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分析和解决措施

2023-08-03 09:57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饱和溶液溶质中考

郑 丽

(庆阳第五中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引言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有了新型要求及变革。初中化学作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抽象性、难懂性及逻辑性等特点,导致化学中考中部分学生存在抽象思维,如何提高化学中考成绩及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成为广大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初中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分析

1.1 审题不细,急于求成

常见中考高频出多点如下:

例1:因废旧塑料(例如一次性快餐盒)造成“白色污染”日渐恶化,为此某市向公众提出公开意见,下列建议是(A):A 禁止使用塑料制品;B 不滥用塑胶产品;C 循环利用废旧塑胶;D 开发新的、可生物降解塑料。

通常情况下,学生错误选择B 比例更高。主要原因为误选择“可行”,排除A 不可行后,选择可行的第一个选项B,没有仔细看后续选项从而导致解题失败。

例2:氢气是一种热值高的清洁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在加热条件下,H2 与二氧化锗(GeO2)反应制备金属锗的化学方程式:GeO2+2H2Ge+2H2O。

从H2还原CuO 的认识来看此题相对简单,诚然,部分学生将Ge 误写为Ce 而失去分数;另有部分学生因没有将化学方程配平或未书写条件而丢分数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试验废水中银进行回收,并对其中铁粉进行检测。

通过简单物理实验,A 学生很快就证实试样中有铁粉。他的方法为磁性吸附铁粉。

此题学生错误理解:“将少量试样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如发现有气体,则表明试样中含有铁粉。”这说明化学方法与题目中所说“物理方法”不符。

综上,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过于重速度,题目尚未看清就着急解题,导致没有留意题中的关键词造成错误答案的现象频发;或认为问题与题目相似,进而不假思索地照搬,从而形成错误,归根其因,主要在于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解题错误。

1.2 常用词语,专用名词或术语书写不正确

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常见词汇、专有名词和名词错误。比如:试管爆裂(爆炸)、长颈瓶(持久力)。考试中,诸多学生都将“滤”的右半边写成“虚”,“催化”写成“摧化”、“肥料”写出“肥尿”。

1.3 无法正确表述实验的方案

现象、结论解答叙述题时应做到简洁、准确、到位,规避因含糊不清、不恰当造成失分。

例4:盐酸性通常是在溶液中显现。

部分学生在例4 题中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某些盐类溶液呈酸性”,而被错误地回答为“某些盐类呈酸性”,从而导致失分。

例5:乙同学很快拟定了进一步测定样品中银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

A 取两药匙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B 待充分反应后,取出不溶物;C 不溶物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记下其质量。①步骤B 中如何判断已充分反应?答;若溶液中不再有气泡产生。则已充分反应。

错误答案:(1)观察溶液中有无气泡生成;(2)将少量固体除去,进而加入稀硫酸,观察有没有气泡。第一个答案没有说明“在溶液中不会产生气泡,说明已经足够反应”;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仔细考虑问题,因已经用太多硫酸。

1.4 没有抓住关键信息,正确灵活解决问题

中考常见与生产、生活、前沿科学相结合信息类试题,以考查学生知识转移能力和素质。往年信息题并不困难,以提供信息为主,但信息题失分率比较高,探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没有仔细阅读信息题所提供资料,在答题时没有依据,无法把握正确取舍。

例6:如何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氢气是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日本科学家近日研制出含有氧化镍半导体粉末,它可在402 纳米波长下,把它注入水中,使其不断地转化成氢和氧。将化剂反应写成化学方程:

部分学生把“触媒”(或“镍氧化物”)错读成“镍、氧化物、镍或镍”;将“光”(或“可见光”)误读为“激光,照射”等。

1.5 无法把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新情景中

部分学生经常不懂得“旧知识”“新面孔”,不懂得如何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7:小明将一张滤纸折叠成一只纸蝴蝶,将药剂喷在蝴蝶上后将它悬挂在一张铁架子上。另外拿装有B 溶液杯子,置于纸蝶下面(见图)。片刻后,纸蝶变红。从下列材料中,你可找到A.B 组合(编号)①③.②⑥。

学生对此有误解;①④②⑤。

学生经常见到是酸液和指示剂在试管里发生反应,并且了解到“酸液会把石蕊染成红色,而碱性溶液会让酚酞变成红色。”题目是“纸蝴蝶变红”,所以很多学生都将酸碱溶液和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混合。诚然,纸蝴蝶并没有直接接触到烧杯里液体,而是变成红色,说明纸蝶上有液体,即特殊液体。

例8:“神光二号”大型激光中应用磷酸二氢钾(KH2PO4)大晶体,磷酸二氢钾中磷含量为+5 价,在农业上也可作为复合肥料使用。

此题解题中,部分学生把磷酸二氢钾错配成“磷肥”“钾肥”。

例9:超临界CO2液体类似于水、能阻燃、能溶解溶剂,被称为“绿色溶剂”。其之所以被称为“绿色溶剂”,是因为其可取代许多有害、有毒、易燃有机溶剂;其二,二氧化碳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物质,参与碳循环。

解答此题时,学生需要考虑二氧化碳在自然中的光合作用。CO2作为相对常见的气体,诚然,部分学生都没有将CO2相关知识和问题结合,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形成抽象思维。

2.初中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解题对策

2.1 强化审题,注意关键字词

考题解题的首要步骤,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审稿不认真、思虑不周、仓促答题且是急于求成。要克服通病,应提高审题方法及审题策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中的关键词。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应告诫学生在解答“熟练题”时不要掉以轻心,避免掉入圈套,同时要克服“惯性思维”。鼓励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关键字词,不要养成拖拉、不求效率做法。

2.2 重视基础,从小处着手

试题中的化学专有名词、常用仪器名称、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都是中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化学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学生解题基础,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在课堂上指出部分容易出现错误让学生注意并改正,则错误概率就会亟待降低。如“过滤”一词引入中,要让学生记住滤书写和记忆(滤与虑同音)。其次,要经常练习化学方程,完成后要做到“三查”(条件,平衡,状态)。可结合起来进行类似反应,掌握其规律。如H2,CO,C 等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可对比,分析反应条件和产物异同,使学生更容易出错,并能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公式编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学生薄弱环节。

2.3 精讲精练,培养能力

“精讲”并非意味着教师简单、随意指导,而是根据大量调查及初中生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部分教师为让学生“能力”任意扩大、深化,采用题海战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使得初学者对化学兴趣丧失。“精讲”作为当前初中化学解题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而非知识载体。唯有通过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为学生留出思考、讨论、提问、动手动脑筋机会,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例10:下列有关溶液(固体溶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B.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C.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会析出溶质。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错误选择:A;D

解析:选择A 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单一认为饱和溶液浓度高于不饱和溶液,因此在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必然减小,忽略与温度相关饱和溶液概念。温度变化情况下,饱和溶液能向不饱和状态转变,溶质含量不变。选择-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析晶,认为溶液中沉淀结晶后溶质质量会降低,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忽略温度下饱和溶液也会析出结晶,而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发生变化。

对此,解决此类概念类问题时,可根据对概念认识,进行反例性辩证。当温度改变时,饱和不饱和溶液会互相转换,但在转变过程中,若不存在溶剂数量或结晶沉淀,则其质量分数不会改变;在恒温下,饱和溶液中水分会被蒸发,而结晶则不会改变溶液中溶质含量;在低温下生石灰溶解度增加,故此在低温下不会沉淀。

2.4 引导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初中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分析来看,造成出错点高频的主要因素在于“认知结构缺失”。对此,如想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应建立起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白,学生大脑具有某种知识的潜在根基,而相关知识则是由学生自身建立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另外,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与学生已经存在认知结构形成非人工、实质性关联,从而导致原有认知结构重组和改变。在这种基础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作用,以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结构。

初中化学概念非常丰富,它既能使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又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切入点。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深刻概念剖析,让学生从简单死记硬背中领会到概念含义。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快从题目中抽取出自身知识点,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化学方程式》中许多知识都是在后面做题时要用到,例如分子量乘以化学计量,如何使用质量守恒,教师要重点讲解如何使用,并且要将这些知识与考题联系起来,以便将来在做题时,能够迅速联想到有关知识,并寻找有效解题突破口。

例11:以下各组溶液中,可不加入其他试剂而进行鉴定:

选择错误:D

解析:D 错误是由于对酸、碱、盐知识运用不灵活,对此类问题解题方式缺乏把握或对问题分析不全面,仅见铁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形成红棕色沉淀,NaCl 和AgNO;当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时,就会有盲目选择。

事实上在没有添加任何药剂情况下,鉴定方法有两种,一是逐个鉴定,二是鉴定颜色溶液(例如CuSO、FeCl3)。因此,本题目可先从溶液色泽辨别出硫酸铜,进而将其余溶液分一小部分,分别加入硫酸铜,在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用NaOH 作为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是MgSO,溶液中没有明显KCI。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来,通过观察颜色判断出材料,进而再从另材料中找出另材料,这就是所谓解法。但若无染色液,可采取二次反应方法,即双反应,对反应现象进行统计,并依试验现象差异加以区分。当两种材料混合在一起时,如反应情况不一样,就说明这材料是可被识别。如将HCI,Na2CO3,BaCh,H2SO4四种不同颜色液体进行统计。

2.5 举一反三,开发解题思维

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一道题多解,举一反三,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初中化学教师要多做习题,可多找一些相似题型进行巩固。并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题目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引导学生提出改善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形成阅读和思考好习惯。

例12: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木块如右上图所示。

图1

往烧杯中加少量固体物质后,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Fe

B Cu

C Ba(OH)2

D Ba( No3)2.

错选:A;D

分析:选择A 的依据为:当铁和稀硫酸发生反应释放氢时溶液质量下降。错误选择D 则假设稀硫酸和Ba( No3)2反应中存在硫酸钡沉淀,所以溶液质量也降低),无法用化学方程来进行量分析。

56 份铁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溶液中溶剂质量不会发生变化,而溶质质量却是由90 上升到152,因此,溶液品质应当有所提高;当浓度足够稀硫酸与Ba( No3)2硝酸钡反应时,溶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溶液质量会发生变化;同时,溶液质量也会提高。因此,将这两种固体物质添加到稀硫酸中,溶液体积随溶液质量增大而增大,从而使溶液密度增大,使小木片浸泡在水中体积减小。浸泡在液体中木头会被向上浮力所吸引,而浮在水面上物体浮力正好等于它所承受重力。在保持原状情况下浮力保持不变。木块中液体越多其密度就越低。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会导致木材沉陷,表明液体密度减小。当液体体积不变时,由于溶液性质改变,所以溶液浓度会改变。由于溶剂在溶液中质量是恒定,对此,溶解物重量减少。选择物不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因此,小木片浸泡在溶液中体积不会改变。

2.6 全员参与,关爱差生群体

从本质角度来看,化困生与化优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别,化困生与化优生相比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化困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没有明显差别,而对图像表征能力则有明显差异;(2)无法从题目中抽取有效信息,化优生最擅长就是将知识和问题答案结合起来;(3)化困生自我效能低,化优生在回答问题时遇到挫折,就会开始反省寻找突破口。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速度,会对学生产生偏见,学生只关注前面学生,而忽略后面学生,特别是后排学生,学生从来不会给学生上课,所以,学生成绩才会有很大差距。化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学习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化困生要采取逐步引导教育方法,多鼓励,多关心,避免困难生因屡次挫折而放弃。同时,教师要把教室让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多交流,并形成一对一的互助关系,使班级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缩短不同层次学生差距。

结论

综上所述,从化学中考试题来看,存在部分高频出错点,即多数学生解析试题中形成错误,对此,加强化学中考高频出错点解题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解题自信心,对于保障学生化学中考成绩及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具有促进意义。

猜你喜欢
饱和溶液溶质中考
滴水成“冰”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源于生活的课前初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归类解析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
对饱和溶液性质的补充探究
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要注意的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