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及成效分析

2023-07-04 04:56金涛邱同保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

金涛 邱同保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制度,构建劳动课程全过程育人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总结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19-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校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关键环节、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给予了专业指导,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力求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育人功能,推进高职院校劳动课程改革。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劳动教育,在课程学习、专业实习、班舍管理、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环节均有体现,但因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导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一是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很多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缺乏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也未能建立有效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师晋升激励机制,使劳动教育停留在学生打扫校园、搬运物品、整理设备等表面工作上,未能深入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也未能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培养其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二是学校对劳动教育在总体投入和重视程度上远不如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导致劳动育人功能弱化。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硬件配套不全面,未能及时更新劳动工具、教具、设施等,导致劳动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也存在劳动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导致劳动教育课时不足,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理解偏差。当前,社会上金钱至上、唯利益论等思想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导致大学生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脑力劳动挣钱多、工作不累,而体力劳动活累价低、低人一等。如果高职院校不重视劳动价值观教育,不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劳动观,极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校劳动教育基本情况

我校作为全国著名工业城市中一所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劳动育人,开设了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在2013年开展的学生素质教育“素养工程”建设和2017年开设的“雅课程”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内容范畴,开辟为第二课堂。从2019年开始,我校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本质意义,以生为本,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专业课程,让“要劳动、能劳动、爱劳动”观念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积极构建独具本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在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品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制度

新时代国家提倡“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着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放到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尤其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领导保障制度与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这是落实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劳动教育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我校专门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牵头引领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劳动实践、劳动教研、成果宣传三个专项组,每个专项组具体负责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及实施:劳动实践组由学生工作处牵头,负责组织开展日常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素养评价等;劳动教研组由教学与实训管理处牵头,负责劳动教育的教材建设、课程安排和课题研究等;成果宣传组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劳动教育成果积极宣传和正向舆论引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管理和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师生的劳动风险意识,我校专门出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劳动实践课管理的通知》《劳动实践课程安全管理制度》《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与原来仅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第二课堂的简单做法相比,劳动教育管理和安全保障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能够更加高质、高效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

(二)构建劳动课程全过程育人模式

《意见》提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我校在“大一年级要劳动、大二年级能劳动、大三年级愛劳动”三个层面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全过程育人模式。

1.大一年级加深“要劳动”的观念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到了高职教育阶段要不断提升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大一年级就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以目标为导向,完善大一新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年级开设劳动实践必修课,设置“劳动教育周”,组织学生集中实践,有力巩固学生在高中、中职阶段的劳动教育成果,从而加深学生“要劳动”的观念。

2.大二年级培养“能劳动”的品质

我校以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让“能劳动”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品质。组织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机会到校企合作基地、产业学院进行生产性实践劳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乡村参加志愿服务劳动,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性公益劳动,培育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劳动的精神,厚植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培养学生“能劳动”的品质。

3.大三年级铸牢“爱劳动”的精神

“爱”指对人或事有很很深的情感。我校以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为抓手,通过真实生产劳动项目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在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保障下,学生获得更多的真实生产劳动机会,同时获得企业能工巧匠的悉心指导。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可以使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更有成效,进一步强化学生辛勤劳动的品质、诚信劳动的品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精益求精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由此铸牢学生“爱劳动”的精神。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育人机制联动,在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在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下和在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持下,我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有效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构建学校劳动课程

学校劳动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为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要主动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可设立劳动实践必修课,在大一集中授课,共30学时,记1学分。劳动实践课程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设置校园环境美化、校园秩序维护、校园文明督察、学生公寓保洁、会议与典礼服务等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尝劳动的果实,塑造劳动品格,提升劳动素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聘任校内外的模范人物、“大国工匠”担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理论专题讲师,通过劳动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新时代劳动观,增强学生在新形势下认同劳动重要性的理念,并形成实践自觉,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坚定劳动信念。

高职院校以课程的形式广泛实施劳动教育,还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如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教育等内容,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把劳动内涵、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渗透“要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理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实现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的同步培养。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技术能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等校园评选活动,发挥技术能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打造“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分享劳动教育感悟,宣传身边劳动榜样、人物事迹。此外,结合学雷锋月、劳动节等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最美、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构建家校劳动课程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以生活化的劳动育人为主线,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学习活动。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原则,强化个人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让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宿舍内务、班务、校务劳动;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开设手工制作、民族工艺、装饰装修、家用轿车日常保养、家电维修、茶艺等特色劳动实践项目;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助学岗位。上述相对生活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此外,要积极联系家长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如每逢节假日,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通过“职教云”发布家庭和校外劳动实践内容、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乡、回归家庭时积极参与劳动,任课教师负责实践指导和成绩评定,教科处负责校外实践成绩管理,家长做好学生在家庭劳动教育的监督,逐步形成校内外多部门和家庭联动、家校劳动教育一体化、全员劳动育人的新格局。

3.构建社会劳动实践课程

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开展社会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课程实践。组织学生深入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让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魅力;到高新企业体验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而成的现代劳动新方式、新业态,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假期到学校对口帮扶村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村屯打扫卫生、维修家用电器、从事田间劳作、推广农产品等;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参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开放、常态的社会劳动实践教育体系。

(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辅导员、校内指导教师、校外能工巧匠,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家反饋、教师评价等,评价结果依托信息化手段,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学生劳动教育过程记录,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我校为最大限度将学生、辅导员、校内指导教师、行业标兵、企业能工巧匠等主体纳入劳动教育教育评价机制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评比等活动,利用橱窗、公示栏、易班网等平台展示学生的劳动风采和劳动成果,邀请劳动教育领域专家、行业标兵、企业能工巧匠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进行评比,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客观评价。

我校注重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劳动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与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与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因此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化评价十分有必要。在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效进行评价,还设置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家反馈等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目标。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及素质的过程性跟踪评价,可借助教务“职教云”、顶岗实习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第二课堂“到梦空间”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

我校注重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将劳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公益劳动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以此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潜力。

三、我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一)开发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

我校于2021年1月出版《大学生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全书共七章,内容涵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动法律法规、校园劳动实践和大学生公益劳动等,供学生和劳动课任课教师使用,保障劳动教育教学开展,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师生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资源。

(二)形成了全员劳动育人格局

学工、教务、后勤多部门联动,制订工作方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划分劳动区域,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各院(系)成立劳动教育和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由系书记负责,组织实施由辅导员负责;生产性劳动由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由专业教师负责,班委会具体落实,按参加劳动的项目划分小组,指定组长负责。根据劳动教育需要,聘任责任心强的行政人员、后勤干事或物业管理人员担任带岗教师,负责上岗学生的技术指导、过程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聘任校外的劳动模范、行业标兵、技术能手等优秀劳动者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一支社会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联通校园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打造了全员劳动育人的格局。

(三)获得了丰硕劳动教育成果

我校2017—2021年连续五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10多项国家、自治区级奖励;2021年获评为柳州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建成劳动示范教育基地2个,出版教材1本,获得自治区教改课题立项1项、柳州市重点科研课题结题1项、柳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落实《意见》中的目标和要求,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要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品质与能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兰州财经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庞庆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国高教育研究,2021(9).

[2]王东颖.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发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

[3]李慧萍,刘海舒,王汉江.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4).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金涛(1972— ),江西鄱阳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邱同保(1967— ),湖南平江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