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3-08-15 00:46李然郭爽北京市少年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纲要中华传统

李然 郭爽 _ 北京市少年宫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将各类专题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首要内容,是确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从实践层面来说,协调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预设与生成,可从课程资源、活动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持续、明晰、可控。

1.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丰富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课程的三大来源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着力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社会教育层面,要拓宽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作用,营造良好和谐的家风;在学校教育层面,要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政府主导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立校外机构作为开放性、社会性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2.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设计实践活动

传统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具有实践性强、贴近生活和亲近自然等特征。《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定义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其核心就是实践,就是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连接在一起。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特色是活动空间较灵活、形式较开放。开拓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以此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构建以内容为纵向系列、以实践为横向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把语言、习俗、艺术、科技、教育、伦理等相关学科内容做相应的延伸、综合及重组,开展中华传统节日体验活动、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历史文化探究活动等。可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例如,将北京中轴线文化申遗作为线索,策划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依据学生的文学艺术特长开设民族乐曲赏析课、传统武术课、书法课、茶艺社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3.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提升课程质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益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随着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灵活变通,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教学,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互联网+”、VR/AR技术、游戏化、智慧教室等多种媒体形式,可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沉浸式体验,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利用在线视频、网络直播、VR/AR技术可以构建极具真实感的虚拟现实场景。

从孩童到成人的蜕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只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才能长得更健康。利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最终实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纲要中华传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