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IC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3-08-10 15:16曾坚毅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曾坚毅

摘要 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实践、创新创造和自主学习能力。文章阐述了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办学问题,立足产业需求和新工科人才战略,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师资等,校企协同开展多方育人工作,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ICT;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02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关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新专业发展建设已成为我国深化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信息产业迎来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突破传统信息技术领域范畴,同时向数据―信息―知识的深化发展,对专业知识迭代、学科的融合和信息通信类(IC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ICT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目标达成度,是一个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1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对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紧密结合[2]。新工科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和复合型。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①要紧跟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快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加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迁移能力和工程领导力的人才培养。

②要面向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加快课程改革,注重行业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建设[3],将新产业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创新和工程教育的学习。

③要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育路径,将产业新技术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构建与行业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才能有效推进師资资源、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实践平台等的合作共享,以破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2本科高校ICT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迅速,对本科高校ICT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该类专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技术和知识的更新迭代较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展,学科交叉的特性越发明显,目前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无法支撑人才培养需求[4],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尤其在民办高校更为明显:

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多数参照传统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制订,专业面向产业的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到位,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条件把握不够全面,导致专业定位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够吻合。

②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多数专业课程体系参照传统专业制订,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支撑新兴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③实践条件先进性不足。特别是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工科专业相关的实验条件,面临经费投入大、技术需求广、教学资源少等诸多问题。

④优秀师资有待加强。ICT类专业较难招聘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面向新兴产业云计算大数据方向的优秀教师更难,同时部分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技术掌握不深,课程教学胜任力不足。

⑤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专业培养投入力度不够,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较难建立,现有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实习环节,企业动力不足,未能实质性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ICT人才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专业特色较难凸显。

3地方高校ICT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福州抢抓机遇,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数字产业驱动新格局。福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近年来在数字福州发展背景下,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紧跟国内外ICT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瞄准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身联网等领域,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贴近行业、融入企业。

3.1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

突破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建立共同利益和纽带需求,只有企业因产教融合获利,校企合作才能行稳致远。ICT行业新技术更新快、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动大等特点,致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有共同需求及利益点,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建设现代物联网产业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联动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更大范围地“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其成为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的主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在产业学院建设上坚持以ICT龙头企业为主体,创新先导型企业或创业团队多元参与合作,发挥企业产业资源优势,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与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推进实质性合作“十共同”。即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和科技转化、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促进实习就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共同建设产业学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覆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

3.2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目标,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

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目标引领,结合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标准,明确IC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实践与实习岗位对接,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来构建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注重学生的成长,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将企业平台的课程、知识要点和实践环节等融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双方合作进行课程授课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前沿技术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建设资源,坚持“面向产业、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的建设理念,适时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3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亲产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强化教学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将行业职业标准、企业需求和功能模块分解并加入相关课程中,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企业方向课+校企合作实践课+行业技术实践课”的渐进式校企合作课程模块。依托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设置教学内容,融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实际项目、新技术、新应用和岗位职业标准等,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接,较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为产业人才培养奠定现实基础。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典型就业企业的岗位设置,分析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反向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融入企业生产实际,体现应用性、实践性要求,如图1所示。

3.4以产学研用实践平台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实施“引企入校”构建“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产学研用实践平台,把“研发、智能制造基地、先进装备建在学校”,将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工程项目、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生产产品引入学校,建成集教学、实验、创新、研发和生产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平台,学校与企业共享新技术与新设备,技术开发与教学服务相互促进,科学研究与双创教育有效融合,让学科知识与前沿技术、产业技术、社会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构建“云管、端”技术平台和三创教育平台,即移动通信实践基地、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平台、微电子研发与生产基地、三创科技园。技术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真实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网络环境、集生产测试和验证为一体的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中试线,以及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应用研发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实现云实验实训功能,可满足存储虚拟技术、云应用系统开发、深度学习框架、智能图像分析和大数据工程实践等多个课程虚拟仿真实践条件,同时也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算力;三创科技园将三创教育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为核心,跨学科团队融合校企合作孵化,建立专业特色的专创工作坊,比如人工智能工作坊、电子设计工作坊等,实施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项目孵化,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通过企业合作引入实践基地、前沿技术项目实战、行业创新训练和工程应用等,有效融入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保证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施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四阶递进式培养,逐步提高实践训练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有效缩短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此外,通过构建强大的合作企业资源池可成为学生职业规划实践环节的强有力支撑,学生可以提前锁定自己的目标岗位以获得更为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3.5以引才聚才用才为核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必须有灵活创新的机制,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引企入校、引产入校相结合,进一步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一是出台政策支持行业、产业高水平人才聚集,薪酬根据个人教科研能力与发展潜力,上不封顶,下不低于企业业界水平,扶持投资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科研项目;二是实施“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的模式,构建普适性较强的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建设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让企业人才兼任学校专业教授、讲师,在学校培训青年教师,为学生讲授技术前沿和创新创业课程。学校讲师兼职企业工程师,为新技术研发和企业创新发展起到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三是优化师资培养、考核、评聘制度和激励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以实绩、贡献、质量等多维度构建合理的业绩考评、职称评聘、薪资等级等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四是搭建各类成长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团队和进行学历提升与进修培训,积累教学、科研和产业项目工程經验,有效解决人才成长痛点问题。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ICT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必须紧跟信息产业发展大趋势,聚焦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精准对接行业技术人才能力和岗位需求,创新专业办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加强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FJJKBK21-204)。

参考文献

[1]蒋磊,吴小霞.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科教导刊,2021(27):121-123.

[2]吴海鹏.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145-146.

[3]章玥,彭超,刘献忠.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2):40-42,50.

[4]金基宇,金桂月,王智森,等.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高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16):140-141,146.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