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精练,助推“双减”

2023-08-08 06:41程万虎
新课程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方程式示意图气球

文| 程万虎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余作业量太大。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一员,在教学中有选择地留给学生一些作业,着重以一些习题为母题,变换角度,整合延伸,一题多问,不但学生兴趣持续高涨,教学效果良好,而且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出题海泥潭,助力落实“双减”。其元素符号是,其结构示意图为。

当x=1 时,为(填元素符号,下同)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

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当x=2 时,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当x=3 时,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5)当x=?时,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n=时,为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当x=?时,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n=时,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6)当x4 时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形成离子。

当x4 时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形成离子。

(8)当x=0 时,其结构示意图变为图2 所示,据此回答如下问题:

如何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调控以压减中小学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优化整合作业结构以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将学生从反复进行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的任务,应该成为每一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从较少的作业中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笔者以中考常考的四方面知识为例,就如何进行单元整合,优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们交流。

一、元素和粒子结构示意图问题

元素种类,原子和阴、阳离子结构示意图,稳定结构的判断以及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获取元素化合价等相关知识是中考化学命题中必然考查的内容,在进行这块内容的教学及总结时,笔者以图1所示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例,整合多单元内容,逐层设疑,引导学生设问,步步深入,一题多变,讲练结合,吃透本题,举一反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1

图2

例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4)当x=时,它为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若n=,该粒子表示一个带2 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②若n=,该粒子表示一个带1 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③若n=,该粒子表示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④若n=,该粒子表示一个带1 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它与碳酸根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⑤若n=?,该粒子表示一个带2 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它与氯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⑥若n=,该粒子表示一个带3 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该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标明该元素的化合价。

通过上述综合拓展设问,将课本第三单元有关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元素周期表以及第四单元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跨单元整合在一道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提升了练习效果,又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很好地落实了“双减”。

二、溶解度曲线图问题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相关信息是中考必考内容,在作业布置中以图3 为例,增设问题,通过逐步延伸设问、练习、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类问题的解决之道。

图3

图4

例2.如图3 为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2)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3)P点的含义是,根据该溶解度曲线图你能获取的信息有(越多越好);A 物质的溶解性是(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4)20℃时,将28g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所得溶液属于(饱和、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将t1℃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有晶体析出的是。

(6)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通过对该溶解度曲线图的分析,增设了多问,将初中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内容通过该题全部设计其中,做通、讲透、理解到位,一题足矣。

三、气球缩胀、U 型管内液面升降问题

要解决与容器相连接气球大小、U 型管内液面高低的变化问题,就需要掌握活泼金属与酸、碳酸盐与酸、H2O2分解产生气体,NaOH 溶液能吸收CO2、SO2等气体,以及NaOH 固体、CaO、浓硫酸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NH4NO3溶于水时吸热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情况解决此类问题将易如反掌。

例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A、B 进行趣味实验。(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1)装置A 中,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相混合,若发现气球膨胀,则它们中的物质(填化学式)可能的组合为、,、等。

(2)同上步操作,若原来膨胀的气球慢慢变小,则它们中的物质(填名称)可能的组合为______、,______、等。

(3)装置B 中,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相混合,若发现气球膨胀,写出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导致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或或。

(4)同上述操作,若发现原来鼓着的气球慢慢变小,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5)装置B 中,如果因温度升高导致该气球膨胀,则这两种物质的组合可能是______、;如果因温度降低导致原来膨胀的气球缩小,则这两种物质的组合可能是______、;产生气体或气体被吸收与温度升降这两种途径导致气球膨胀或缩小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现象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针对图5 和图6 进行同类型设问:

图5

图6

(7)图6 中X 与Y 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液面a上升b 下降,写出一个适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 与Y 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液面a 下降b 上升,写出一个适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通过对这道题的延伸整合练习,不但练习了一些重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了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的物质,引导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化学方程式整合精练问题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所学的终极化学用语,能否熟练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它将决定化学考试成绩的高低,因为在中考化学常考题中,如: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一步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除杂、离子共存、现象解释、推断、工艺流程、探究实验以及计算题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化学方程式,如果没有熟练的书写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为此,特设计了如下整合练习。

(2)写出有CO2生产的复分解反应,如写出Na2CO3+2HCl=2NaCl+H2O+CO2↑,然后引导学生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有CO2生产的化合、置换以及分解反应(尽量写出多个),,,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写出CO2与NaOH、Ca(OH)2反应的方程式,及有H2O 生成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方程式,,,。

(3)写出有BaSO4生产的反应,如写出Na2SO4+BaCl2=BaSO4↓+2NaCl,分析这是由盐与盐生成的,引导学生写出酸与碱、酸与盐、碱与盐生产的方程式,,。

(4)写出有FeSO4生产的反应方程式,,以练习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以及用稀硫酸除去铁锈和体现CO 还原性的方程式

通过这样整合灵活的训练,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应用就会有一次质的飞跃,对所学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也为取得好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注重做题收效,要抓住典型题进行整合,延伸练习,详尽讲解,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练、一题多讲,让学生体会并感悟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领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和方法,整合所学知识用于解决貌似不同实则相同的问题,达到优化作业、提升效率、开拓思维、跳出题海泥潭的怪圈、切实落实“双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方程式示意图气球
巧配化学方程式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挑战一级方程式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教养方程式
找气球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气球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
冒险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