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2023-08-05 09:14张季雯
小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张季雯

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由的学习氛围,喜欢有趣的教学模式,而情境教学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带给学生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憧憬。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为基础,对情境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进行深入讨论。

一、仔细研读文本,优化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一)创设丰富情境,让情境教学贯穿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涉及三部分,分别是导入、新授以及总结梳理。在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学生收录了很多极具人文色彩和教育价值的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正式授课以前需要深入研究文本,思考教学环节中哪些部分适合进行情境创设,以此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当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插入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更容易沉浸在课堂教学氛围中。具体来说,教师既可以利用文学语言、音乐、图画、摄影等重现文本情境,还可以借助师生互动展示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这样可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认知[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并不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事实,因此他们很难体会具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也难以体会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英法联军的残暴野蛮行径。当学生对这一切都毫无触动的时候,内心自然不可能产生悲愤之情,也无法体会到“我辈当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毁的纪录片,同时根据“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一个信息点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三天总共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文章中还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你对此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营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思考:烧掉一处建筑需要多少分钟?烧掉一幅字画需要几分钟?其他的奇珍异宝、绫罗绸缎又是如何被焚毁的?当教师设计了这样让人心生悲愤的情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这一段话:“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有所体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特意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历史文物以及景物图片,为学生创设图片情境,引导学生诵读文段,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在此期间,为加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文本课题“圆明园的毁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通过在教学环节中不断设置适宜的情境,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有所领会,对圆明园的毁灭才能产生深深的痛惜之情,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应当自强起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综合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纪录片,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又用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同时辅之以丰富的图片,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此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二)构建有效联系,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些课文往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这在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亲近文本的机会,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角色扮演的模式深入文本。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加强课堂的生动色彩,使学生与教师、文本有更多互动的机会,更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多种情境呈现模式,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利用语言为学生营造氛围:“汉阳江边,伯牙和子期初遇,此时月色清凉如水,伯牙在古琴前席地而坐,胸有千壑,他轻轻抚弄着琴弦,子期静静聆听。”此时,教师顺势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通过音乐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音乐里静静遐想这样一段跨越千古的知音相会。在乐曲播放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在伯牙的琴声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接下来,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伯牙和子期,展现二人初会的场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前提下设计二人的对话。通过情境的不断渲染,巧妙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子期与伯牙志趣相投的知音情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情境呈现模式,让学生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文本,因为情境可以加强课堂的生动色彩,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的憧憬和兴趣,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具体的情境

(一)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时也需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生活处处有风景,生活处处有语文,想要学好语文知识就离不开生活,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2]。

例如,在教学《摔跤》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执教。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摔跤这种游戏并不陌生,在平时的体育课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们扭在一起的场景。然而,因为这篇课文中本身富含大量连续性动作描写以及比喻式动作短语,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疑难问题,无法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向学生举例讲解或展示两个学生扭在一起的视频以及照片等,让学生了解何谓“公鸡鹐架”、何谓“虎势儿一站”、何谓“冷绊子”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自然更容易感受到文本的趣味性。由此可见,遇到此类相对复杂的文本时,如果学生存在理解障碍,教师就可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例子搬到课堂中来,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契合学生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容易带活整个课堂教学。

在语文授课环节,由于一些文本学生难以理解,有的作者的描述相对复杂,此时直接讲述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师不妨为学生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根据知识结构,助学生链接新的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可通过情境教学助推学生自我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拓展和提升。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正式授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观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的活动,以提升语文授课效果。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文本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虽然描绘的是园子的风景,其实展现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一种怀念,对祖父的一种思念之情。而这些只要凭借问题情境和语言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甚至学生自己阅读文本词句都可以领悟到。但这样一种教学主要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链接。事实上,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部分,主要展现了《呼兰河传》最后一段话,教师不妨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再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话,让学生形成全新的感悟,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萧红的生平经历,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搜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通过构建语言情境及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萧红这一生的经历;同时,再次回顾萧红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那段愉快、轻松、自由的生活,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常常舍本逐末,忘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尤其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将情境创设作为手段,帮助学生走出知识的“舒适区”,拓展更多的知识版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三、开发教学资源,增强情境创设艺术

(一)开发跨学科资源,拓宽情境知识领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提示,教师在授课环节应摆脱传统的教学视野,着重于跨学科学习,积极联系其他学科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妨运用跨学科资源,从其他学科的视野进行语文授课,将语文内容和其他学科知识相链接,凸显语文语境。例如,教师可将数学、自然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融入情境之中,以此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让情境教学更有趣[3]。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知识,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授课,以此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音乐资源,向学生播放腾格尔的《天堂》、旺姆的《大草原小情歌》等歌曲,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接下来,教师又可以向学生引入地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授课,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大草原。通过教师引入的这些不同学科知识,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促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学习视野,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情境创设,充分彰显跨学科资源的优势。在运用这些资源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不能只是单纯为了引用而引用,一定要深入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教学情境才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情境展现形式

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资源更为丰富开放,这对传统授课形式是一种颠覆,也为语文情境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展示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重现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近些年,微课以内容精简、时间短等特点逐渐引起一线教育者的关注,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文本内容,借助微课实现情境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情境资源库,同时以科学的方式归纳以及梳理情境资源,便于日后的教学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采用多种软件制作电子课件以及视频,以此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探讨的是“地球之外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这一重要课题,为的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如果只靠教材中的内容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并将其中的精华内容剪辑成微课,让学生知道水星、木星、土星等行星为何不具备生命诞生的条件,同时向学生展示了火星上存在生命体的可能性以及一些科学的猜测。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学生一方面增长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探索宇宙的热情。而且,在微课渲染的情境中,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探索和猜测,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处于最佳状态。

创设情境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就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微课这一教学形式的运用,可有效改变课堂沉闷的氛围,拓展课堂的容量,让学生轻松感受语文的乐趣。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体验,陶冶学生的心灵,张扬学生的个性。另外,创设情境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科学化的方式创设情境,以此提升语文课堂的魅力。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