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文化视野中的学校文化育人研究

2023-08-24 03:56刘凤彪
绿色中国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摘要: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有着特殊的环境要求。学校文化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等若干特征,使加强并有效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育人关注的焦点。植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环境美、视觉美、意境美三重维度的植物文化,成为教育目标在文化意义上的高度概括,推动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而植物文化的跨界属性,又推动植物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推动植物成为新时代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植物文化,学校文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是在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等教育文件指导下,在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是师生员工教与学活动的观念映射,是校园内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外部社会关联影响的精神展示。

学校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内的建筑、植物、景点等实体物质和师生员工的言行、气质等形象表现以及办学历史、教学文件等为载体。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发展条件,也就有着不同的抓手和侧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文化。它们“有的凭借地域、历史特色,有的依托行业、专业优势,有的挖掘诚信、孝道、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有的弘扬创新、奉献、敬业、担当等时代精神,因地制宜,各具匠心,努力实现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目标。”[1]因此,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之路,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植物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植物文化源于人类对植物的选择利用。人与植物的关系一开始是单向的、功利的,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和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丰富了植物文化内涵。

(一)植物文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与植物互动的历史,是选择、利用、保护植物的历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2]千百年来,从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到果腹的食物、治病的良药,人类一直享受着植物的无私馈赠。在与植物的亲密互动和爱恨纠缠中,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涵育培树中,人类赋予了植物以文化层面的象征与意义。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植物世界中,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一株植物甚至一片叶、一朵花都在随风摇曳,同时也因为其在为人类创造了基本的生存环境和视觉享受而成为一个文化元素、一种文化符号。“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3]

传统文化中,植物无处不在。植物背后的诗词歌赋、神话典故,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4]植物文化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在器物方面,更多的是在文化观念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境况际遇,人们依托植物表达着不同的心情和期许。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管是悲悯时局还是思念情浓,不管是赞美民风淳朴还是歌颂风光旖旎,我们总可以在植物身上看到感恩孝道、家国情怀、报国之志,看到心系苍生、社会风俗、天伦之乐,看到季节变幻、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所以,广义上的植物文化就是人与植物的一切关系的总和,是人与植物互动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植物文化主要是指依托植物表达的审美、习俗乃至植物对人格形成、道德养成的基本影响。

(二)植物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

植物是校园景观设计、园林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环境中的关键要素。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和植物种类的不同,植物文化因之有着学校类别的不同、创意设计的不同、审美视角的不同和感受维度的不同等等,进而有着多重的启迪和教育意义。而植物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构成,既服从学校环境建设的原则要求,又开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视野。

育人是学校文化的宗旨。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之于环境来说,无非就是熏陶、濡染和浸润,就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基于植物文化的視野,学校文化建设所考虑的必然是校园环境要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合教学、服务教学,典雅静谧、诗意优美、引人驻足、启发联想,有着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师生浸润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之中,感受着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呈现出的色彩变幻和生长变化,与自然对话,得到美的熏陶,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校园规划建设中如何选择配置植物、这些植物背后的文化带给人们哪些方面的影响,是立足植物文化丰富学校文化、提升育人效果的基本思考。

二、植物文化的功能价值探析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不仅拥有现代化的建筑,一定还有着布局科学、搭配合理的植物衬托。山石小景、亭台楼阁,都需要依靠种类不同、高矮不一、颜色各异的植物来点缀增彩。通过对植物的选择搭配创造校园环境的诗意神韵,带给师生美的享受,成为植物文化在环境美、视觉美、意境美的三重维度体现。

(一)环绕周边的植物创造了基本的环境美

环境美是育人的基础条件,周边环绕皆应美。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植物,植物抬眼可观、闭目可思、伸手可触、呼吸可感,所以环境美也可以理解为植物美。不可想象,在凌乱无章、没有植物的钢筋砖石之中,如何能够开展有温度的教育,如何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学生。

植物带给人类氧气、衣食、药品、建材等物质资料乃至精神上的愉悦,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离开植物,人类就失去了生命的庇护。只有身处植物环境之中,人们才会感到踏实、温馨、安全。

基于自然属性,植物发挥着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环境等基本的生态功能。一方面,校园整体布局遵循园林建设的相关要求,按照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划分,选择种植相应的花草树木,营造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根据地域不同选择搭配家乡树种和引进树种,既保持熟悉、亲近,也彰显创新、活力。但无论如何,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当是路旁的高大乔木、如茵的草坪绿地、婀娜的灌木花草。而且,体现生态平衡、物种丰富、特征鲜明的校园植物,也代表了学校的文化品味和独特魅力。这些植物对于环境的营造,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考虑着其在教育功能、思想价值、人格养成和美学欣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赋予植物环境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所以,植物创造的环境美成为学校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师生的共同成长。想想看,是不是人们每提及上过的或参观过的学校,一定会想到生长其中的一草一木,就像念及家乡一定会念及屋旁的桑梓、河边的杨柳一般。植物因此成为一个符号,其留给学校的,更多的则是其文化属性。而当利用植物打造形成的环境成为一个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特色时,这种特色就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永远铭刻在师生心中。

(二)目之所及的植物引发了怡情的视觉美

视觉美是情致的高雅之路,目之所及皆应美。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或凭叶色花色引人,或凭姿态形状引人。即便是同一种植物,也有着叶片、花色、花期的差异。正是这些多彩多姿的植物,把学校装扮的有品位、有特色,精彩纷呈。

视觉上的体验、感悟,是植物人文价值的外现。古树参天,见证学校历史的深厚久远;高矮错落,增添教育教学的清致雅韵。校园植物不是简单的绿色堆砌,也不是随意的花卉集合。人们目之所及感受到的视觉之美,是因为文化。从文化属性来说,植物是文化的载体,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植物给予人们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源于植物色彩的巧妙搭配、观花与观叶的有机结合。

适宜生长是选择校园植物的第一原则。绿化校园、美化校园首先要选择种植什么植物,如何做到适合种植、适宜生长,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基本要求。其次,浇水施肥、除草除虫、修剪打理等科学的后期管理,是维护校园环境的基本手段。植物展示的勃勃生机,是催人奋进的。如果选择的树种难以成活,或成活后受着病虫害的侵扰、枯枝满树,或成活后四处滋生蔓延、凌乱无序,人们在视觉上一定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视觉盛宴是选择校园植物的第二原则。一方面,植物要与建筑融为一体,与整个校园空间融为一体,甚至要与师生的校园生活融为一体。要从颜色、形态、落叶或常绿的不同角度,用造型创造美景。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的美景是动态的、演变的,有着季相、阴晴等种种不同。植物五彩斑斓、姿态各异,不同的株形特征、不同的花形叶形,创造着别样的美景。从繁华闹市进入校园,应当让学子感到安静、平和、向上;在紧张的学习间隙走出教室,应当让师生感到轻松、舒缓、养眼。

(三)启发联想的植物形成了赏悦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道德的价值指向,所思所想皆应美。比如梅、兰、竹、菊隐喻的傲、幽、坚、淡,比如松柏寓意的健康长寿、坚强不屈。人类对植物拟人化的联想,其实是在植物创造的环境美、视觉美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升华,是人类将自身的情感认知、价值观念依托植物描绘的一种诗意展现。

在文学艺术上,意境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和想象,是一种虚实相生、物我相通的生命律动。无论是雨打芭蕉、荷塘月色,还是梨花带雨、人面桃花,都有着无穷的韵味。以诗词为例,由于古代文人沉湎于伤春悲秋、儿女情长之中,或苦闷郁结、悲悯时局,或感叹时光流逝、感慨怀才不遇,多愁善感、婉约绮媚者居多。[5]当然,这也属于植物文化的范畴。但在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为宗旨的植物文化视野中,意境之美当以道德涵养为圭臬,摈弃卿卿我我的缠绵、无病呻吟的呓语,追求非梧桐不栖的高尚、面对桑与梓的恭敬,其价值指向的是纯真无瑕、是积极向上、是健康人格、是前行力量。

比如,竹子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融合层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围绕“竹文化”进行“寻美”“赏美”“绘美”的课程开发,是充分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开展特色育人的基本途径。[6]这方面,芦溪县张佳坊学校探索的沉浸式育人模式,紧扣打造富有山野气息的竹文化特色学校目标,以竹之节、竹之慧、竹之健、竹之美、竹之巧五大课程为基础,铸就“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竹之七德師魂,开展文竹小标兵、傣竹小导游、龙竹广播站、银竹艺术节、箭竹运动会、钢竹励志夏令营和“鲁班”匠心坊七彩竹韵润少年活动,有效推动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7]同样,上海干巷学校利用校园内的银杏资源优势,精心设计银杏景观,突出银杏文化精髓,展现中华银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家乡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干巷学校“一校一品”<银杏>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银杏精神分解成若干方面,每月围绕一个重点开展“弘扬银杏精神,争做阳光少年”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8]

三、植物文化的立德树人意义

任何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植物。植物美化环境,制造新鲜空气,赏心悦目、纾解疲劳,带给人们物质享受和精神上的轻松愉悦。植物背后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以及植物景点的创意设计带给人们的诗意和美感,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培育。所以,植物文化的本质是给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带来一种清新的影响,推动全校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内涵的整体提升。

然而,普遍存在的文理分科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的偏颇。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做的《半个人的时代》演讲中曾经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9]而植物文化作为跨越植物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座跨界桥梁,恰好发挥着完善知识架构、丰富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植物学的一端来看,植物文化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如何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人文科学的一端来看,植物文化研究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价值观念如何通过植物形象地展现出来,让植物成为文化符号,赋予自然生命以人格意义上的精神生命。

因此,植物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仅传授植物科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道德养成和人格培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定会是“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10]植物除了给人们带来各种美的享受之外,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之中更是植物文化的优势所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省安吉县溪龙小学依托“白茶之乡”的地域优势和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来溪龙调研时提出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重要嘱托,以生态劳动教育为目标导向,以建立“生态茶园”为依托,对“茶文化”浸润下的生态劳动育人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生态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茶园劳动,学会社会实践,提升生态劳动能力为基础,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生态劳动观念。”[11]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岭东初中在校园里及周边开辟出多块土地,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供学生种植水稻、橙子、蔬菜等农作物,让他们在了解不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们的节俭意识和动手能力。[12]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教育旨在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3]因此,學校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都必须“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14]从这一点来说,植物文化恰恰符合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而从环境、视觉到意境的三重审美,满足了人们精神与情感的需要,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与心灵的人文熏陶与审美滋养。这是一种人文之“魂”,体现为一个人精神与心灵的高度、深度以及宽度,让“一棵树长得高出了它自己”。[15]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植物文化的作用,利用植物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植物文化的“敬畏·感恩·责任”三维道德伦理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202081]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凤彪.在植物文化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3):54-59.

[2][3][4]习近平.致信祝贺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N].光明日报,2018-07-25(1).

[5]刘凤彪.物微意不浅 感到一沉吟——植物诗词隐含的生态思想及教育意义[J].绿色中国,2021(5A):66-73.

[6]谢梅仙.乡土课程资源园本化开发和实施路径探寻——以“竹”文化为载体[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46-47.

[7]方小龙,邓绍春.做“竹”文章 养“竹”精神 追“竹”梦想——芦溪县张佳坊学校探索竹文化育人新模式[J].江西教育,2021(13):44.

[8]郁利锋.创设“杏品育人”情境 深化融合育人研究——基于银杏特色学校文化的全情境融合育人实践研究[J].现代教学,2021(19):24-25.

[9]姚蕾,程艳林.走出半个人的教育[J].教书育人,2005(11):40.

[10]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4.

[11]汪丽娟,叶玉燕.“茶文化”浸润下的生态劳动育人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3(6):48-49.

[12]江西万载:校园里的“丰收”季[EB/OL].(2021-09-27)[2023-07-10].人民网图片频道,http://pic.people.com.cn/n1/2021/0927/c1016-32238094.html.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4]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1-4.

[15]蒋承勇.山色有无中——人文精神与我们的距离[J].东吴学术,2018(1):81-85.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