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12 17:36张蕾
南北桥 2023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产教融合

张蕾

[摘 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教育、科技、创新“三位一体”进行系统谋划和协调发展。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切实实现校企双向赋能、协同育人的关键作用,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路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及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产教融合的目的在于为行业、产业和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其实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就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与对口企业的衔接与结合。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未来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型高等院校,简称为“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的职业人才为主。自2015年以来,国家就大力引导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并鼓励部分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结合办学实践的一种理念提升和价值选择,是高等教育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必然要求[2]。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得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有了新的发展生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应用型高校发展转型,对于建设现代化职业体系、走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来说至关重要。

1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高校自身寻求改革

应用型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本科以及高职高专院校。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随后国家多个重要文件中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3]。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 70所,高职高专院校1 489所。据研究表明,已经有700余所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占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的60 %左右。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将普通教育转为职业教育,也不是所谓的“降格式”发展,而是真正转变自身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在原有院校发展缓慢的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将来产教融合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寻求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的必然选择。

1.2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而应用型高校开展的应用型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解决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在培养时侧重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4]。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人才培养的速度,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为了应对未来将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大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的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校更应该探索出一条真正能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1.3 促进社会经济向好发展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学科建设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等因素发展得十分缓慢,应届生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其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程度不够,高校和企业各自为政,“两张皮”现象未被根本解决。应用型高校如果能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当地优势产业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不仅能解决应届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缓解企业的生产压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自然会促进社会经济向好发展。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1 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应用型高校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特征,但是一些地方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学校根本性质的转变,找不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没有依托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部分应用型高校盲目效仿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真正围绕产业需求和学生能力来构建,整体的课程体系缺乏需求导向。应用型高校的模糊定位会令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缺少竞争力和优势。

2.2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验收,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检测出阶段性教学的真实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只是根据测评的分数来决定,过于单一,无法突出應用型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

素质。

2.3 校企合作表面化

产教融合十分强调产业与教育协同育人,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生或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内容,甚至需要用大量时间进行培训。这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校企合作的不稳定性和泛表面化,违背了产教融合的初衷,更使得应用型高校的口碑下滑。

2.4 师资队伍不健全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建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队伍也应当做到兼顾理论与实践。而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管理过于学术化和规范化,教师大多只教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应用。高校本身也单方面地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没有真正地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才作为专聘教师或兼职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类型单一,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

3.1 明确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

应用型高校不能只依赖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更要主动掌握办学自主权,主动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双循环”的主战场,依托所处地区的优势企业和自身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切实培养出有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重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确认识自身的过程,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类型高校导致过度同质化,也不能完全忽视高校转型前的办学优势,更不能因定位过高而导致无法实现办学目标。应用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因地制宜”。

以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为例,该学院曾是国家建材局直属院校,依托于此优势大力发展理工、材料类专业。学院一直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持续为国家建材行业输送人才,并于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洛阳理工学院注重把握产科教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主动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洛阳理工学院遵循“四个一”方案,即一个知名行业企业、一个知名校友企业、一个知名地方企业、一所高水平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该校更是根据自身优势,探索出“三个三”的办学模式:“强化三协同”,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员、平台和标准上进行共建、共享和共育;“聚焦三目标”,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突出三全域”,构建全面课程思政以树徳、全程双创训练以增智、全年体育活动以健体、全系文化指导以孕美、全员实践环节以带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3.2 构建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很容易被忽略,因为这种“隐性知识”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的,更多的是要学生从一次次的实践操作中自己领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随之改变,注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统一评价。由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需要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在评价主体方面就不能只以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为主,还要将企业作为评价主体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以“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的方式,使得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具有说服力。

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该学院建立了组织评价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二级学院评价体系,同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促进了该校的特色发展。西安欧亚学院经过长达六年的研究与多次实践,最终设计出的“二级学院教学评价体系”将各个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发挥各个学院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实施细节和评分准则方面,多次邀请专家共同设计,并创建了多维数据智能分析系统,通过精准的智能化大数据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西安欧亚学院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推翻了以往的学科型评价体系,是真正适应应用型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型评价体系。

3.3 强化校企双方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也多次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我国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学校和企业双方还需要内部相互磨合以及外部的相互督促。要想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高校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主体地位,并不存在哪一方强哪一方弱的现象。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特色教材、校企员工双向交流等措施来强化双方的主体地位。

西南石油大学与四川省光伏产业共同举办的产教融合综合性示范基地就是校企合作的典型。西南石油大学与某企业于2017年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双方遵循着共同“1·2·5”光伏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了建成一院、两中心、五高地的建设目标,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应用型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标杆。在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西南石油大学与该企业共同组建了定向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课程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该课程结业的学生,如有意向去该企业工作,会考虑优先录用。这个方案切实体现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企业培养了专业对口的可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良好典范。

3.4 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水平。2019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5]”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基础,更要重视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例如,陕西省安康学院认识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年度考核当中,始终以“双师型”教师素质作为硬性指标,以促进教师队伍的自我完善。安康学院于2016年组织本校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渠道。安康学院的教师队伍当中有部分新晋青年教师为硕士或博士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在企业任职的相关经验,通过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可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最新要求,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最真实的素材,也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实证内容,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同时还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应用型高校要谋求发展,只靠自身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法规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双重支持,更需要与地方企业通力合作。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相对于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国家“双一流”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在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研究型高校往往掌握着最新的科技理论,企业想寻求发展最先想到的往往也是与这些一流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空间。应用型高校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主动求变”,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真正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蓬勃发展,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了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趋势,不只是应用型高校,各个类型的高校都应当在现代化大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探索出有益于学生能力夯实、教师水平提高、服务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亚,孔芹.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26-28.

[2]陆发信,刘健. 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三明学院报,2019,36(3):96-100.

[3]王杨.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困境与发展方向[J]. 社会科学战线,2021(12):266-270.

[4]王洋,王欣. 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5,25(2):92-95.

[5]徐宏伟.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应然之策与实践之治——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解读[J]. 江苏教育,2020(4):27-3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产教融合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