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2023-07-20 03:04崔坤关雪梅耿乔科
农民科技培训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广校高素质北京市

崔坤 关雪梅 耿乔科

近年来,北京市农广校聚焦农民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提升农民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现状

(一)农民中职教育稳步发展。农民中职教育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推进,北京市农广校成立于1983年,四十年来,累计培养农民中职毕业生12.31万人。目前,北京市农广校下设12所分校,开设18个专业,“十三五”以来年均招生1200人,共培养农民毕业生1.35万余人,为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民高职教育创新推进。随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农广校发挥主阵地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技并修为核心,狠抓农民学历提升,通过构建体系、党建引领、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大力培育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依托农民中职教育,北京市农广校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从2016年起联合开展农民学历贯通培养工程,累计招收高素质农民和村“两委”干部3500多人,打造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紧紧围绕首都乡村产业发展、多样化民生需求对农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优化农民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不断提升職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北京市农广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技并修为核心,紧盯产业发展,把专业布局融入产业链以适应发展形势需求,先后开设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电子商务、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专业,通过持续优化调整专业,形成了产业需求拉动专业调整,专业优化催生了产业升级,通过产业与专业融合互动式推进,实现了产业与专业互利共赢。

(二)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1.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数字化,是开辟职业教育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市农广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汇聚优质农民教育资源赋能教育教学,率先在全国农广校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开发了线上红色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北京市农广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农民智慧服务平台,开发了包含50多名教师资源、300 多门网络课程、1.2 万多个技能知识点的“即问即答”服务系统,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便利性需求。

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强教必先强师,北京市农广校以“面向农业现代化培养人、面向农村现代化培养人、面向农民现代化培养人”为目标,从农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中选用优秀教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由500余人组成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为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保驾护航。

3.评选优质的教学实训基地。北京农广校完善“校+企+农”机制,依据企业在行业产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方面优势联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共建,扩展办学空间,开发建设教学实训实验场所,提升农民培养质量。组织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建立 100 个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聘请 100 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作为顾问,评选 100 名 “乡土专家”入驻实训基地,推动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促进农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以机制创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北京市农广校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共同探索实践,面向京郊招收全日制农民大专学员。2016 年,双方启动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方式完成学业,提升技术技能。六年来累计招收高素质农民和村“两委”干部3500多人。同时,北京市农广校夯基垒台,把培养的中职毕业生作为北京农职院农民全日制大专招生的重要生源库,保证生源持续供给。开创了农民高等学历教育的先河,提升了农民学历层次。

三、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展望

(一)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农民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特殊性,需要调动全社会要素资源形成共育合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就必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加强行政立法,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各自承担的责任,构建部门协作联动、上下贯通连接、社会全面配合的一体化大系统,共同为农民职业教育保驾护航,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将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夯实农民职业教育之基。

(二)强化改革创新,探索乡村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民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在一些高职院校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但从总体看,各地发展还不均衡,农民职业教育全层次培育机制尚未构建。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支持农民学历提升,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实践机制,力争形成中高职、专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具有新时代特色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根据农民的特点,实现量身定制,定向管理。在招生方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探索实践路径,不断提质赋能,打造人才培养新业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育人机制,打通各层级便捷路径,实现农民职业教育各层次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农民的学历层次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职业能力。

(三)发挥主体作用,总结农民学历教育办学经验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民成长与提升,因此农民职业教育要符合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职业教育要求,总结符合农民心理特点、适应经济社会进步的农民职业教育经验,形成规律认识,促进农民学历各层次良性衔接顺畅运行。作为农广校,要发挥其在农民中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农民需求和乡村产业发展动态,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产业课程进学校、进课堂,发挥中等职业教育保基础的作用。高校也应该主动与产业基地对接,延伸实训实验空间,发挥乡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增强学历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践性,使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广校)

猜你喜欢
农广校高素质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