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探究

2023-08-13 21:48何岸平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美育古诗词诗词

何岸平

(梅州市平远县石正中心小学 广东 梅州 5146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见,德育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因此,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应运而生。本文从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与开发的背景、课程开发坚持的理念、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方法、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课程开发的实施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努力寻求德育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

1.1 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不同古诗词中蕴含的表达方式与情感有进一步理解,学生根据古诗词特点掌握文学表达方式的变化过程。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同时又描绘出不同景色,学生可以在古诗词鉴赏与分析中融入历史情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极大程度提高。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诗句构想出当时的画面,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培养学生情操与思想

古人往往会通过诗句表达自身真实情感,其中也饱含着诗人的壮志。教师应依托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启迪,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古诗文内在含义,感悟出简单的人生哲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爱国情怀,也懂得感恩,愿意通过自身行动去感恩祖国,掌握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了解人生真正的意义,从而带着正确观念参与各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思想境界不断提高,学生高尚的情操也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概述

2.1 美育的概念

在素质教育阶段中美育占据重要位置,是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思想本质中存有较多活跃且具有美的思想,其与诗歌创作中美的部分紧密联系。小学教学阶段是诸多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更要做好学生的美育工作。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多项审美活动组织开展来感染、影响更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集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2 美育的功能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较强的美育功能。在小学古诗词中,包含着诸多优美的千古佳句。诗歌中蕴含了大自然的美,也隐藏着自然万物不同的美,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精美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想要勾勒的美好意境,让学生能时刻徜徉在诗词的意境氛围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品读出古诗词语言的优美,也能提高个人想象力。在感受古诗词表现出的意境时,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3.1 通过朗读教学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结体,它包含着丰富的韵律和节奏美,而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那么小学生就能体会到诗词中的韵律美。所以,为了发掘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开展审美教育,为学生提供一场听觉上的盛宴,让学生在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环节和流程中收获美的感受,由此,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就能得到强化。不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展开朗读训练,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朗诵,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诗词,而没有引导小学生感知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这样的朗读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记忆诗词的表层含义,无法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也无法激活其美育功能。因此,为了改变传统诗词教学的弊端,激活诗词教学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在准确把握诗词韵律节奏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教学,由此,学生分析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就会逐渐加强。

3.2 课后延展,践行德育价值观

德育价值观的形成,仅仅靠有限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时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设计好课后延展活动、创新践行形式,在学与做结合中真正做到德育的融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需开展扎实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中德育的力量,这对于德育与古诗词的有效结合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悯农》一课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开展了对学生一周食堂就餐“光盘行动”的调查,引导学生在“光盘行动”中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形成节粮爱粮的价值观念。这种方法比教师单方面开展“珍惜粮食”的主题教育更加有效。根植于古诗词文化,亲身见证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学生在思想上会有更大的触动性,在“爱粮节粮”的行动感召下,价值观念的形成一蹴而就,连带着行动一起发生质的转变,这就是古诗词与德育结合的力量。多样的课后活动也是融入德育价值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古诗词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制作成读书小报,在此过程中融入德育,优化德育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在吟诵交流中分享自己内化的德育价值观;还可以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总之,丰富的古诗词课后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德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3.3 古诗词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要注重要素的挖掘。例如《游山西村》教学中,先分析题目,其中的“山西”与现在的山西不同,而是浙江绍兴镜湖三山乡的西面。教师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分,避免学生混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变化与繁荣,提升爱国情感。再如《西江月》《清平乐》等是词牌名,教师在第一次讲解前,须先向学生介绍词与诗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丰富的格式。加上诗词中的“月”“兰”“竹”“雁”等作为意象词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探究古人的情怀、品质与心境。古诗词《游子吟》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爱元素,古诗词中的“草”指忘忧草,就是现在人们食用的黄花菜,但是在古代,“草”还可以比喻母亲,所以母亲的住所还可称为“萱草堂”。《游子吟》中曾两次提到“萱草”,教师让学生通过感知萱草对游子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进而提升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3.4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中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凝练的诗体下是含蓄的诗意,诗词的意境可以看作是诗中描绘的自然情景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之美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其特点,在认真品读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其情感。例如,《江雪》一诗,诗人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雪中垂钓的场景,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美感。语文教师在对诗中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帮助他们领悟诗中的意境美:诗人通过“孤舟”“蓑笠”“独钓”等词语,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表面看来,该诗是一首直观的写景诗: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而实际上,在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该诗创作背后的故事后,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意:作者主要是通过不畏风雪“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自身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意志,其背后体现出的是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不屈不挠的精神。借助“独钓寒江”的艺术形象,作者实现了对于自身情感、意志和理想的寄托,也使得意境的表达更加真实,更加质朴。

3.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愿望、价值观念等。从课程评价的对象范围来看,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诸多课程要素,又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因此,课程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在发展中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课程的执行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评价过程。同时,学校要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大胆改革和创新,提升语文德育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其次,要合理组织评价内容,科学选择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秉持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敢于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学习中要认真把握古诗词的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以直观方式呈现诗词情景,重点对小学生的诵读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深刻了解诗词内在的含义,达到抓住诗眼,展开想象,体验诗歌意境的目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听转化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效率,并且不断完善其语文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美育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