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探究

2023-07-10 21:13韦永军覃秋密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韦永军 覃秋密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阐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的创新思路,以及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大师名师工作坊、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32-04

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在2014年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产教融合旨在“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的统一性。教育部2015年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产教融合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重点突出企业组织作为办学主体的价值。两份文件均呼吁打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秉承“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渗透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院招生为起点,采取统招、单独招生及对口招生三种模式,根据生源资质和特点设计教学体系。从近年生源质量上看,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网络,但文化课成绩较差,如2022年统招生高考录取成绩已经降低到350分左右。已招收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项目实战、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兴趣较高,如大数据与会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结合生源特点,学院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势,提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基于产教融合概念内涵分析,“产”是“教”的前提,“教”是“产”的目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为师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物料与环境、形成具体的“产出内容”。但当下,“产与教”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以企业组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为例,企业不希望以牺牲正常生产为代价,但高职院校更希望学生能上手操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育实战能力人才,而企业担心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制造次品,损坏企业宝贵的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等。在产教不对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学院现状,对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一)产教融合模式单一

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有“双元制”“订单式”“教学研一体化”等。高职院校选择实践模式,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师资水平、硬件设备等,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合作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如规模较大、业务类型较多的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多管齐下,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反之,可采用较为简单的“校企联合式”,即仅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实习场所。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相对单一,校企双方多以资源互换的形式展开合作,即企业方提供物质资源,高职院校方提供人力资源。由此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短时间地接触企业运营内容,且多负责一些低水平、低价值的辅助性、临时性工作(如打印资料、清洁办公环境等),很少参与到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中。

(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产教融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综合育人实体”,这需要产业主体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先进、新颖的课程内容体系。企业、行业协会可动态掌握社会用人动向,而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内容、市场调查等了解哪一类技术的市场需求旺盛,哪一类知识体系已经落后过时。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双方沟通不够深入、产教信息严重不对称,企业也很少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教材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例如,当前我国5G技术日渐成熟,“新基建”领域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5G平台建设、软件开发、运维管理等能力,但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仍然以PC平台、有线网络等为基础,难以跟上技术发展速度。

(三)师资队伍缺乏协同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可分成三类:第一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此类教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功底,同时也曾参与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曾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相关工作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此类教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备一定技能,但从未到相关企业锻炼。第三类,信息技术公司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即“实习师资”),他们具备良好的实战能力、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并不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具体工作,需要为企业负责,因此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教学活动中。而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也面临教学压力,能够为信息技术公司人员提供的协助有限。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学校是“教的主体”,企业是“产的主体”,产教融合的基础就是校企深度合作。当前,高职院校与各种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主要是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但学生的实習岗位多、工作差异大,企业难以对高职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及评价,导致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教育的特色集中在网络安全方面,而学生进驻本地不同的信息技术公司后,实习内容涉及网络美工、智能手机软件开发等,这样“产与教”之间形成了知识隔阂,企业自然不会将实习学生作为潜在员工进行培养。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直观上看,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办学方式,指引了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方向,即将学校改造成“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业孵育、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实体。但客观上,高职院校与产业主体在社会上的分工差异较大,其定位、功能、职责、行为范式等存在差异。尽管两者都高度重视人才培育,但在人才传输次序上,高职院校属于“人才出口”,产业主体属于“人才入口”,在“一出一入”之间形成了对人才的差异认知,也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壁垒。常规下的产教融合办学方式,主要通过资源流通的方式进行,如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设备、岗位、技术人才等资源,而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人力、资金(教育成本)、专利成果等资源,双方关系维系力度较弱、结构较松散。

笔者结合学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阐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宏观维度的创新思路

宏观上,将产教融合办学与服务区域经济统一起来,协同社会多元力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例如政府承担资源调配、政策引导等职能,在本区域内创设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行业协会、联盟等组织负责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指导等工作,充当本区域内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互动平台。而企业与学校通过合作方式,形成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负责具体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任务。

(二)中观维度的创新思路

中观上,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配套机制。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提出,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推行“书证融通”机制。“1+X”证书制度与产教融合办学方式在人才需求层次、人才质量提升、育人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契合性,人才培养方向均指向“一专多能型”。同时,根据《方案》要求,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规范等概念引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领域,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三)微观维度的创新思路

微观上,聚焦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创新。一方面,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拓展学科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如将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搭建与运维等课程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强化专业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围绕本地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开设高职院校特色课程。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取代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并非“以新代旧”,而是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将育人合力发挥到最大化。以202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廳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以“工学结合”“项目实训”“师徒传授”及“订单培养”为抓手,打造“一体、三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体”是指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三翼”是指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大师名师工作坊,具体创新策略如下。

(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学一体化”,为了规避单一的“资源互换”模式,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四种课程”),每个阶段均采取“以工导学”的课程设计方式。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以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为方向。首先,在第一学年侧重于教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云计算技术、Java编程、SDN技术等。第二学年侧重于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可从市域网络科技公司日常业务入手,例如编程能力、优化能力、运维能力等,转化为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第三学年上学期侧重于实战能力课程,以市域网络科技公司、信息技术行业常见的工程项目,取代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所使用的案例。第三学年下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市域企业上岗实习,由企业安排特定岗位,并实施内部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等。

(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项目实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在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支持下,转变“项目实训”方式,从而解决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问题。

就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而言,“项目实训”的方式比较适合缺少校园实训场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项目实训的核心是课程设计,但与工学结合不同的是,此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有限,且知识点高度集中。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侧重于“云平台运维与开发”特色类型人才,可以借助“1+X”证书制度,从证书开发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获取相关培训材料,作为理论知识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邀请当地信息技术企业,从现有云平台运维与开发项目中分离部分业务,整合成单独的教学课程,如使用网络程序设计、Linux系统管理、云计算平台搭建技术等,引导学生进入项目开发及运维的全过程(课程体系见表1)。

一般来说,项目实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的实施,需要学生自身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可以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二学年开展教学。

(三)打造大师名师工作坊

师徒传授对应《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要求,通过延长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习周期,为师徒制创造实施条件。

师徒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行业资源较为丰富的企业。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第一学年确定师徒传授关系,便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与之配合。第二学年参与到具体实训项目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应配合信息技术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重新设计日常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第三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采取师徒制的培养方式,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负责企业的具体业务,直到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四)打造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

订单培养意味着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以服务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振兴当地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潜在员工,从而化解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情况。

现实中,可以通过创新“订单培养”模式,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夯实产教融合背景下“订单培养”的实施基础。若高职院校学生已经被内定为企业员工,企业也愿意付出更多育人成本,那么在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部门在招生阶段,就要明确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之间需要签订三方合同。相对应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等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一方面,可由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高校,以独立师资的身份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等活动,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方式,如轮周在学校、企业之间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而言,可灵活利用工学结合、项目实训、师徒传授、订单培养的组织方式,以减少产教分离的负面影响,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稳,张兴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13).

[2]刘兴波,都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

[3]廖庆智.“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2(5).

[4]戴岭,程广文,刘冬冬,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在契合性、现实困境与消弭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11).

[5]冯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1(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研究”(2022ZJY269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永军(1983— ),广西容县人,硕士,高级工程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

覃秋密(1984— ),广西柳江人,本科,讲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