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肿瘤病理类型、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分析

2023-08-18 21:50刘丹青韦峥峥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绵状眼眶入路

刘丹青 魏 巍 王 婧 韦峥峥 王 可

眼眶肿瘤可发生于血管、神经、眼外肌等处,临床表现多样,如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眼球疼痛、眼睑水肿等[1]。眼眶解剖结构复杂,眼眶内组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表皮外胚层、中胚层,血管神经丰富,且与颅、鼻等解剖关系密切,眶尖部又是血管、肌肉、神经等重要结构集中之地,故眼眶肿瘤种类繁多,分类复杂[2-3]。部分类型眼眶肿瘤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随着近年来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眼眶CT及MRI的应用,早期眼眶肿瘤可得到明确诊断。手术是目前治疗眼眶肿瘤主要手段,但基于眼眶结构复杂性,手术要求较高,操作应精细,尤其是位于眼眶深部的肿瘤,手术操作过程中易侵犯神经,手术难度大,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甚至可导致视力丧失[4]。为了解眼眶肿瘤特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62例眼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62只)眼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0.13±5.9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02±0.84)年;体重指数18~29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45±1.07)kg/m2;36例左侧,26例右侧;文化程度:20例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纳入标准:①年龄30~85岁;②经眼眶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眼眶占位性病变;③存在眼球移位、眼球突出等症状;④临床资料完整;⑤经病理检查确诊;⑥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精神疾病者;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所有患者均行眼眶CT及MRI检查,并行眼眶肿瘤摘除术。分析患者病理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的选择。

2 结果

2.1 眼眶肿瘤病理特征

62例眼眶肿瘤患者中,有47例为良性肿瘤,占比75.81%,其余15例为恶性肿瘤,占比24.19%。47例良性肿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共15例,占比24.19%,主要位于视神经内侧或肌锥内,呈紫红色,包膜完整,切面呈海绵状,故称之为海绵状血管瘤;其次为脂肪瘤,共12例,19.35%,其外观呈分叶状,有被膜,切面黄色,与脂肪组织相似;泪腺多形性肿瘤居第3位,共9例,占比14.52%,位于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有压迫改变;其余为纤维瘤、炎性假瘤各4例,泪腺基底细胞腺瘤2例,神经鞘瘤1例。15例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共9例,占比14.52%,其来源于泪腺中淋巴或结膜下组织的恶性病变,肿瘤大小不一,呈黄白色,以眼球突出、眼眶肿物为特征;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共4例,占比6.45%,以眼部疼痛、视力下降为主;其余2例为鳞癌。

2.2 影像学特征

62例眼眶肿瘤患者均行眼眶CT及MRI检查,其中39例瘤体位于肌锥外间隙,以良性肿瘤居多,23例位于肌锥内。瘤体在影像图像上大小依据最大直径呈大型肿瘤(>5 cm)、中型肿瘤(3.5 cm~5 cm)、小型肿瘤(<3.5 cm),分别为13例、7例、42例。MRI增强信号良性肿瘤多呈均匀密度,恶性肿瘤多呈密度不均,且多有组织侵犯。

2.3 手术入路选择

62例眼眶肿瘤患者中,37例行前路开眶术,占比59.68%;17例行外侧开眶术,占比27.42%;4例行眶内容物剜除术,占比6.45%;2例行内侧开眶术,占比3.23%;2例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占比3.23%。

3 讨论

眼眶肿瘤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通常认为与环境、基因等因素有关,在各年龄中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好发肿瘤类型存在差异性,如儿童一般以皮样囊肿较为常见,而成人及老年人以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常见[5-6]。眼眶占位性病变可原发于眼眶,也可由眼睑、鼻窦、颅内等临近组织扩张而来,故临床症状存在多样性,部分患者肿瘤早期甚至并无明显体征,仅于体检时意外发现[7]。眼眶肿瘤虽然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肿瘤,但可导致神经损伤,造成明显视力损害,甚至有急性出血的风险,故其危害不容小觑[8]。因此,加强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眼眶肿瘤的病理组织分类繁杂,本研究按照术后病理性质分为良、恶性,结果显示,62例眼眶肿瘤患者中,有47例为良性肿瘤,占比75.81%,其余15例为恶性肿瘤,占比24.19%。47例良性肿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共15例;15例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共9例。说明眼眶肿瘤中以良性肿瘤为主,且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相对较少,多为恶性淋巴瘤。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行眼眶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62例眼眶肿瘤患者中有39例瘤体位于肌锥外间隙,以良性肿瘤居多,23例位于肌锥内;瘤体在影像图像上大小依据最大直径呈大型肿瘤、中型肿瘤、小型肿瘤分别为13例、7例、42例;MRI增强信号良性肿瘤多呈均匀密度,恶性肿瘤多呈密度不均,且多有组织侵犯。说明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CT可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密度、大小、形态及与临近组织的关系,对大多数眶内肿瘤均可准确诊断,特别是良性肿瘤[9-10]。MRI图像清晰,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全面直观观察病变组织,也可显示周围结构的继发性改变[11]。CT结合MRI能够提高眼眶肿瘤检出率,在眼科肿瘤疾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手术是目前治疗眼眶肿瘤的首选手段,但眼眶是一个相对狭小四面锥形骨腔,手术操作空间小、术野窄,且包含许多精微、重要的结构,术中易损伤神经、血管等,引发诸多并发症,如视力下降、瞳孔性状改变等[12-13]。眼眶肿瘤摘除术入路无固定模式,以保证肿瘤完整摘除、减少副损伤、降低术后复发率为关键,故术前应结合肿瘤性质、大小、位置、术者熟练程度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入路方式,以尽可能保障治疗效果和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37例(59.68%)行前路开眶术,17例(27.42%)行外侧开眶术,4例(6.45%)行眶内容物剜除术,2例(3.23%)行内侧开眶术,2例(3.23%)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说明前路开眶入路是治疗眼眶肿瘤最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前路开眶入路适用于位于眶前2/3段内肿瘤、眼球赤道部之前且可触及的肿瘤、眶内侧临近视神经的肿瘤,该入路方式无需锯开眶骨,手术损伤较小,故临床应用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动作应轻巧,避免破坏周围组织,并尽可能摘除肿瘤[14]。其次应用较多的是外侧开眶入路,适用于眼眶深部肿瘤,尤其是粘连较多或肌锥内较大的肿瘤。外侧开眶入路手术视野较好,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避免对视神经的损伤[15]。此外,眶内容物剜除术主要应用于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治疗的肿瘤,内外侧联合开眶入路适用于眶后内侧较深部较大肿瘤,内侧开眶入路适用于眼眶内侧肿瘤。临床治疗应结合肿瘤具体特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对于恶性肿瘤者术后应辅以放化疗,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眼眶肿瘤患者主要以良性肿瘤居多,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CT结合MRI检查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海绵状眼眶入路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眼眶病多学科协同诊疗》新书发布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