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美学视点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指引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2023-08-03 09:57王春英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景写作者

王春英

(衡水市景县第三中学 河北 衡水 053500)

1.虚实相生与抒情散文

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起源于老子有无相生的观念,在《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到了《庄子》,出现虚实的观念,此后,逐渐形成以实带虚、虚中有实、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虚实美学思想。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和意境理论相结合,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文学艺术而言,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利用留白、衬托、渲染、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使所造之境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意蕴。

抒情散文也称写景散文,它是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情感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它带着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或者说,文中的景物是写作者主观世界的外化,所以,相同地点相同时间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写作者的言语世界是不同的。写景散文的写作者面对景物不同于科学研究者面对景物,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抒情散文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个体性。在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的关照下,抒情散文中的实与虚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由写作者决定的,那么,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就是借助写作者所写之景引导学生增强对生活的感受,扩展对生活的认识。

2.《济南的冬天》中虚实相生教学指引

老舍于1966 年8 月24 日用决绝的悲剧方式按下了人生的停止按钮,终年67 岁,虽然在济南度过了人生中的4 年半,这却是他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他共创作一百五十多篇(部)作品,其中就有代表作《猫城记》和《离婚》。老舍经过的地方很多,在济南时间不长却写济南的文章最多,共有七篇,题为《一些印象》,《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可以说老舍丰富了济南文化,济南也成就了老舍。写于1931年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抒情散文,我们可以在虚实相生美学视点下指引教学,构建师生共读的阅读课型。

2.1 从实的角度切入文本,引导学生认识抒情散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引导问题,下面是围绕写景这一实的角度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1:济南的山和水。

生2: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生3:济南的山分别是冬日阳光朗照下的,薄雪覆盖下的,和城外的,济南的水主要写的是水色。师:同学3 不仅回答了哪些景物的问题,而且回答了景物特点的问题,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把这些景物写下来的?

生4: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远而近、由大到细,比如第三段写山,从山上到山尖,详写山坡和山腰。

生5:作者是按照由近而远,由细到大的顺序写的,比如第六段,先写冒着热气的水,接着写到水藻,然后写垂柳,最后写水上和天空。

生6:作者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安排全文景物描写的,比如第二段写的是全景,第三和四段写的是山色,第五段写的是水景,属于总分结构。

生7:作者既考虑到大层次,也兼顾到大层次内部的小层次,比如大层次,先俯瞰济南城,再到山色、雪后、斜阳、杨柳岸边。比如小层次,第二段由山景到生活中的人,第三段由雪到天晴,第五段由水到天空。

师:通过同学们地阅读和思考,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济南的冬天的写景可以用“大小高低远近,有序灵动活泼”来概括。

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实的写景是为引入理解虚的抒情作准备的。在这一阶段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写景既要有一定的顺序,但也需要灵活多样。当然写景的顺序是与写作者的立足点密不可分的。立足点可以固定,也可以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只是指立足点在不断变化,但是基础仍然需要有立足点。从《济南的冬天》的写景立足点中我们发现,作者一会儿在空中,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在山下,这些立足点中,有些写作者并不能到达,而是想象中的,比如空中俯瞰济南全城。

但是,无论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济南的冬天,在读者或者济南人的眼中很可能有自己的济南的冬天。有人说朱自清写了荷塘月色,许多人到实地看了之后深感失望,究其原因,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眼中、心中的荷塘月色,而不是纯粹自然客体。同样道理,《济南的冬天》实际上也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虽然与读者或者济南人有形似之处,但是未必心有“灵犀”。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写景中进一步理解抒情个性化特点。

2.2 借实悟虚、虚实相生,引导学生体味、理解实景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2.1 以实带虚,引导学生探究由实到虚的桥梁的抒情作用

我们认识了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以及景物的特征,这样做,仍然位于文本的外围,并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如果要真正地理解抒情散文,就需要以情为抓手。可以说,情是抒情散文的核心,在情这一圆心之下才出现诸多景色的辐射。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外在的景物上,而对情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总结成固定的结论交给学生。所以,抒情散文需要引导学生以实带虚,尤其是探究实到虚的桥梁,即由实到虚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济南的冬天》由实到虚的桥梁,可以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开发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理解作者使用修辞手法描写景色的目的是寓情于景,可以说这些修辞手法不过是实现以实带虚的桥梁。

表格支架1:

问题支架2:

同学们,在第四段中有“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句话中连用两个“卧”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请同学们举例,并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里开发的2 个学习支架,分别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角度深入文本,理解写景中是怎样蕴含思想情感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往往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理解文本,而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抒情散文指引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感知语言,借助语言逐渐深入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从实到虚的学习过程,实现对抒情散文情感的把握。

2.2.2 以虚带实,引导学生探究虚的抒情对实的景物的调控作用

抒情散文是最能体现写作者个性的文体,一方面,自然景物影响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所写的景物进行相应地调控。写作者借助景物,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属于自己的景物世界,写作者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景物世界当中,使这一文本世界有了特定的意境。这一意境中的虚境依据实境的诱发而不断开拓、升华。可以说虚境是依据实境来完成的,而实境在虚境的调控之下。

《济南的冬天》中,既有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两种语句在全文整体的关照下具有相同的情感指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指引,引导学生揣摩思想情感对写景的调控作用。

问题设计1:同学们,文章开头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围绕“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组织了哪些材料,怎样组织这些材料来描写济南的?

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真得算”、“宝地”这些词语蕴含作者心中的喜悦、热爱与赞美之情。可以说“宝地”两字是作者组织材料、描写景物、营造意境的线索,这一宝地是与其他地方的冬天比较中得来的。通过阅读总结,可以发现,作者围绕“宝地”,组织材料,描绘了三幅济南冬天图,即小山摇篮图,雪后小山图,空灵水晶图。

问题设计2:同学们,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什么把“济南”和“冬天”颠倒过来,那么题目能不能改成《冬天的济南》,结合文本,说一说你的想法?

关于这一问题,许多资料书上认为不能颠倒,他们认为济南的冬天关注点是冬天这一季节特征,而冬天的济南关注点则是地域特征,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开放性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抒情对写景的调控作用,不必得出固定的答案。原因是文章结尾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首尾呼应,而这两句的表意重心都落在地域上,一个是“济南”,一个是“宝地”。仅仅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认为两词不能调换显然证据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思想内容。这一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济南这一地域,即山与水的特点;一个就是冬天的特点,即温暖晴朗、慈善。而济南的冬天正是将这两者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在这里的安适惬意,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以及济南的一往情深。

3.虚实相生美学视点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指引途径举例

虚实相生美学视点下抒情散文教学指引策略灵活多样,但概括起来,也有一些基本的途径,比如引导学生沿波溯源,从实到虚,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依托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比如引导学生通过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探究,理解作者融入景物的情思,发现实中的虚,认识抒情散文需要将客观真实的境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巧妙的结合起来。比如引导学生理解抒情散文中需要将写作者的情感物化,实现化虚为实的目的。比如引导学生理解境生于象外,虚藏在实中,抒情散文通过所写的具体景物和形象,往往象征或者暗示一个更加开阔的世界,而不是局限于描写的景物世界。比如引导学生借助文章中描写的景物世界展开想象和联想,创造并扩大文本中的景物世界等。

由此来看,虚实相生美学视点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指引,既是对虚实相生美学这一传统美学的理解与运用,也是对抒情散文的准确把握。将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为抒情散文教学寻找一条新的途径,丰富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写景写作者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写作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