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3-08-13 21:48杨秀兰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语文

杨秀兰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小学语文是小学时期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语文课堂的价值在于承载知识和传播文化知识,师生需要借助课堂完成一系列有意识的学习活动,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本身就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师生互问互答等方式,基于课堂真实反馈调整教学模式,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类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教学应用价值[1]。因此,课堂提问应该属于语文教师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故语文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提问环节挖掘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展现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现状

1.1 提问内容不合理

由于教师主观上认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足,也不愿意动脑,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要不就是将提问内容设置得特别简单,学生们根本不愿意回答这种“无脑问题”;要不就是问题太难,超出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提问内容不合理还体现为教师未能将提问问题表述准确,导致提问内容令学生形成一种假象,很难把握教师想要提问的问题是什么,还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水平下降[2]。

1.2 提问方式不科学

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在意识层面上知道要多给予学生们回答的机会,但还是会因为惯性,直接将答案公布。或者是提问学生们: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单一形式的提问模式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思考,固定答案的提问模式,其实根本不需要过多思考,学生只需要尽量去满足教师的想法,失去了很多自我思考的机会,也容易丧失思维发展的机会。

1.3 提问形式不人性化

教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忽视了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差异,未能做到因人而异地进行提问,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的自主思考。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回答本身就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设计提问,还是基于提问内容设计提问,都会直接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1.4 课堂提问氛围沉闷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是非常普遍的教学问题。因为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角色的定位还是非常严肃的,认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都必须听教师的才可以,小学生心中本就对教师存在敬畏感,因此他们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拘谨,如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愿意和教师交流等。

1.5 提问时间把控失衡

良好的语文课堂提问是需要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有经过良好的设计,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不至于出现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的现象。部分教师经常会出现想到哪说到哪,想提问就提问的教学情况,给学生形成语文课堂好像就是教师在胡侃乱谈的感觉,这是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错误认知。故教师应该更加科学地对语文提问课堂时机进行设计,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2.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应对策略

2.1 依托教学内容设计提问

教材始终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的时候,要能够深入把握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于教学内容能够形成深刻的理解。依照教学内容设计提问,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深度。

如在学习完《金色的鱼钩》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们两种选题:一是金钱高于道德;二是道德高于金钱。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一个观点回答,然后其他同学可以基于学生们的回答不断进行深度多维提问,因为学生们对于同伴的回答更乐于产生探讨乐趣,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进行主动提问。如学生回答:道德高于金钱,因为金钱没了可以再挣,道德没了人们活在世上就会遭人唾弃,于是一分钱也挣不到了。其他学生提问:如果道德没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学生们的问题不够合理,但是过程是很值得肯定的。

2.2 开放型提问,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模式

以往的课堂提问都是体现为二选一的模式,学生们只能回答有还是无,但是教师完全可以转变当前的课堂提问形式,多设计一些开放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也能回答出更加多元化的答案,这对于学生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开放性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答案不存在固有化特点,完全依照学生们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构建答案[3]。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习完相关的内容之后,让学生们互相提问不同地区的春节的特色是什么样的?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们或是出于猎奇心理,或是抱着和小伙伴玩耍的心情,开始天马行空的问答,如有的学生问:你觉得上海的春节要吃什么?你觉得陕西的春节人们会干什么?等等,千奇百怪的提问内容都允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整个课堂的教学提问氛围也被很好地带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参与到整个课堂提问环节,组建2-3 分钟左右的快问快答的语文小游戏,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春节的来历是什么?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与春节有关的古诗诗句?虽然相对于学生们自主提问的内容难度较大,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思维发展。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师生平等互动的模式,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只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过程中的提问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则需要选择好教学内容,然后将其设计为讨论方案,合理构建小组,设计问题、整合问题就能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

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制定班级公约》的时候,总体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核心在于协调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教师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设计,如在导入环节,教师负责讲述导入语,并书写黑板板书,如这样描述: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那么我们不妨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制定一个公约,让大家一起遵守吧!然后就是开展分组活动,建议8 人为一个小组,由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第一环节小组讨论三个基本的问题:你心目中的优秀的班集体是什么样的?你能够找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吗?在班集体中需要共同遵守哪些规则?等到学生基本在组内进行了一轮讨论之后,就可以进入任务布置环节。如教师布置任务:希望每个小组怀抱着对班集体的热爱,制定出最优的班级公约。每个小组需要分别制定学习公约5 条、纪律公约5 条、卫生纪律5 条,要求要能够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然后每个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将自己提出的公约都写在纸上,然后小组依次上台展示演说。

2.4 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

生动的学习氛围是有利于刺激学生产生思考和提问的欲望[4]。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们的心理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们的现有认知能力,确保问题的创设能够唤醒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范围内进行思考,还要产生一种迫切想要探索的欲望,从而形成主动提问意识。

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相关内容的时候,这篇课文就是利用了多个事例论证了人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才能获得真理,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才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要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如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讲一位奥地利医生无形中发现儿子的眼珠在睡觉的时候转动了起来,由此产生疑问,最终论证人们眼珠转动的次数和人们做梦的次数有关。教师此时创设情境:同学们每日都要上课,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的课堂时间都要设置40 分钟?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们一下子想起来,是啊,为什么?或许他们就会开始提问教师,为什么要将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一天,但是课堂时间却都一样?熟悉的生活内容,经过思考也能让学生们产生认知失衡,产生提问欲望。

2.5 精准提问,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教师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思考,就要能够为学生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因为难度较大的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相应的压力,也非常不利于其思考和学习,也不利于实现高效的传递情感和素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思考模式,对于其情感和思维的影响是存在一定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把控问题的有效性,尽量对提问内容进行精准化设计,避免学生产生理解误差[5]。

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为课文本身就具有比较明显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延续该基础展开教学,整个欣赏教学方面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的脚印。教师可以将阅读欣赏文本导学案设计发放给小学生,然后将学生能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拥有一份导学案,导学案上的问题还是比较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的,如1.通过课文阅读,你能够找到课文中几种脚印?2.你能否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课文内容提示,画出对应的脚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充足的讨论,然后能够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做出合理回答。最后,由教师负责整合导学案问题,进行深度欣赏和拓展阅读教学。又如在教学《精卫填海》的时候,在课堂正式教学环节,则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精准的课堂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1.主人公是谁?2.主人公的身份和角色如何?3.主人公是如何进行填海的?3.如果你能够穿越到当时的情景中,你想对主人公说点什么?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演绎,教师会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改成几个简单的小片段。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其中分组演绎。

2.6 主次分明,突出主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做到真正明确教学的重点问题和主要问题,并围绕主要问题设计次级问题,以主问题引领整个阅读课堂的开展。因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以某种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但是前提是教学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过逻辑梳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提炼重点问题的能力,然后基于重点问题进行延伸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相关内容的时候,课文是记录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精神的革命精神的相关内容,作者是李星华,该文是作者纪念父亲的真情实感之流露,感人肺腑,内容真实恳切,也能够带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体验。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需要先对课文进行深度研读,然后考虑一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问题必须是体现中心思想的辅助性问题。文章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李星华回忆了十六年前的春天,父亲在危险的处境中烧掉文件和书籍,坚决不离开北京,4 月6 日全家被捕;十多天后,在法庭上家人和父亲见了最后一面,父亲沉着冷静。4 月28 日,父亲被害,全家悲痛无比。由此可以明确主要问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什么?次级问题:1.回忆中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有什么特征?外貌如何?性格如何?2.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十六年前的该事件作为主事件?2.十六年前的回忆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2.7 合理控制提问环节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包括课前导入、课中教学以及课程如何收尾等。经过科学设计的语文课堂是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反思诸多环节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在课程内容的讲解、教学节奏的把控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好好把握。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提问环节的时候,也需要与整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相融,设置相关问题用于推动课堂教学进程[6]。

如以《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征,他们的生活经历比较匮乏,对于老师和父母都比较依赖,但是他们对上学这个生活场景还是比较熟悉的。故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调动小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片段,如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达到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们举手回答自己每天从家到学校上学的生活片段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会回答说:“爸爸妈妈给我做好早餐,让我吃完早餐,然后一起送我来上学的。”有的学生会回答:“我自己走来的。然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如说:“在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地方,有一群和我们穿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小朋友,每天也都坚持认真上课学习的,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他们?”

关于课堂的正式教学,则给学生5 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感知到学生们的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然后后续予以指导。在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物分析角度,分别对学生衣着、语言来分析课文中不同民族学生的特征,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民族服饰,教师介绍相关民族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习完全文内容之后,教师对于课堂结尾部分,应该鼓励学生们引发思考,如其他民族的学生上学方式为什么会和我们有这么不同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改进这些教学情况呢?启发的课堂结尾,好过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

结语

课堂提问属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互动环节,也是促进学生们思维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是存在一些值得正视的问题,如提问内容不合理、提问形式不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认同等,故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手段的方式展开教学,如营造问题情境、转换提问形式或者采用讨论式学习等,都非常有利于语文课堂提问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主要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