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艺术实践探索

2023-09-06 12:58郭琳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非遗表演者

郭琳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文化也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现代化的趋势。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审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想让音乐类“非遗”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让其与现代文化接轨,紧跟时代步伐。在当前的背景下,单靠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扩展学习、实践音乐类“非遗”艺术的机会,将音乐类“非遗”融入到表演艺术实践当中,体现音乐类“非遗”在表演艺术实践中的价值,借助表演艺术手法对音乐类“非遗”进行解读,让音乐类“非遗”更加直观可感,充分体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发挥其美育功能;还能借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助力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音乐类“非遗”在表演艺术实践当中的价值体现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才流传至今,体现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积累沉淀的结果,是不同民族的艺术智慧的结晶,分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有助于在表演艺术实践中更深刻地认知和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与文化。其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时间以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始终保留着各民族先民的印迹,单纯和质朴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与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自然纯朴的心理诉求相契合。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表演艺术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民族先民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洗礼,助力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发展,也能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当代民众的生活。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演艺术实践当中的美育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美育价值,挖掘其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融入表演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发挥表演艺术实践的美育价值功能。一方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丰富、内涵广博,将其融入表演艺术实践,能够有效丰富表演艺术实践的内容形式和内容深度。另一方面,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音乐文化、鉴赏传统音乐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艺术创作是表演艺术实践美育价值的体现。表演者能够通过表演艺术实践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品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通过表演艺术实践课程传承音乐类“非遗”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是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音乐类“非遗”进入校园不能直接将音乐类“非遗”作品搬运至音乐表演课堂,而是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让音乐类“非遗”更大程度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类“非遗”的了解。表演艺术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脱离传统的枯燥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课程内容变得形象可感,这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认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民族内涵,与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类“非遗”的过程中,大多只能依据唱词和曲调去想象作品中描绘的故事,并不能切身感受,而将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艺术实践课程相结合,能够借助表演艺术让学生融入作品描绘的故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还原故事情节,进而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作品蕴含的情感、情绪,才能激发其内心深处与作品的共鸣。通过表演艺术实践实现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者在情绪上的连接,而非单纯的技巧复制,才能逐步提升音乐类“非遗”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类“非遗”的热爱。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民歌”与表演艺术实践探索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表演艺术实践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丰富表演艺术实践的内容。随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舞台、深入校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表演艺术实践的融合逐渐深化,将音乐类“非遗”融入表演艺术实践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动音乐艺术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表演艺术实践的形式深入挖掘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内涵,让音乐类“非遗”被更多人所熟知,推动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让表演艺术实践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但要将音乐类“非遗”更好地融入表演艺术实践,需要重视对音乐类“非遗”作品的选择,需要依据实际需要,结合音乐表演蕴含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融合,才能达到既让表演者了解音乐类“非遗”的文化内核,也让表演者被表演艺术的多样形态所吸引的目标。如表演艺术实践的主题是让表演者深刻体会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独特韵味,在对音乐类“非遗”的选取上就应选择具有民族情感、蕴含民族文化的作品,如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承载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念,将其融入表演艺术实践能让表演者借助表演艺术实践深刻体会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意蕴,拓展表演者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升华表演艺术实践的内涵层次。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蒙古族先辈智慧的结晶,其题材丰富,既有对纯真爱情的描写,又有对山川河流的赞美,还有对英雄人物的记录,丰富的民间文化积存赋予了蒙古族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承载了蒙古族人的艺术审美思想。众多蒙古族民歌作品都极具艺术价值和美育价值,将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艺术实践进行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类“非遗”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表演艺术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为现代表演艺术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助力现代表演艺术实践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实现多元发展。本文以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一作品融入表演艺术实践,探索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艺术实践的融合路径,为丰富表演艺术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助力,也让表演者深刻体验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与表演艺术实践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的经典之作,对其文化背景、思想主题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展开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蒙古族民歌的民族思想和文化意蕴。将《嘎达梅林》融入表演艺术实践,要通过表演的艺术手段对作品进行表演分析、研究、体验和实践探索,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背景以及歌词的意义与乐曲的曲式风格,还要把握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的脉络,尤其是角色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艺术实践当中充分体会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魅力,增加表演的深度与思想内涵,能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也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

1.认识作品。认识作品是开展表演艺术实践的前提,因此,在进行表演艺术实践之前,表演者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文化背景、主题思想、曲调风格、歌词的意义和内涵以及作品描绘的故事脉络等。以《嗄达梅林》为例,《嗄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的经典作品,承载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是近现代蒙古族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通过讲述嗄达梅林的故事,可以将蒙古族人民勇于斗争的精神传承下来。《嗄达梅林》这一作品是嗄达梅林的爱人为了纪念嘎达梅林英勇斗争的事迹恳请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为嘎达梅林谱写的歌曲,描绘的是嗄达梅林的事迹,借助四胡独特的腔调和边唱边讲的演唱形式深刻地表达出对嗄达梅林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的赞美。歌曲创作成功之后,桑杰胡尔奇时常唱起这首歌曲,久而久之,这首歌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嗄达梅林》这一作品歌词较长,而经常被人们吟唱的则是由安波整理的四个段落。该作品以反复叠加的手法突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赞扬。引子部分宁静而深广,描绘了一幅安定、幸福的画面,但伴随着三连音的响起,这份宁静逐渐被打破,音调逐渐高亢、明亮,让听众仿佛看到了嗄达梅林英勇抗争的情景。而进入高潮之后,音调变得宽广豪迈,庄严而肃穆,表达了对嗄达梅林的赞美之情,成功塑造了英雄的高大形象。在表演艺术实践中,要分析《嘎达梅林》的创作背景,通过心理的感受、体验与想象等充分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行精心的分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特色,从而在表演艺术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

2.体验作品。在开展表演艺术实践之前,除了要认识作品外,还要对人物形象进行认真的构思与体验。所谓体验作品,是在认识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作品的曲调、歌词传递的信息、创作背景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脉络进行初步的构思与体验。借助充足的情绪记忆和表演体验将自己代入规定情境,做到表演艺术中的“我就是”。以《嘎达梅林》为例,在实际体验作品的过程中,表演者可以根据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歌词传递的信息等分析嘎达梅林的性格特征、行动特征,并通过想象与人物体验,借助服装、道具、化妆、场景等外部造型,构建一系列符合作品所描绘的嘎达梅林的舞台动作和人物形象,进而更好地理解与体验作品。通过对嘎达梅林表演行动、人物角色的分析,让自己更加深刻地感受蒙古族人民对家乡、故土、大自然的热爱。

3.体现作品。体现作品即是将音乐作品以艺术手段进行呈现,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听众。对于表演艺术实践而言,体现作品即是以表演艺术实践的形式呈现音乐作品。无论是认识作品还是体验作品,其目的都是更好地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嘎达梅林》融入表演艺术实践是借助表演艺术实践将作品中描绘的英雄事迹和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在实际进行表演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嘎达梅林》描写了一位蒙古族英雄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事迹,音调宽广又豪迈,庄严又肃穆,因此,气息要连绵而悠长,声音在有力度和厚度的同时保持连贯,体现英雄气质,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要善于通过声音和形体动作的结合呈现作品内涵,传递作品情感。此外,要重视身心的统一,从内心体验出发,将体验到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生动的舞台形象,进而带给观众良好的观看体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嘎达梅林》与表演艺术实践的融合深化了表演艺术实践的内容,丰富了音乐类“非遗”的表现形式,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音乐类“非遗”,不仅能让更多人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探索音乐类“非遗”与表演艺术实践融合发展的道路对推动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以及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加大探索力度,积极尝试将更多的音乐类“非遗”融入表演艺术实践中,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让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总之,通过表演艺术实践能够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研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演艺术实践中引入音乐类“非遗”资源,整理、创新、收集和发展音乐类“非遗”,能让音乐类“非遗”焕发新的活力,不断提升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非遗表演者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妙猜两数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