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脉动,万物有灵犀

2023-07-17 04:01本刊编辑部何小夜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寒食国宝黄州

本刊编辑部 何小夜

“叮,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这是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的片头。这部纪录片由央视纪录频道创作团队打造,每集5分钟,唯美精致,就像一首首短诗。

《如果国宝会说话》,说的是什么呢?它们诉说着历史里定格的瞬间,让观众看见人类的过往,不忘其来路;它们讲述着历史里永续的能量,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不会消散的生机,从而更坚定地走向明天。这些内容与主题超越了时空,连接古今,贯穿东西,是世人之所感、所想、所愿,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这一件件国宝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会成为我们作文中最好用的素材。

国宝之魅

黄州寒食帖——失意人生

元豐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贬谪黄州。筑雪堂,躬耕东坡。第三年,时值寒食节,苦雨连月,秋风萧瑟。苦闷的诗人听雨打海棠,碾作花泥,心中生出无限悲凉。遂使鸡毛笔、土稿纸,作诗二首,史称《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横长近两米,诗尾由黄山谷(黄庭坚)题跋——宋书法四大家,此帖独占其二。页首乾隆皇帝御笔“雪堂余韵”。

国宝轶事

那年,春江涨水,大雨滂沱。诗人身处的小屋,渔舟般风雨飘摇。濛濛烟雨,亦如他的视线模糊。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寒食节,大家都吃冷饭的日子,苏轼炖了一锅热菜。他仰头望天,乌鸦衔着纸钱。皇帝深在九重,祖坟遥隔万里,想效仿阮籍作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再吹不起……东坡搁笔,任凭历朝历代在他这草稿上盖章、写字。

《黄州寒食帖》数次入藏皇家内府,三遭火灾,又流落民间。一千年的时光,化作几笔墨迹,几方印泥。密麻麻的图章,像后人的手指,戳戳点点。

运用示例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政治理想的幻灭,也是东坡率真生命的开始。悬针、变奏、飞白、牵丝、堆墨,此刻,诗人的肉体极度困顿,精神却无限飞扬。纵然满腹经纶,又有几人落笔无尘?哪怕才高八斗,又有谁出口便是天真?

一千年,东坡已经离去。指尖流淌的文字,成为哲人生命的延续。近千年的时光,化作数十克的纸,完成生命意义的提纯。人们念东坡的诗,写东坡的字,渴望从平凡的生活中超脱,从失意中寻找诗意。可几人又懂苏轼,懂元丰五年的寒食节。此后,一句大江东去,换多少孤枕难眠……

陈国公主金面具——你的模样

在内蒙古奈曼旗的合葬墓穴里,我们见到了陈国公主和驸马。千年一面,见到的是黄金的容颜——这是一件辽代陈国公主的黄金面具。面具呈半浮雕状,只有0.05厘米厚,用薄金片锤击而成,共有三十三个小孔,起到连缀之用。面具依照公主的五官轮廓打造,看上去,脸庞有些圆润。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出一位公主的芳华绝代。这件冰冷的面具之下,曾经有着怎样鲜活的面容?

国宝轶事

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契丹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双足所在,头顶之处,就是天下。

陈国公主,是辽朝第五位皇帝辽景宗和著名的萧太后的孙女,而躺在公主身边的人,是她的驸马萧绍矩。他们盛大的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举行。但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驸马与公主先后病逝。面具定格了他们的年华,也定格了那时和这两张面孔一样可感可触的世界。

运用示例

这两张黄金的面孔,镌刻着一千年前一个民族的容颜。面具,就像是一个历史的隐喻,让我们不断想起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面孔。深阔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里,留下的模样是生的铭记。这些活生生的人们,他们那一生的悲欣交集,他们未竟的故事旅程,他们热烈的模样,正是你我的模样。

金丝翼善冠——置顶天下

518根金丝,直径0.2毫米,走了八千多圈,成了龙鳞,走了上万圈后,成了皇冠。金丝翼善冠,这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用之物。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它整重只有826克,细细密密的金色丝线,像轻纱一样薄透,又如蝉翼般轻盈。工匠是匿名的王者,技艺登峰造极。数以万计的缠绕、穿行、盘旋,竟然难以找到接缝,浑然天成,宛如天降神物。金冠的顶部嵌着两条金龙,镂空的龙身,錾刻的龙首,对着中间一颗填丝火焰珠,仿佛只要一声霹雳,就要凌空腾飞。翼善冠作为明代帝王标志性的常服着装,组成冠冕的前屋、后山及折角三部分,象征着君主将家国天下顶戴于至尊之处。

十二龙九凤冠,是被追封为孝靖皇后的王恭妃的凤冠。这顶凤冠总重2595克,合计5斤2两。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国宝之魅

皇冠与凤冠,共同诠释了皇家的庄严与威仪。世间能寻、可寻的贵重之物,心中能想、可想的极致心思,凝聚于龙凤二冠。与其说它们汇聚了数十道的工艺,不如说,是千丝万缕的权力,编织出皇家至高无上的威严。明代帝后服饰依据以礼治国的纲要进行制定,从形式到材质,充满象征意义。

皇帝和皇后的服饰不仅是穿戴打扮,还是皇权的社会标志。

运用示例

大礼与天地同节,王者将天下置顶。金丝与点翠,龙飞与凤舞,显现着明人高超的技艺和典雅的审美。四百年后,龙与凤从皇家走入民间,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飞龙在天,有凤来仪,龙凤呈祥,好事成双。

朝元图——神仙的样子

神仙是什么模样?面壁者默然无言。须臾,抬起了握笔的手。线条从笔尖缓缓流出,如江河在大地上绵延伸展。原本空无一物的白墙,转瞬间满壁风动,天衣飞扬。传自唐宋的画稿中,衣带依然飘舞。刹那间,如同舞台帷幕拉起,云开雾散,光满尘壁。近三百神灵,在四百平方米的壁画舞台上各安其位;八位高达三米的帝后,占据队伍中心位置,带领圣众前来朝谒元始天尊。这便是被称为《朝元图》的景象。

国宝之魅

掌管着天地万物与尘世祸福的神仙们,都有着人的模样。此时,太阳和月亮,不再轮流登场,而是并肩同行;五星,紧跟在日月身后。在这里,他们化为文官、武将、老翁和少女;熟悉的北斗七星,则拥有了年轻英俊的容颜。

头顶上的群星沉默无言,却成了人们眼中性格各异的老幼男女;玉女和神官身上,穿戴着永远不会失去光泽的珍宝;用于供奉的鲜花瓜果,也躲过了枯萎或腐烂的命运。

运用示例

七百年来,视觉奇迹遥接画圣吴道子的神采,也启示了一辈辈民间匠师。最终,神仙的样子遍布山河,照亮无数祠庙和道场。庞大的队伍在时空中稳步前行,如天地运转,万物以息相吹。虽然,一切如同画家创造的戏剧,我们依然听见人间的衣裙飘舞,也听见了宇宙的呼吸。

国宝之思

主题·文明的际遇

中国漫长的史前史、承传有绪的历史时期,在时间维度上为孕育成熟的文明形态提供了可能;广袤的国土、辽阔的疆域,在空间维度上为无数英杰建功立业提供了宏大的舞台;复杂的气候类型、丰富的物产禀赋,在资源维度上为创造生产与繁盛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

日升月落,一代代人过去了,但他们的精思巧创,带着时间的温度,留存给了今天的人——那是古人给我们的信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至今已播出三季。我们一同走遍祖国大地,去追寻千余件带着文明印迹,在文明时空中堪为坐标的文物,与千千万万的今天的你,一起走过了激动人心的文物之旅、文明之约。

我们越往歷史深处探索,越去探求文物,就越发觉中华文明的丰盈、沧桑、朴拙、浪漫,就越能感受到其中强韧的生命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耳熟能详的国宝,也有很多展现中国人创造力的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人。这里的人,既是历史上每一个创造出这些文物的人,也包括之后历代见过这些文物的人,更包括今天的中国人。

运用示例

这场与文明的际遇,从视听而起,却浸润身心。《黄州寒食帖》里,在遭弹劾、进牢狱又谪黄州之后,苏轼手握一支鸡毛笔,将心中郁气在开合之间化去,留下一分恣意、几分率性与十分痛快,在失意人生中凭借乐观与豁达寻到一份诗意。“黄金覆面”中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跨越时空也能同频共振。文物是旧的,文明却是延绵不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中华文明的珍贵积淀凝练,给予当下写实的温暖与力量。

写作·技法借鉴

《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叙事艺术。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它时而是国宝本身;时而是构成的材料;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又如“密麻麻的图章,像后人的手指,戳戳点点”“契丹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双足所在,头顶之处,就是天下”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选摘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纪录、广电视界等/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寒食国宝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国宝”竞拍会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