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发展思维
——高中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略谈

2023-08-15 05:59蒋丽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意象想象

蒋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此可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所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离不开思考,只有思维清晰,才能说得流畅,写得明白。 因此,写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笔者将从以读促写的角度,探讨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思维与写作思维

思维是很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都从不同的层面给思维下定义。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思维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

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称为写作思维。 西北大学写作思维研究者段建军从思维的社会属性理解思维,把思维看作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内心求解活动。 在《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中提到“写作面对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写什么? 需要认识;怎样写? 需要方法。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所以,写作实际上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写作者思想与认识的思维活动。 ”[2]由此可见,写作活动就是思维活动。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目前,针对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为两大类:从宏观上,通过促进整体思维的发展来促进写作思维的整体提升。 郑桂华在《写作教学研究》 中强调发展写作思维的要领在于:教学目标向思维发展调整;引导学生对写作过程作反思;将思维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注意不同文体思维训练的差异;用过程化教学保证训练的实效[3]38-40。该建议从方向上为教师指明道路,也为对写作思维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建议。 从微观来看, 该类学者将写作思维的类型划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等,并逐一分析每一类思维的发展策略,通过促进每一种思维类型的提升从而发展整体的写作思维。

纵观两个方向的训练策略,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关注到了阅读教学在写作思维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写作思维的资源,但在已有的研究中,未深入探究阅读教学如何促进写作思维的提升。 笔者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走进“以读促写”深处,从文体角度,探索不同文体训练不同思维的策略。

二、“以读促写”写作思维训练策略

尽管阅读与写作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写作思维的训练中,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阅读是手段,是过程,写作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一系列思维模式,学生在反复阅读不同文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发展个体的多种思维。 不同文体的文本,思维侧重点有所不同。 借助文本训练学生写作思维,首先要明确不同文体思维训练的重点。 高中写作思维训练的文体主要分为诗歌、小说、议论文、说明文。 笔者将以诗歌和议论类文本为例,探究“以读促写”的写作思维训练方式。 两类文体的思维训练重点内容大致如表1 所示。

表1 文体思维训练重点

写作的过程是多种思维作用的结果。 因此,每一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都是作家思维外化的体现。 “凭借一种文体重点训练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某点上获得收获,这种方式使写作思维的训练更加简明而且容易操作。 ”[3]45

(一)增强感受与想象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写作活动中,主体的形象思维尤为重要。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思维主体结合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因素,在感受研究对象的形象信息基础上,借助对研究对象相关的形象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想象、联想等认知加工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审美判断或科学判断的思维。 ”[4]115形象与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 作家的形象思维作用明显。因此,通过诗歌作品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感受描绘形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1.感受描绘形象

形象思维的第一要素是形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形象。 从景物形象中,学生能够观察作者的情感世界,借此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形象传递感情的。 以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中选取了六篇形象丰富的诗歌,在诗歌中,这种文学形象也称为“意象”。 《沁园春·长沙》中,上篇刻画了众多意象,比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下篇有“少年”“江山”。 《立在地球边上》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刻画“白云”怒涌、“北冰洋”的壮丽景象。 相比较前两篇诗歌,闻一多的《红烛》意象较为单一,全篇围绕“红烛”展开。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太阳”“雄鹰”“雪豹”“蜘蛛”。 《致云雀》围绕主要意象“精灵”展开。 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学生仅仅通过表面文字很难感受到这些诗歌意象背后隐藏的意蕴,这就需要教师的助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诗文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描绘这些景象的背景,结合写作背景领略意象背后的意蕴。 比如,教学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几遍,找到诗歌中的关键意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然后思考这样一幅景象背后隐藏的深意。 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便能够体会意象背后的含义,感受诗中“太阳”跃入山海背后隐含的希望堕落。 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感受形象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描绘形象做好前期准备。

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描绘形象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 所谓描绘形象指的是写作教学中结合阅读鉴赏进行片段训练。可以通过模仿、续写、改写等方式训练学生描绘形象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品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讲的便是在模仿中创新。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之后,学到诗人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技巧。 在整个单元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从几首诗歌中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结合现实心境,选择能够表达心境的意象,仿照诗歌样式书写一首小诗。 又或者学生在完全领悟诗歌意蕴的基础上,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 等小诗进行续写,要求不改变原诗的意蕴。 除以上两种方式外, 还可以利用改写诗歌训练学生描绘形象的能力,结合诗歌的意蕴、意象将诗歌改写为小散文。 以上三种方式皆是结合教材文本进行,这样对于学生初次创作,降低了一定难度。 完成一定的训练之后再进行单元习作的写作,学生描绘形象的能力将得到提升。

2.引导激发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一翼,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的意象而创造新的意象的思维活动[5]。 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抒写诗歌、小说等文体,想象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提升写作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诗文是想象丰富的文体,诗人通过大脑的想象与构建形成文本,而读者通过想象进入文本。 诗文相较于其它文体有较强的画面性,这种画面有的是连续的,有的则是断裂跳跃的。 连续的画面易于学生想象和感受,而非连续的,就需要教师创设活动激发学生想象。 例如,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地球的边上,放眼俯视北冰洋的壮阔景象。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它推倒。 啊啊!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面对这些跳跃的画面,学生很难联系原有生活经历发挥想象。 此时,教师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头脑中的画面。

(二)分析与模仿表达逻辑,促逻辑思维发展

逻辑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维或概念思维,合乎逻辑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4]156培养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可以借助阅读议论文的方式。 分析议论文文本的行文逻辑,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表达训练,提升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品质。

1.分析文本逻辑

议论性文本的逻辑思维极强,在学习该类文本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论证结构。《劝学》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议论性文本,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逻辑。 《劝学》的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围绕“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其中,第二段连用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先,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够有所提高,以此来比喻人通过学习能有所进步。 紧接着,通过“木”煣为“轮”的例子来强调经过客观事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由此得出结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段先论述“思”与“学”的关系,然后用四个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来论证“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最后一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论述学习的方法,即积累、专一。 文章条理清晰,论证逻辑严密。 再看《师说》一文,开篇明确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论述老师的作用与重要性。 第二段便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展开对社会现象批判,通过“古之众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择师教子”与“耻学于师”的对比,“巫医乐师”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来揭露社会“耻学于师”的现状。 最后写圣人从师的态度,用“圣人无常师”与“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开头相呼应。

通过对文本逻辑的梳理,从文本中渗透的写作技巧、行文思路、行文结构等等,学生能够从优秀作品身上打开思路,为该单元的写作打下思维基础。

2.模仿文本表达逻辑

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 结构以及表达技巧之后,学生要将从文本中学习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自身的内在的固有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 模仿是一种普遍的训练方式,通过对单元文本的表达逻辑进行模仿,由此训练学生的写作逻辑思维。 以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习作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篇作文从该单元的选文中生发出来,本单元的选文以“学习之道”为核心,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 那么,该篇作文的写作便可以从课文中学习模仿文本的表达逻辑。从写作大框架来看,可以模仿《劝学》的层层递进式表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构思。 首先,开门见山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学习现象提出观点,然后阐述其意义和重要性,最后再提出相应的建议。 这种思路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操作的。 从论点与论据的论证逻辑来看,可以模仿《劝学》采用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方式。 《劝学》 中用大量的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从正面“积土成山,风雨行焉……”和反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个方面阐述积累的重要性。 同样,也可以模仿《师说》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

(三)搭框架与激质疑,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写作过程中, 学生的批判思维显得格外重要,它影响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即审题立意。 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体现了一种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检省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通过逻辑的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6]77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必要的。 高中写作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有三个要求,即会质疑、有理由、讲逻辑[6]78。 高中教材中,不少议论性文本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素材,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等名篇。 教师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就可以分析教材中的这些优秀案例, 给学生搭建“质疑—理由”的框架,让学生学习这些议论性文本中如何有理由地论证所提出的质疑观点, 同时,通过这类议论性文本激发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1.分析教材优秀范例,搭建质疑—理由框架

教材文本是重要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成功的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以及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的材料。

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呈现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可以作为学生培养批判思维的学习范例。 例如,《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课《齐桓公晋文之事》,该篇课文选自《孟子》,记叙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从对话中可以体会到孟子的批判思维。 齐宣王想要效仿齐桓公与晋文公靠武力称霸中原,孟子凭借清晰的论证思路,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当设喻,最终说服齐宣王。 学习该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孟子的说服思路。 面对齐宣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孟子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 齐宣王对此产生自我怀疑,孟子立即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服对方, 齐宣王曾以羊易牛,可见有行仁政的基础。 紧接着,孟子开始推理论证,从“禽兽”推及到“百姓”,证明齐宣王能够施行仁政。 之所以没有实行仁政举措,并非不能做到,而是“无为”。 为使这一观点具有可信度,他列举了“携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最后,孟子从反面说明霸道的危害,从正面阐述仁政的厉害,最终提出施行仁政的举措。 他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又以巧妙的设喻,清晰的推理说服对方。

纵观孟子的这场“劝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充分体现了“质疑、理由、逻辑”这一思维要点。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带领学生梳理孟子的论辩思路,从中学习其论事说理的思维技巧。

2.以文本为对象,激发质疑精神

从课本出发,从阅读材料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题目质疑,对主旨质疑,然后共同探究,找出合理的“理由”解开疑问。 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进入课文前,学生未预习的状态下,可以让学生针对标题提出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大致可以筛选出“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秦师为何攻打烛之武的国家?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这些问题一旦进入课文的学习都会迎刃而解,之所以因题质疑,一方面学生未预习的情况下,通过题目产生疑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另一方面明确质疑对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思考能力。 因题质疑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针对文本核心的质疑,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深入文本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处的质疑。 质疑之后怎么办?应该是师生共同求解学生的问题。 这一过程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整合,教师带领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其次是求解,按整合的顺序主题讨论、研读。 最后是达成共识,尽管最终可能无法求得一个终极答案,但整个质疑、思考、研读过程已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6]107-108

(三)学辩证促转化,辩证思维的提升

有学者认为,辩证思维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辩证规律和思维的辩证法,其任务就是把握客观的辩证。 ”高中生从其他课程中可以习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原理,这对于其辩证思维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挖掘作家的辩证观念

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都能体现作家的辩证观念。 例如:《拿来主义》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观之当时社会环境,对待外来文化主要态度呈两方面趋势:一方面一味否定,全面排斥,希望输出本土文化,由此掀起复古风潮;另一方面,由于对外来侵略的惧怕,而产生盲目排外的心理。 鲁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发表看法,主张对待外来文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分析作者思路以及隐藏在表面文字背后的深意。 作者先是指出中国社会“送去主义”的现状及危害,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怎样“拿来”? “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放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接受这一切”是“废物”。 由此可以看出,对待外来文化,鲁迅既不一味地接受,也不主张一棍子打死,体现了其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种辩证的思想观念能够熏陶学生。

再如《赤壁赋》中友人与苏轼的对话体现两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友人由景回顾历史“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历史伟人有着惊天动地之事,早已消失殆尽。 友人不禁感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生命短暂微小, 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从其言语间就可见其对于生命、时间的思考。再看苏轼的回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没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臧也,而又何羡乎? ”苏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自己对于事物运动看法,从变化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 对于同一事物的分析,苏子能够从相反的两个角度去思考。 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考察事物。

对于以上类似篇目的学习,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挖掘作家、主人公的辩证思维理念,使学生在文本中发展辩证思维。

2.写作转化思维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作家、主人公身上辩证思维的理性光辉,接着可以通过写作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意识。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 从单元写作中入手,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理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不少单元作文可以作为训练素材。

由表2 所示,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各有两个单元的写作对辩证思维要求明显,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素材。 必修上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写文学短评,评价一部作品,应该辩证看待,可以全面地对作品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抓住某个点纵深论述。 第六单元要求针对当下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写一篇议论文,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去看待,避免产生狭隘偏激的认识。 通过单元写作的训练,学生在平日阅读思考中学到的辩证思维理念将转化为自身固有的思维观念、思考方式。

表2 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单元写作

结 语

写作思维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教学,“以读促写”是提升写作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思维范例,学生通过分析学习,能够从中学到写作思路、思维框架、表达方式等,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习作思维的发展。 笔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诗歌和议论性文本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学习诗歌,既可以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 学习作家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方式,又可以借助诗歌的画面性激发学生想象,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学习议论性文本,可以分析作家或主人公的论述思路,学习其论证观点的逻辑思维,发现其间的质疑精神,学习其中“有理由”论证观点的思考方式;从议论性文本中,还可以体会作家辩证思考的魅力。 通过对诗歌和议论性文本教学的探究,由此发展训练学生写作思维,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意象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