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2023-08-12 18:05何孟芹
南北桥 2023年14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何孟芹

[摘 要]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人们生活已然发生较大变化。高校教育工作也同样受到时代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结合当代社会大环境有计划开展成为一大重要问题。从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来看,抗压能力弱、心理调节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若不加以有效引导、教育,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在高校教育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其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健全学生人格,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学生所面对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加复杂,再加上自身缺少社会阅历与经验,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产生思想偏差,也容易被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影响产生负面情绪、消极心理,引发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规避,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因此,联系实际分析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策略,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全人格,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下,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知识、心理等,实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及核心内容[1]。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完全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而是要让大学生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不被他人、环境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紧随时代发展,减少心理问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环境较为复杂,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明显提升,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素养与心理素质,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也有着较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学技巧,在长期锻炼与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极大改善,即使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及较高的就业压力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问题。高校应充分了解现代社会、行业对大学生的高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进度、学习与未来职业规划等,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指导,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幫助其适应社会环境。

1.3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只有经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具备健康、和谐的心理,对待生活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塑造良好气质,提升人格魅力。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学生能够始终以清醒的心理与头脑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对其个人品德也有着促进作用,而在教育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德也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符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2]。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下走出心理阴霾,认同自身并具备发现生活美好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发育、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2 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然而理想、现实之间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会让学生感到心理焦虑,且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较大差距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落差感,难以及时调整,最终产生心理负担。另外,交际问题、情感困惑、经济负担等,均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需加大指导、辅导、治疗与教育力度[3]。

2.2 心理承受能力不佳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采取校园教育,注重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忽视了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这也就导致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缺少磨炼,难以应对突然的环境、生活的变化,无法正确处理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这些都是由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欠佳所引起的,需要予以针对性教育。

2.3 心理压力过大

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持续进行,就业形势严峻。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面对激烈的竞争,有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得十分担心、忧虑,甚至还会出现缺少自信、眼高手低、畏惧就业等心理,这些与大学生成长环境、家庭、社会地位、学习能力等有着密切关系,导致其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并伴随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给其学习、生活、就业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以问题为导向,但“问题”通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学生可能对社会、他人、自身产生的危害问题或行为问题,具有局限性。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受突然的环境变化、生活学习方式变化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些问题并不会直接造成严重危害,但是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长期发展[4]。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以大学生为主体、为导向,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重点关注特殊问题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先利用调查问卷、访谈、学习成绩与大数据分析等,对校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所了解,结合校内心理咨询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等进行分析,而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始终保持平等的教育观念,而不是因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就差别对待,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并具备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其身心鼓励与爱护,让其认识到自身价值,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最后,高校管理者、教师等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依托学校便利条件,定期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与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阶段性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活动,并进行全面评估,便于发现学生问题并予以辅导、治疗。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师,在校内心理咨询室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帮助其突破心理束缚,健康成长。

3.2 建设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师源性是较为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思想观念存在误区,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隐形压力[5]。另外,不当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也会导致师生关系破裂,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可见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均是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的,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实践、能力层面,都较为欠缺,很难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学校必须积极响应。一方面,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日常引导、排遣大学生心理忧虑起着一定作用,其中班主任教师、辅导人员、心理健康教师尤其应作为主要培养对象,这是由于这类教师群体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为密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只有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才能为后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高质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需要教师本身身心健全,而后才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投入较大精力,且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要承担较大压力,需要学校根据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定期针对教师进行指导、辅导,对于存在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研讨的形式共同解决、应对,缓解教师压力,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始终保持高度熱情。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从多角度着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步,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育创造良好环境。

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放在统一的工作战线上,二者虽然在具体工作目标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是以健全学生身心、促进学生思想发育、健康成长为终极目标,具有交叠性,可相互结合、彼此促进,提高协同教育水平[6]。首先,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认知,学会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交际技巧、善于调节并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巩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步进行品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借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价值观,避免其“三观”受到不良影响。其次,开展个性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趋近于学生心理层面,而德育则是以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为主,教师在教学期间可提前做好学生调研工作,掌握学生心理活动、思想品德情况,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能训练等均是主要手段。另外,也可以创设体验式、沉浸式课堂,以教师创设的情境为载体,构建畅所欲言的平台,帮助大学生释放身心,也可以结合现下短视频平台上的热点话题,组织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协同教育[7]。

3.4 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与长久以来轻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在大学阶段,学生需独立面对生活、学习难题,以及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压力自然有所增加,若不加以疏导、教育,心理问题难以避免。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就必须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各学科教学,形成以学生心理、思想思维、知识、能力等为核心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统领学科教育。这也就要求学科教师必须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再以课堂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知识、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8]。比如,在体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调促进教学。体育对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有着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应了解这一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学。速跑教学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与品质,教师可在课上指导学生正确的跑步技巧,借此磨炼学生的身心意志,且运动会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教师可利用课堂开展多样化跑步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抒发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缓解焦虑情绪;球类运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比赛小组,以赛促学,让大学生在紧张的运动中放松自我、缓释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4 结语

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心健康对于其未来成长、发展十分重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调节能力差、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心理压力较大等情况,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若不加以干预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要求学校必须予以重视,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应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建设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良好氛围,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古丽那扎尔·外力,田金艳,叶双华.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8):108-111.

[2]王璐璐,张睿芮.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 大众文艺,2023(7):171-173.

[3]王涛,王进宝. 传播学视角下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价值探讨[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6):146-148.

[4]董婷.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教育方法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192-193.

[5]孙婷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22(11):173-175.

[6]张娜.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2):53-56.

[7]范骄骄. 探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9(30):47,56.

[8]饶芬芳.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J]. 现代经济信息,2019(6):452.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