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传统节日主题舞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3-07-26 08:12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吴婷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室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蹈课程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吴婷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室 王 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对当代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增进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政策的颁布,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艺术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艺术的源起、表现、发展、传承都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政策背景下,准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课程之间的关联,正确指导育人实践,实现落实教育政策要求和提高艺术课程实施质量的双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五者在今日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中相当重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和创作能力。义务教育作为儿童、少年阶段的普及性教育,是形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民族振兴和祖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遵循综合性、多元化、科学性等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也变得更为必要。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首次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学科纳入其中,所涉舞蹈学科课程内容包含“表现”“创造”“欣赏”“融合”四类艺术实践,其中第一阶段(1—2年级)侧重培养学生具备塑造形象、扮演角色的能力;第二阶段(3—7年级)主要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舞蹈风格,积累舞蹈动作语汇;第三阶段(8—9年级)主要引导学生从欣赏表演到艺术创作,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舞蹈课程”,同时也明确了7—9年级间,学习任务包含了多舞种体验与舞段创编、舞蹈小品欣赏与体验、风格舞蹈表演、舞蹈小品编创的内容。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古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健身,克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实际上舞蹈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具有美化形体、启发美育思想的作用。在201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现行标准汇编》中,对“舞蹈教室”有明确的要求,每个学生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鉴于我国目前各地区教学场所条件参差不齐,在新课标中也明确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能在7年级开设舞蹈课程,为了避免因环境差异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同时也为了舞蹈美育能够更便捷、更有效、更广泛地实施,故以“小空间”舞蹈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课程设计。

一、“小空间”舞蹈教学的路径研究

(一)凸显情境应用,以“意”领“形”

情境应用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路径,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工生活素材,运用课堂中的教学设备,结合图画、音乐、舞蹈等作品,通过视听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在生活情境、文化情境、科学情境中感知舞蹈。

以下设计的三个课例是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境入手,通过欣赏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舞蹈作品、音乐作品等,将学生带入节日氛围、主题情境中,教师在讲解传统的节庆礼仪、习俗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关注中国文化审美之“意”,从而将这种意象转变为身体的“形”,即具象的舞蹈动作。这一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其情感的发展,促进所学知识、动作与体验的连接,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激发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维持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起到定向、引导、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二)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以“趣”促学

古人云:“教之不如学之,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番话道出了教学过程中“趣”的重要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焕发之期,好奇好动,思维敏捷。舞蹈课程较之传统的文化课程,一方面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体验舞蹈,激发兴趣。

以下设计的课例二“上巳踏青游”中,充分结合了音乐学科中节奏的练习,要求学生以踏地的形式进行表现,并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精神和动作相结合的无限可能。当学生手舞足蹈参与体验之时,既能体会音乐与舞蹈间节奏的关联,又能探索限定空间中的舞蹈动态。在“创意与评价”环节,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舞蹈构图、队形的创意表现,生动而充满趣味。同样,在其他课例中可以融合戏曲、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或实践活动于课堂,注重艺术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鼓励舞蹈编创,以强化理解创新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课堂中激发好奇、兴奋、感动等情感,吸引学生关注、向往、投入,通过整合所学知识,结合动作编排、空间设计、队形调度、音乐选择进行舞蹈编创,通过评价环节启发深度思考,完善个人创作,实现创意突破。

在已设计的三个课例中,均安排了“创新与评价”环节,是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理解、编排创作的空间和时间,课例中引导对道具长绸、袖筒的运用,对动作的反向运动,探索“镜面”编舞的创作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编创实践过程中,理解舞蹈的精髓,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形式,以评促学促教。

二、“小空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课例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对舞蹈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其理解及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学习间接经验向自主学习的过渡阶段,已初步具备挖掘舞蹈深层文化的能力。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知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型、手位、脚位,以及空间、造型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模仿和表现力,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索,乐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独特新颖的创作价值。

课例一:元宵赏花灯

教学内容与目的:本课融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情境,通过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中对“眼”的运用,学习并掌握舞蹈中的“眼随手动”,理解中国古典舞中的“凝神”“放神”“聚神”,通过点指动作的学习和舞蹈创作,感受舞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其一,学生能用眼神准确表现出喜、怒、哀、乐、惊、怨、疑、恨等情绪,理解眼神的语言。其二,学生学习提腕、压腕、指等手部动作,结合眼神,练习“眼随手指”的动作,感受舞蹈的动律美。通过手、眼动作的融合教学,启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其三,关联戏剧中对眼神的运用,了解多元的审美文化,体会眼神运用中刚柔相济,动静相随的东方哲学。

教学步骤:首先,教师结合元宵节家庭团聚、外出赏灯、指灯等图片,在农历正月十五到来之际,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花灯吸引着闹花灯的人们,赏花灯成为元宵节众多传统习俗中最精彩的部分。其次,教师讲解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舞蹈要素,其中对于“眼”,即眼睛和眼神的运用,可谓丰富且讲究至极,如雕塑一样宁静又“凝神”,在动作串联之后的戛然而止亮相的“聚神”,形止而神未止中延伸出的“放神”等,“眼随手动”也成为舞蹈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然后,请学生尝试表现喜、怒、哀、乐、惊、怨、疑、恨等情绪。再次,教师要求学生从舞蹈的规律出发,在自己的座位上结合身体的“提”“沉”元素动作,进行练习。身体“沉”时眼睛松弛,身体“提”时眼皮随身体动律的提升而舒展张目,同时学习中国古典舞中“提腕”“压腕”及“指”的动作。最后,教师示范手、眼直线运动:双手背手准备,第一拍右手点指左下方,眼视左下方;第二拍,右手点指正上方,眼视正上方;第三拍,点指右下方,眼视右下方,第四拍静止;第五拍至第八拍如上方式,方位则是从右上方—正下方—左上方;弧线运动:双手背手准备,“上弧线”,用“提腕”带动,在规定的方位停顿时以“压腕”为定势,呈现“翘指”的形态;“下弧线”提压指时需先“提腕”,再“压腕”。

创新与评价:教师讲解创意活动的规则,即学生在原座位上以竖排座位划分,共分为左、右两组(例如左边4竖排为第一组,右边4竖排为第二组),第一组的学生学习教师的手、眼组合动作;第二组的学生似“镜面”方式,与第一组学生进行反手反向运动。教师播放挑选的歌曲段落,学生首先分组进行舞段展示,随后全班学生结合音乐共同进行表演展示,展示过程中融入元宵赏花灯的情境,之后请学生对本组的创意活动进行阐述,并对其他组进行点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可拓展双手点指动作、多种指点轨迹进行舞蹈创意表现。

课例二:上巳踏青游

教学内容与目的:本课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的情境,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时期后始定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至水边饮宴、郊外游春踏青。后来,由于上巳与清明日期相近,且上巳“祓褉”被春游所代替,上巳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古代礼乐讲求“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创作特点,汉唐古典舞《踏歌》正是融合了这种创作方法,借舞蹈形式表现出春天少女们踏青游玩的景象,“踏歌”作为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形式广为流传,人们踏地为节,载歌载舞、联袂而舞的欢乐场景仿佛在眼前。本课将通过欣赏《踏歌》,带领学生了解汉唐古典舞的部分上身舞姿动态,在常规教室的“小空间”内完成“踏地为节”的节拍练习。其一,学生通过对上巳节的学习,了解传统知识典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其二,通过欣赏舞蹈作品《踏歌》,形象地体会汉唐古典舞蹈中的舞姿动态美,并能根据教师的教学,准确地表现汉唐古典舞的上肢动态;其三,结合踏地的节奏练习,培养运动协调性,感知音乐与舞蹈节奏的关联;其四,通过拓展道具、空间、构图等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发散思维,在舞蹈编创中融合各种创意表现。

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讲解上巳节的习俗并引入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通过对作品的观摩,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请学生思考作品的内涵。其间,教师可拓展讲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中国古典舞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袖舞。舞蹈中抛袖、扬袖、甩袖、搭袖等各种动态,不仅能延长舞者肢体的表现力,更能拓展舞蹈空间,呈现出美的视觉效果。其次,教师教授汉唐古典舞中部分上肢动态:拈花式、托月式、环抱式、阴阳掌式、亮翅式、追风式、垂柳式、踏歌式等动作。最后,教师教授学生踏地节奏动态(如谱例1所示),随后正向、反向交错进行踏地。

①节奏:

②动态(以其中1小节为例):

谱例1

创新与评价:教师讲解创意活动的规则,即学生分为男生、女生两组,男生双手叉腰,脚下整齐地踏地为节,女生每1小节展现一个舞姿,在男生脚踏的节奏中进行多舞姿串联,男女生可互换分组,伴随教师选择的音乐,进行表演展示。教师挑选学生对本组的创意活动进行阐述,并对其他组进行点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以上创意活动可以拓展表现队形构图和运用道具长绸、袖筒等。

三、“小空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

(一)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多元审美感知

2021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指南》,对艺术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肯定,认为“艺术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空间”舞蹈教学课例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映射于舞蹈的内涵,在舞蹈知识学习、动作掌握、创意评价中,结合音乐节奏、舞美道具、环境空间等多种内容,融合音乐、美术等多元艺术形式,启发学生综合地感悟舞蹈艺术之美。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艺术传承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体验古典舞韵,培养舞蹈创演能力

中国古典舞中不论是追求圆形的运动轨迹,还是讲求“点”“线”结合,刚柔相济,动静相随,都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悟中国古典舞中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风格特色,在疏密有度、强弱对比、快慢相间的舞动节奏中体会其形、神、劲、律的审美核心,通过舞蹈欣赏、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等方面的实践练习,提高思考问题、深入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融合寓教于乐,深入以美育人理念

传统的课堂学习,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陈旧。舞蹈教学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方面需兼顾内容的主导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还需有所创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小空间”舞蹈教学是基于教育性、观赏性、趣味性、思考性于一体的教学,在创新与评价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主动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舞蹈视觉美感,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切身感受习舞、编舞的乐趣,体会舞蹈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体验认识美—感受美—实践美—创造美的完整过程,以达到舞蹈美育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蹈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舞蹈的男孩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冰上舞蹈搭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舞蹈课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