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23-08-06 22:44李佳孙炳文
现代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方言

李佳 孙炳文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 引言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异国文化,文学翻译也就愈发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外国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社会文化状况和问题。 关于翻译的书籍和研究越来越多,这样有利于译者了解更多的信息,为进一步的翻译发展提供参考[1]。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也会产生冲突和碰撞,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隐喻和象征意义,所以文学翻译的研究一直都被认为是很困难的。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和现实生活中的方言一样,都是社会文化意义的载体。 因此,方言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一对应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层面的信息和含义的选择和转换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学者们积极将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实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愈发重视,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开始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2]。

二、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从源语翻译成目的语的行为。 随着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学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项很有难度的任务,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还要考虑原著所蕴含的精神主题。 这种翻译工作也有其不同于原著文学创作的艰辛和重要。文学翻译是译者作为主体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译者的个性、情感倾向、文化修养、伦理道德等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3]。 也就是说,尽管文学翻译的外在表现是语言的变化和转换,但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其中语言的不确定性,文学翻译不可能成为一项完全客观的、科学的活动。

原作的语言、特定的文化意象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是制约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源语的文化和背景了解不足,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而翻译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接受者的思维习惯和他们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对文学翻译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 文学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价值在于使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理解原作,只有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翻译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考虑读者的文化思维、习惯以及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译者对原文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获得符合目的语文化传统的译文[4]。 翻译再也不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还受译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影响。 而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这三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学翻译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的一体化,文化在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极其重要。 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文化成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社会,翻译不再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5]。 文学翻译的一个特点是从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原著的风格类型也会影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 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译者只有同时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特点,并熟练使用这两种语言,才能创造出真正反映源语风格的翻译。 语言风格的差异意味着文化因素的不同。 例如,就科技类文章而言,它们携带的文化因素较少,在翻译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准确地、真实地将源语信息译成目的语远比转换两种文化重要得多。 相反,在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和散文中,文化则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方言翻译

从传统意义方面来说,方言是指地理位置引起的语言变化,语言和方言的区别是由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决定的,方言是和标准语言相对的。 非标准和标准语言的区别往往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有政治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影响。 方言翻译有两个特点:在方言翻译之初,应保持方言的原汁原味;口语化是方言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 标准英语和正式英语中有许多语法和固定搭配,但英语中的方言完全不同。 在方言翻译中,习惯使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简洁的意思。 阅读文学的人和他们的年龄是不可控的因素,文学中的方言翻译必须让读者理解意思[6]。 译者在了解其语境、文化和背景的前提下,应该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方言的内容。 方言翻译不仅要通俗易懂,而且要准确传达作品的意思。对外国文化背景要求较高的作品,如艺术、思想和理论作品,译者应该设身处地为普通读者着想,努力翻译成简明、准确而不枯燥的语言,用简单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方言的内容。 方言翻译也需要追求翻译出作品内涵,方言要准确传达当时人物的情感和背景,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整体意思。 同时,翻译必须符合翻译的原则和原著相应的艺术表达。在方言口语化的情况下,译者尽量传达作品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人物特质和主题。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而且与文化息息相关。 方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普遍性又使译者和研究者不得不正视方言的跨语言转换问题。 “方言”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术语,有多种解释和不确定的因素。

在英国文学史上,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劳伦斯都擅长用方言塑造文学人物,国外的方言翻译研究也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7]。 在方言学中,“方言”指的是语法、词汇和语音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通常与说话人的社会或地区背景有关。 方言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由于职业、年龄、性别、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社会变异。 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方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方言翻译涉及多种信息的选择和转换,然而,由于对英语和汉语方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英语和汉语方言的翻译一直难以进一步深化。

四、 归化与异化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存在着语义和文化理解的差异。 译者在进行作品翻译时,应当尽量弥补读者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存在的认知盲区。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文化可以感染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翻译。 翻译中最严重的错误通常不是口头解释不足的结果,而是错误的文化理念。 一个词的意义必须由双方的语义背景和文化背景形成[8]。在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由于对源语和目的语的侧重点不同,译者会采用异化或归化策略。 为了顺畅地进行英汉交流,译者就需要妥善处理好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归化与异化是由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25 年提出的。 他认为归化和异化看似相互排斥,实则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为语言和文化的顺利交流转换服务,而不是被绝对化[9]。 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中,归化或异化的运用会受到翻译目的、文本内容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归化是指当源语被翻译成目的语时,它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从而使翻译读者能够很容易理解和欣赏翻译。 归化是彼此追求相同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而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东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因此英汉两国人民对很多人和事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英汉翻译要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首先要解决译者对译文的理解问题。在应对这个问题上,归化是使目的语读者熟悉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以张友松翻译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She seldom or never looked through them for so small a thing as a boy;They were her state pair,the pride of her heart,and were built for ‘style’,not service—she could have seen through a pair of stoves—lids just as well.”这段英语对话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语法错误,如果严格按照原文翻译,就没有一个词能与之匹配。 张的翻译就带有明显的中文表达习惯。 对话中的“style”并没有翻译成“风格”,而是翻译成了符合中国方言的“派头”。 他把这个对话翻译成了“对一个小孩子这么小的家伙,她很少甚至从来不用戴正了眼镜去瞧。 这副眼镜是很考究的,也是她很得意的东西,她配这副眼镜是为了‘派头’,而不是为了实用——她看东西的时候,哪怕是透过两块火炉盖,也一样看得清楚。”在这个例子中,方言是不可译的,因为它找不到准确的原词,而且方言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10]。 但是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张友松翻译的中文译本中使用的归化策略。 而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只用一种方法来完成翻译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异化也是解决方言不可译问题的重要手段。 因此,译者还可以利用异化来解决方言的不可译问题。

所谓异化,就是译者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打破目的语的语法常规,以保留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 异化是求同存异的补充和延伸。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各有特点,如果采用异化翻译,保留原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就很容易增加译文读者的理解难度,甚至可能导致读者的误解。 然而,由于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日益为人们所熟悉,读者又不会误解原作,我们可以适当地采取异化策略。 异化可以丰富人们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使读者开阔视野,体验异国文化。 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归化的一种有益补充,不容易造成外语文化的缺失。 从某种程度上说,异化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一句古话:“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它原本是一句西方谚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翻译[11]。 但后来它被习惯性地翻译成“孩子不打不成才”,现在这个译文已成为此英文谚语在汉语中的对应翻译。

在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翻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应用一直为翻译界所重视。 它们的存在价值和侧重点不同,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归化的好处是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异化的好处是更好地将源语的表层特征和深层文化内涵表现出来[12]。 例如,汉语成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通过归化来翻译的。 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这句话可以被翻译成“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它也可以被异化翻译成“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前者更容易理解,而后者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可能会有冲突,但冲突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应用目的和场景之间的差异。

五、 总结

方言是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 文章从文学翻译和方言翻译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对英汉方言翻译的体裁、翻译效果、译者因素以及目的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但由于个人主观能力、选材有限、篇幅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文章仍有许多不足和局限。 首先,文章提到的方言翻译的对策只有归化和异化,面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其次,文章所讨论的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 如果方言出现在科学体裁作品中,则应从客观的角度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此外,现在几乎没有明确的方法来处理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的不可译方言。 英汉方言翻译的特点或模式、影响方言翻译的相关因素以及方言翻译的效果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方言翻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它与方言的功能、语域和体裁密切相关,受到译者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因素的制约。 文章为文学中的方言翻译提供了一些观点和思路,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来解决文学翻译中的方言问题,试图发现和解决与方言翻译相关的问题。 文学翻译视角的多样化,有助于方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方言及与方言相关的其他语言变体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方言
方严的方言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方言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