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方法牵手幼儿园项目活动的思与行

2023-09-07 09:02天津市武清区第六幼儿园王华颖
天津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马赛克儿童探究

■天津市武清区第六幼儿园 王华颖

为贯彻和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为《指南》)精神,我们在园本课程建构的过程中,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从2021年4月开始尝试开展项目活动,支持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学习。

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所以项目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设计的,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建构的。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从最初的探究:什么是项目活动、项目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区别;再到深入研讨:如何开展项目活动、用什么方法更好地支持儿童的项目学习,一步步地去探索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活动中会忽略幼儿的主体性、支持幼儿表达的工具较单一、教师的回应不够,等等。

2022 年,作为骨干教师,我有幸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学员,其间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李敏谊教授关于“马赛克方法”的专题讲座,了解到马赛克方法是由英国学者克拉克和莫斯提出的一种“聆听”儿童的方法论,是运用多元方法获取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并通过每种方法获得儿童不同角度的观念或看法,聆听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多种声音。而后将这些多元的片段汇集到一起,勾勒出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的丰满图像,获得儿童的完整看法。当我了解到马赛克方法更多地用于幼儿的项目活动学习、自主游戏等,于是尝试将马赛克方法运用于正在研究的幼儿园项目活动之中,解决教师困惑,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一、从问题出发,让项目活动“活”起来

与项目活动相比的最大区别在于,主题活动从头到尾都是教师预设的活动,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季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传统文化、重要节日等选定的认为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主题,主动权是在教师手里的;主题活动结束的时间也是由我们教师来决定。而项目活动的开展则是以问题作导引,这个问题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还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提出的,但是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经验紧密相连的;项目活动持续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探究来决定。

项目活动要从哪里入手?我们班该开展什么项目呢?在开展项目活动探究的初期,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在了解了项目活动和主题单元的区别后,我们决定放手,给幼儿提供充分游戏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儿童在做什么、听听他们的对话、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这么做;在游戏后的回顾反思环节找到幼儿感兴趣、想探究、能探究、值得探寻的点,而后教师再结合《指南》、幼儿年龄特点、场地安全因素等和幼儿一起筛选出能够进行探究的点,而这个点就是幼儿的驱动性问题,也是项目活动的主题。

二、倾听儿童,和孩子一起做研究

幼儿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因为幼儿能围绕自己的生活,表达独特的看法。项目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时间看见儿童,能够做到倾听每一位儿童。倾听儿童是开展项目活动的必须要素。项目活动开展的每个环节,教师都会追随着幼儿,从项目活动的三个阶段五个要素中,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讨论、实地考察、表征、调查研究和展示的机会,倾听幼儿的奇思妙想,跟随幼儿的脚步去探究更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本学期大班的项目活动——班级中的中医馆,起初教师向小朋友和家长收集了中草药、药瓶、药盒、各种瓶子,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创建的过程。带过来的物品,由小朋友和教师共同整理放到他们觉得合适的位置。但是,在玩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们的经验较少,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幼儿进入中医馆更多的还是摆弄材料、各玩各的,游戏无法推进。

既然是孩子们的游戏,那干脆就听听孩子怎么说吧。大泽说:“有人生病了,需要住院,我们这里没有病床怎么办?”小熙说:“中医馆里面的医生太多了,谁来抓药呢?”飞儿说:“老师,我不会在处方上面写字……”原来孩子们正在游戏,他们在游戏的矛盾和冲突中发现问题。倾听幼儿,让我们的教师找到了问题所在,倾听幼儿,也让我们的教师找到了研究的路径。在倾听的基础上,基于幼儿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大胆选用现有材料,于是一个用椅子搭建的病床出现了,搭建完大家又说太硬了,他们又想到加垫子,就这样,小病床设计好了。

倾听是一种尊重,尊重幼儿参与、选择的权利;倾听能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儿童,能让我们看到儿童是有力量的学习者,也为我们项目活动的走向作导引。

三、记录语言,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

观察、倾听和记录,是我们在开展项目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观察是教师走进幼儿的前提,倾听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想法,记录则是帮助幼儿在表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表达表现,第一时间记录下幼儿的真实想法,也能够让我们的项目活动更加可视化。

在我组织开展的项目“大带小”活动中,我们第一次尝试了“一对一”的倾听与记录。九月份的新学期初,小班的入园焦虑是整个园所的关注点。入园适应两周之后,小班幼儿“独自入园”又成了新的挑战。在一次与大班幼儿的谈话中,他们提出“每天早晨可以接小班弟弟妹妹入园”,由此“大带小”的项目活动也正式启动了。从第一天的十几个幼儿参与,到后来的二十几个,再到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就连每天迟到的大凯也能带着任务一样早早到园了。可以说,有了任务的幼儿是很兴奋的、是有责任感的,在这种真实地体验、交流和表达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是在成长的。这个活动从最初的“牵手接园”到“哄你不哭”,再到“接送礼仪”和“我来帮帮你”,每次活动后我们都有回顾、梳理、表征和记录。在这样“一对一”的倾听记录中,大班幼儿学会了关心他人、有计划地做事情;学会了分享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观察与思考、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想办法。

这种“一对一”的记录既可以让我们看见一群孩子,又可以让我们看见一个孩子的纵向发展。

四、民主参与,尊重多元的声音和表达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成人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表达环境。马赛克中拼图的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数据收集的过程,我们去收集的是儿童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拼出儿童整体的看法。

例如:项目“大带小”活动中,关于“哄你不哭”环节,幼儿就出现了绘画表征、扭扭棒礼物制作、区域中的角色扮演、“好办法”小组投票等方式。孩子们真的能够用多元表征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大带小”活动中期,大班幼儿分组讨论“哄你不哭”的好办法。按照幼儿推荐的原则,小宋作为第一组的记录员,他将小伙伴们的好点子用画笔记录下来,小宋按照自己的记录方法很有条理地总结出了10 条小妙招;第二组的小朋友在最初的材料选择上就和别人不一样,她们没有取纸和画笔,而是选择了美工区的扭扭棒、超轻黏土和吸管模具,亲自动手制作起了手工小礼物,在她们专注和愉快的表情中,我选择了静静地支持与欣赏;第三组的小朋友则来到了中医馆,互相商量着:“下次可以带弟弟妹妹过来玩”“你当小弟弟,你坐在椅子上,我教你怎样挂号、看病和取药……”;第四组的小朋友讨论得最激烈:“我到幼儿园门口领着他,送他进班呀”“我给她带礼物来,这样她就开心了,也就不想妈妈了”“我哄着他,和他一起滑滑梯”……“到底用谁的办法呢?我们去找王老师投票决定吧”。

赋权于儿童的现场,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体,下一步教师要做什么,完全要看儿童怎么说、怎么做。

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走近儿童、倾听儿童、解读儿童之后,我越发认同并深刻理解了这个观点。在马赛克方法的多元表征中,让我有机会能够倾听每一位儿童,让我有机会看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该有的样子,更是这群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坚定了我和儿童一起进行探究的信心和力量。

马赛克方法牵手幼儿园项目活动的背后反映了课程改革中教师儿童观的转变。在行动研究中我还发现,马赛克方法不光是助力儿童主动学习的方法,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持续发展的好方法。

马赛克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内驱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大胆地进行多元表征;马赛克方法更突破了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瓶颈,助力我们项目活动的开展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马赛克儿童探究
结合格式塔理论的马赛克包装图案设计及应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AI黑科技真的能去马赛克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马赛克》
赴美留学,这些会被“打马赛克”的东西别带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