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09-02 10:12吕培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被动活动度踝关节

吕培楠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下肢骨折类型,主要包括单侧、双侧踝关节骨折和腓骨骨折, 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1]。但有资料显示,术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则可能会导致慢性肿胀、足部下垂畸形、关节僵硬等情况出现[2]。被动持续运动近年来在四肢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探究了在踝关节术后康复中进行被动持续运动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于本院收治的52 例行踝关节骨折术患者, 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26 例。纳入标准:①由同一主刀医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②无踝关节炎既往史、踝关节畸形等;③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和对话, 能够良好的配合术后康复训练。对照组中男15 例, 女11 例;年龄27~65 岁, 平均年龄(45.18±7.2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4±0.94)d。研究组中男14 例, 女12 例;年龄25~63 岁, 平均年龄为(44.89±6.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9±1.2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术后给予被动持续运动, 踝关节骨折术后第2 天开始给予患者被动持续运动, 治疗前先评估并确定患者踝关节被动持续运动的范围, 将患足安置在设备上, 选定左、右足, 默认被动持续运动起点为0°, 带动患足行跖屈、背伸运动, 最大耐受角度定为被动持续运动止点并记录。治疗时间20 min, 速度设为3 档(90°/min),强度设为3 级,牵伸至运动止点时停顿时间10 s。6 次/d, 直至术后1 个月停止, 在此期间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的变化随时调整。

1.2.2 对照组 术后进行主动活动, 踝关节骨折术后第2 天叮嘱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将踝关节屈伸到最大限度并坚持5 s 左右, 每次活动时间为30 min, 6 次/d, 直至术后1 个月停止。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踝关节周径、矢状面活动度、冠状面活动度以及VAS评分、AOFAS 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VAS对两组患者术后10 周左右初次下地活动时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 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3];通过AOFAS 对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足踝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 该量表包括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支撑情况等方面,总分为100 分, 分数与患者足踝功能呈正比[4]。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切口浅表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踝关节情况比较 出院时, 研究组踝关节周径(22.18±1.67)cm 小于对照组的(23.45±1.03)cm, 矢状面活动度(50.24±2.06)°、冠状面活动度(47.87±2.69)°均高于对照组的(32.56±3.58)、(38.32±2.7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周径(cm) 活动度(°)矢状面 冠状面研究组 26 22.18±1.67a 50.24±2.06a 47.87±2.69a对照组 26 23.45±1.03 32.56±3.58 38.32±2.71 t 3.300 21.826 11.418 P 0.002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VAS、AOFAS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初次下地时VAS 评分(2.17±0.93)分低于对照组的(3.24±1.07)分, 术后半年的AOFAS 评分(91.79±5.26)分高于对照组的(85.15±4.88)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AOF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VAS、AOF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VAS AOFAS研究组 26 2.17±0.93a 91.79±5.26a对照组 26 3.24±1.07 85.15±4.88 t 3.849 4.719 P 0.000 0.000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2/26), 与对照组的3.85%(1/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 P>0.05)。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均痊愈。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后为防止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一般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解剖复位治疗, 复位后需要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和踝关节活动锻炼, 以减少踝关节僵硬、踝关节肿胀、肌肉萎缩、组织粘连等情况出现, 从而促进踝关节功能有效恢复[5]。现阶段, 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功能训练方式大致可分为主动功能训练和被动功能训练两种[6]。其中主动功能训练是患者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主动进行踝关节活动, 患者主动协调全身各部位进行肌肉收缩运动, 可以有效减轻踝关节肿胀, 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促进机体更快恢复[7]。但临床实践表明, 患者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可能会存在早期剧烈的疼痛、肿胀、对术后切口感染的担心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在开展主动功能训练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晚期踝关节功能的恢复[8]。基于此, 本研究中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引入了被动持续运动。

被动持续运动主要是通过对人体自然运动的模拟来激发人的自然复原力, 从而加速关节周围韧带、关节以及肌腱的愈合[9]。运动试验显示术后3 d 内如果不进行关节活动就会出现关节粘连, 关节内骨折术后常因关节内出血、软组织损伤等出现胶原纤维沉积,并逐渐发展为纤维组织, 最终导致关节粘连和关节僵硬[10]。被动持续运动能够对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持续且温和的牵拉, 有效预防纤维粘连和纤维挛缩, 从而保证关节的活动度[11]。与主动活动相比, 被动持续运动具有可控性强、稳定性高、关节受力小、应用时间长等优势, 有效降低了关节退行性改变的风险[12]。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院时, 研究组踝关节周径(22.18±1.67)cm 小于对照组的(23.45±1.03)cm, 矢状面活动度(50.24±2.06)°、冠状面活动度(47.87±2.69)°均高于对照组的(32.56±3.58)、(38.32±2.7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另外, 研究组患者初次下地时VAS 评分(2.17±0.93)分低于对照组的(3.24±1.07)分, 术后半年的AOFAS 评分(91.79±5.26)分高于对照组的(85.15±4.88)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持续被动运动提高了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并且通过松解关节粘连进一步增加了关节滑液的通畅。

综上所述, 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用被动持续运动可以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 减轻初次下地时的疼痛,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 可以作为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被动活动度踝关节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