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旧”教材

2023-08-23 22:56张丽霞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师新课改策略

张丽霞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与艺术新课标配套的美术新教材尚在编写修订之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美术教师普遍处于“学课标、转理念、使用‘旧教材尝试新教革”的阶段。当前,专家学者们围绕新课改已经产生了诸如“真实性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方向性研究成果,美术教师在面对现有教材来实践应用这些成果时,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本文从树立教改信心、创新教材使用、引入素养教学新方法等角度,提出在“新课改”初期,面对课标和教材不配套的情形,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怎样的应对策略尽快实现向素养本位的教学转变。

关键词 艺术新课标;旧教材;新课改;美术教师;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这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三维目标阶段”全面进入“核心素养阶段”。国家的每一轮新课改都离不开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广大一线教师等的努力。艺术新课标颁布后,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如饥似渴地学习艺术新课标,努力领会和理解课改精神,思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应该如何实施。面对新课标、新理念以及手中的“旧”美术教材,一些教师又容易产生迷茫:课标变了,教材没变,课怎么上?怎样调整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据此,笔者从教研员视角依据实践经验提出四个观点。

一、在“新课改”初期边学习边实践

艺术新课标让各学科教学面临“必须要改”的局面,在每一轮“新课改”的初期,总是会有一些教师因为周边的教研支撑力不足等原因产生畏难情绪,以等待或观望的态度对待“新课改”,这样的做法弊大于利,不仅会拖慢国家课改的整体进程,更是会影响到学生和自己的发展。既然“改”是不可回避的,那不如直面改革,努力前行,让课改成为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凸显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助推剂。

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有四点:一是凝练艺术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二是强调艺术课程综合性,追求可行性;三是突出艺术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教学方式;四是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凸显艺术课程评价的特征[2]。与艺术新课标相匹配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央位置,深入挖掘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围绕培育“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艺术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新课标的内涵庞大而深邃,贯穿到美术教学中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再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心得时再去实践中检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增加教改经验,树立“教改我也行”的信心。无从下手时,可采用“以点带面”策略,先选取一个兴趣点作为突破口,例如,围绕艺术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等小问题展开实践研究,以点带面,像滚雪球一般让自己逐步进入教改快车道,体验改革与创新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二、用新课标理念统整“旧”教材内容

在艺术新课标颁布后继续使用与旧课标配套的旧教材,会让教师感觉有些不顺手。其实,教师的理念和认识提升了,课改的方向清晰了,就可以用新理念去统整“旧”教材的内容,依据艺术新课标理念和素养教学的需求,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和补充,使之更符合素养教学的需求。

(一)以大单元教学理念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

现用美术教材大多以单课题形式編排,课题之间的关联性往往不大,教学内容多能在1—2个课时之内完成,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入—新授—创作—评价”,常规教学操作方法多为“一课一练”,整体呈现出“浅”和“散”的特点。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3];艺术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提到“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崔永漷指出“以单元编排教学内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关键路径”[4],这说明,美术大单元教学是当下教学改革方向之一。

当前,美术教师在使用“旧”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关联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将某个单课题进行拓展,形成教学单元,运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和做法进行教学实践,在美术大单元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例如,冀美版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导向标牌》《从家到学校》和《生活中的标志》三个有关联性的单课题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将其设计为《巧用图形来导向》教学单元,用大单元教学理念去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通过“研究生活中导向图形”“探秘导向图形的设计方法”“我为生活做设计”“我的设计作用大”等主题展开学习,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实施评价。再如,某教师在六年级《礼品巧包装》这一课的教学时,认为包装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于是将其拓展成了由“产品与包装”“包装设计里的奥秘”“我为产品做包装设计”“有创意的礼品包装”组成的教学单元。除了整合与拓展之外,教师还可以与时俱进,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新设美术教学单元,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融入美术课程体系之中。例如,结合当地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展出内容创设《敦煌,你好》《看得懂和看不懂的画》等。

(二)学会提炼大概念

尹少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一文中将“大概念”(Big Ideas)解释为“一个学科中具有覆盖性和迁移性,能够帮助组织知识的高位的重要概念和思想”[5],他认为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大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类,是帮助少儿理解社会问题,具有覆盖性和迁移性的上位概念,如“爱”和“乐观”等;二是学科类,指的是理解学科问题的上位概念,如“笔墨意趣”“构图能传情达意”等。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乃至核心素养培育上,都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知识“少而精”的渴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标志。[6]大概念在教学中起着统领教学整体逻辑思路、促进教学向素养本位转变、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作用。

对于普通美术教师来说,想要快速并全面理解大概念并不容易,但这不影响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去关注与学习它,用大概念的视角审视当前美术教材各个课题内容中所蕴含的高位概念和思想,并尝试在其统领下进行美术教学设计。例如,小学高年级学习《农民画》一课,通常做法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了解农民画的历史、分类、艺术特色并画一幅农民画,而以“农民画用质朴而率真的形式歌颂生活”这一大概念去统领教学设计,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伊始就转化为农民角色,用农民的视角探究和理解农民画的艺术特色等。创作时,学生也可以假想自己就是果农、菜农或渔民,思考如何从农民的幸福生活和辛勤劳动中去遴选创作主题以及用农民画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在这样以大概念统领的农民画学习中,教学设计整体而富有逻辑性,学生对农民画的理解深刻而真实。

把“大概念”融合到美术学习内容中,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变以往美术教学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弊端,从高站位去理解和统整教学内容,进行有高度、深度和温度的美术教学设计,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学习中去理解美术,从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俯瞰、理解、迁移、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使每一次美术学习都更具意义和价值。

(三)使美术学习与实践深度联结,强调以艺术体验为核心

艺术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强调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7],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注重知行合一,让美术学习与实践深度联结,使学生在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增加艺术感知,丰富艺术体验,增进学习兴趣。

美术学科本身就注重实践,只不过由于美术单课题教学多为1—2课时,每课时约40分钟,教学中分配给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以及进行美术创作的时间普遍偏短,导致美术学科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新课改”下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更加重视实践导向,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中,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去学习,从而加深学生的艺术体验,发展艺术核心素养。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去改变: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留足让学生在问题、任务引领下主动探究与合作并进行实践性学习和美术创作的时间。二是让“旧”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以及情感体验等产生更深入的联系。例如,在《服装的色彩搭配》教学时,把色彩对比与调和知识融入如何依据不同场合的着装需求和人的体形、肤色特点等为亲朋好友的出行搭配服装中。三是精学多练,争取学校支持。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可以尝试把每周两次各40分钟的教学改为一周一次的“两课时连排”,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美术实践性学习及美术创作。

(四)立足美术学科的学科综合

艺术新课标在基本原则中提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各种事物和问题的复杂性极大增强,仅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无法应对复杂情形,解决复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从单一学科中走出来,在综合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引下,让学科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或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突出综合,主要体现为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对内突出美术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融合,对外注重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当下“新课改”中使用美术“旧”教材教学突出美术学习的综合性,教师可以这样做:一是审视教学内容,研究“怎样融、如何联”,做到既突出美术学科为主体,又能在协同育人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二是转变思想,改变过去不重视“综合·探索”教学的思想,加强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探索”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学力度,从中挖掘出更多的育人价值。三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将基于美术学科的“内融外联”教学主题作为补充。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新课改强调“突出课程综合”应遵循以美术学科为根本的原则,要思考如何才能科学、合理、适度地去综合,防止出现过度综合、生拉硬拽以及把美术课上成“四不像”的现象发生。

三、“舊”教材新教法,让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从现在开始

美术学习内容本身其实没有新旧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旧”教材只要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教,依然能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面对“新课改”素养本位教学的要求,专家学者们都在研究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让素养培育落地。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观点集中在要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等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在“新课改”初期,教师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圈,一方面要审视过去——哪些好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方法要继续保留并发扬光大?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融入自己的教学?每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价值和实施路径,需要教师反复实践之后才能掌握,在转变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当美术教师逐渐能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来契合新教改的理念时,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能得到保障了。

四、关注名师教改实践,做“善思考,有思想,会创新”的研究型美术教师

改革总有先行者,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中有一大批省、市名师,每一次“新课改”启动,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围绕课改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先研、先做,并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或案例、上研讨课或引路课、给教师做讲座、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研究动态等方式去分享自己的教改实践成果。在新课改初期,可以去关注名师们在研究什么,有哪些成果。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要发挥团队协作力量,与本地同行一起就教改中出现的问题组成研究小组,运用批判性思维展开研究与实践,做“新课改”中“善思考,有思想,会创新”的研究型美术教师。

综上所述,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使用了11年,美术教师也大多形成了符合旧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次国家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给教师们带来的是认识和理念的冲击,之后是围绕着“变”的各种思考,再就是努力去改变的过程。广大美术教师只有争当爱学习、善思考、有智慧、真行动的现代教师,才能在“新课改”初期快速而自信地走在美术教改的路上。

注释:

[1][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少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的样貌[J].全球教育展望,2022,No.420:14-24.

[4]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5]尹少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J].美术,2018(07):18-19+21.

[6]王强,李松林.大概念教学设计的三个框架[J].教育科学研究,2022(09):55-60.

猜你喜欢
美术教师新课改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发展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Passage Four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