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珍宝——农民画》教学案例

2023-08-23 22:56周杨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创作文化

周杨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赣美版)七年级上册《创新与发展——现代中国画作品欣赏》一课的教学基础上,挖掘具有民族性、本土性的优秀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利用本地的传说故事、本地民族服饰、侗族鼓楼、苗侗刺绣图案等民族文化元素,提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新视角。通过观察、对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农民画的题材、特点及寓意等,并尝试以石头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感知与体验,让学生领略地方民间美术的魅力。在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农民画的表现方法和创作要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美术课兴趣的同时,还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已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并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本课意在现代中国画作品欣赏的基础上,融入贵州民间美术,拓展以石头为媒材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农民画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效果,鼓励学生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新,画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少年。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绘制农民画作品,让学生认识、了解农民画的绘画语言、视觉符号,从中对民族民间绘画的美感有一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观—述—比—创—评—调”六步法,让学生能了解现代民间绘画与其他绘画的区别,使其明白设计来源于生活,并能和学生的认知相结合从而完成农民画创作,从中感受农民画的特点、寓意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通过对农民画的了解、应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用不同的媒材进行设计创作,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挖掘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掌握农民画的构图、造型和用色等方面的知识,能理解农民画艺术的内涵,能根据农民画的特点和优势,以现代事物为造型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的作品。

教学难点:感受农民画的艺术魅力,能运用不同媒材进行创作,理解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增强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

五、教学准备

农民画作品、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绣片实物、笔、纸、鹅卵石、颜料、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观风察俗,激趣导入

展示黔东南州农民画画家的艺术作品(图1)、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绣片,让学生观察、触摸、感知。再配以反映民族习俗、民族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让学生理解这些元素源自自然、传说以及劳动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幻灯片播放和触摸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实物、视频等内容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铺垫。

(二)述情达意,艺术源于生活

教师用课件展示农民画画家赵元桥、赵龙玉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别创作的作品《苗岭新时代》《好日子》等作品。

首先让学生表达对所展示的作品的直观印象以及对画面的感受,然后教师对作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分析,点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引导学生调动生活感知,回忆自己所生活的苗族村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黄平新建的飞机场,高铁修到苗家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落户贵州,风力发电站和火爆的乡村旅游,苗家村寨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下,村寨人民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后引出凯里铜鼓村的农民画,让学生知道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农民画是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宝贝”之一。贵州农民画画家赵元桥、陈其林,他们一边操锄头一边拿画笔,根据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将笔视为绣花针,将颜色看作花线,将纸当成绣花布”,描绘心中的美丽景象,表达对生产、生活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苗岭新时代》和《好日子》这两幅作品表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表达了农民勤劳致富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突出了时代性,展现新时代下新农村的新气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来描绘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在表现内容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要学会归纳和提取。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通过对身边变化的描述,让学生理解一幅好的作品要紧跟时代、反映时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这样能避免后期学生创作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模式化。

(三)比物假事,能力内化

1.教师出示课件,比较同一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图2至图4)

教师:这三幅画有什么不同?

学生:图2中的色彩比较素雅且有款识,图3和图4中的色彩丰富,但图3造型真实,图4的造型夸张大胆……

教师:通过观察和学习,你们发现农民画有什么特点?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教师小结:农民画在造型上朴实健美、变形夸张;在色彩的运用上不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而是注重五行用色的求吉心理,体现的是民间的色彩观念;在构图上追求厚实饱满,多方位视角与多时空交叉;在内容上凸显吉祥喜庆、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

板书:民族民间绘画特点是造型上的变形夸张、色彩上的五行用色、构图上的厚实饱满、内容上的吉祥喜庆。

【设计意图】通过同题材、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并总结出农民画的绘画特点。

2.不同地区,相同内容或不同内容的农民画作对比(图5至图8)

教师:所出示的作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哪个地方的习俗?你能从中归纳出农民画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农民画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农民画作品会映射出当地的民风民俗,哪怕是分布在贵州不同地区的苗族,他们在服饰、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会有所不同。农民画在形式上纯朴自然,造型上夸张、粗犷,没有明确的章法,色彩上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

教师:作品中所采用的色彩主要有哪些?画面的风格是什么?

学生:主要有红、黄、蓝、白、绿、土黄、湖蓝等色彩,整个画面呈现自由、强烈、抽象、奔放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进行对比,目的是要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农民画所表现的内容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所表现的题材大多源于生活。

设计“比”的环节,旨在提升学生对两种或多种对应的事物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分辨力、思维能力,相当于起到创作之前解析、引导、示范的作用。

(四)创:解析构成规律,创作体验

1. 教师示范

(1)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一幅刺绣实物(图9)、一件鹅卵石为材料的农民画作品(图10)、一幅教学示范画(图11)。

(2)用PPT展示一组教师作画时的照片。师生共同探讨并总结农民画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教师讲解农民画创作步骤。

(3)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石头上进行农民画的绘制方法,引導学生根据石头的形态来构图。

提示备注:教师在讲解农民画创作步骤时,重点要注意构图、填色、刻画、调整四个阶段的示范。在构图结束后,需要着重示范一到两个色块的填色方法,并交代学生在填色时要注意色块的均匀、边缘线的光滑整洁,色块之间不留缝隙即可。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作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厘清作品表达的思路。示范填色步骤、交代填色的注意事项,这样既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构思创作,又能帮助教师抽出更多时间做有效辅导和个别示范。

2. 学生创作,体验归纳

在用PPT循环播放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素材的同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作品的创意和构思,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来创作作品。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情况,必要时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局部修改和调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验农民画在不同材料上的绘制感受,激发他们对创意生活的兴趣。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自由表达创作构思,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课堂巡视指导和个别示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树立创作自信。

(五)评价

评价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作品(图12至图16)。二是学生自评和互评(略)。三是教师点评和总评(略)。

【设计意图】评的目的是“调”,评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本环节重点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用画传“心”,画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六)调整并反思

教师:同学们,回顾这堂课,你们从自评、互评中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回顾课堂、聆听别人的评价,到达一“调”学生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二“调”对农民画的认识和理解,三“调”学生的素养和个性的目的,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标。从学生的评价中,既可折射出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也可以提醒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忽略。教师的点评和总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点燃学生关注本土民间绘画的热情,让文化自信浸润学生的心灵,让艺术创作薪火相传,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省级重点课题《“现代民间绘画”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课题编号:2016A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农民画创作文化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