成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如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的“清浒净滩,赋能利用”项目,以江苏省浒苔绿潮灾害防治为方向,高度融合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培养,组织学生针对典型海滩浒苔清理、藻体收集、预处理、标本制作、浒苔食品级和饲料级综合利用加工等环节,开展劳动实践。药学院“本草传承,药苑留香”项目,通过开展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标本制作、片剂制备等系列劳作实践,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认识本地区的中药材,积累中医药文化知识。还有艺术设计学院的“蓝染劳艺”、食品工程学院的“食迎佳节”等特色劳动教育项目,已建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56套,组织了优秀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评选。充分发挥海洋大学特色优势,在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日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结合专业赴校内外进行海洋知识宣传和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学海、知海、爱海的意识和服务海洋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6.用好综合评价——思劳动

劳动教育要真正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知道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怎样,给学生纪实评价。学校则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学生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打破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动态的、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及时预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按照《江苏海洋大学劳动教育督导实施办法》对教师的劳动教育过程进行督察指导,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学校还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持续改进劳动教育。

四、结语

本科高校应全面落实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强化劳动教育,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弘扬劳动精神。江苏海洋大学通过实施劳动教育新范式,着力开好必修课、丰富拓展选修课、打造多元實践课,结合理论与实践、融通校内与校外,建立了劳动教育大课堂,构建了一体化、开放式、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育人氛围日渐浓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还将进一步探索建设五育融合的示范课程,注重发挥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突出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使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由被动的要我劳动向主动的我要劳动转变,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2]刘向兵,曲霞,黄国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9):30-36.

[3]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3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与实施研究”(2021JDKT02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2021JSJG014)和重点课题“基于OBE理念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2021JSJG084)、“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苏海洋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学院为例”(2021JSJG148)]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