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2023-08-04 03:25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于漪面包育人

94岁的于漪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从教70年,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2019年,她获得“人民教育家”这一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国家荣誉称号。

以生命来认识生命

1937年,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于漪就读的小学被迫解散。最后一节音乐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唱起《苏武牧羊》。于漪回忆,“老师教一句我们唱一句,教着教着老师就流泪了,这让我们好像一下子懂事了。”

经历了逃难之后,于漪辗转考到镇江中学。在这里,语文老师教授《陈情表》中“茕茕孑立”一词时,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我们老师说‘茕这个字下面不是一撇,是一竖。当时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茕字,让我们记得再穷脊梁骨也要硬,他教的是字形字音,给我们撒播的却是做人道理。”

大学毕業后,于漪如愿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原上海第二师范学校的一名老师。她先是教历史,1959年改教语文。

于漪每晚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哪怕是从家里到学校步行一刻钟才乘到车的路程,于漪也在更新、完善着教案。即将开始的这堂课,怎么开场、如何铺陈,每一个字词都打磨过很多遍。

一位青年教师曾随堂跟踪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对同一篇课文反复教授中,他竟从未听到过重复的讲授。对此,于漪表示:“课要上到学生心中,一定是你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以生命来认识生命,以一棵树来摇动、撼动另外一棵树。你只有自己真正修为做人,你的言行才会给学生以感染。”

教育要育人

“教育不能只谈育分,不谈育人。”在于漪的坚持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曾教过一个女孩,她上课回答问题时讲话没有条理,下课跟同学玩的时候讲话却非常流畅。女孩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半个小时,于漪就给她布置了一项作业:你每天路上会碰到什么人,这个人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路旁若有花开,这个花跟白玉兰有什么不一样。训练了半年,女孩后来在作文比赛时竟获得了三等奖。于漪说,“教育就是把人的优美、人的潜能变成现实。果树都不一样,这是苹果,那是梨,都很美,人也如此。”

于漪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也成为了人民教师。其中,1962年她所带的学生肖龙宝,至今都记得于老师买给自己的一个面包。

当时粮食困难,肖龙宝生病发高烧,对于漪说:“老师,我真想吃一个面包。”于漪当时一个月只有22斤粮票,她每天省下一顿饭,一个月下来,拿这些粮票买了一个面包。三十多年后,于漪因病住院,肖龙宝千里迢迢赶来探望老师,“我就是要来感谢您几十年前的一个面包,您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学生,现在我也是老师了,我也会把自己的爱给到我所教的所有学生当中。”师道传承,让于漪感叹不已。

一辈子做教师

在高负荷工作的几十年里,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于漪,但她始终站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

现在,已经93岁高龄的于漪每天还会坐在小桌前,写下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她说,“把学生培养出来,就是老师的生命价值。老师不仅要有技能技巧,还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大爱,责任大如天。”

【速写文段】

于漪常常勉励青年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顶天的,一横就是生了两个翅膀,拥抱祖国、拥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这种情怀。”在于漪看来,教育从来就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而对于她自己,就像钉在三尺讲台上的一柱红烛,那些许微光,在生命中无限地延伸。

一个家庭里,上一辈人是下一辈人攀爬的梯子;对于一个民族,于漪这样的先生,又何尝不是下一代人向上的阶梯?

【适用话题】难忘的一堂课;致敬燃灯者;阶梯;爱的教育;你是我心中不灭的光……

猜你喜欢
于漪面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伟大”与“渺小”
“好吃”的面包灯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