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研究

2023-09-11 21:45徐运松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徐运松

(梅州市蕉岭县人民小学,广东 梅州 514000)

一、新时代通过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以劳育德”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这几点都需要劳动教育作为强有力的推手。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有关联性

首先,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上有一致性。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小学教育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为祖国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型的人才。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时代性等特点,可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生产、生活知识,掌握劳动原理与技能,并在劳动中获得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塑造健全的人格。德育关注的是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旨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优化与完善人格。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都是围绕“培养怎样的人”为目标进行设计的。

其次,两者教育内容上有关联性。劳动教育在外延上比较广阔,但从本质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劳动技能与思想品德教育。从德育角度,其内涵更加丰富,狭义上指道德教育,但广义上包含更多,可总结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认同教育等。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交叉,都可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结合两者的教育优势,发挥教育合力。

最后,两者的教育路径互为补充。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一致性较强,确定了教育形态的多样性。要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着手,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丰富教育载体、途径、内容、形式,可积极建设第二课堂,让两者充分结合,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形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落实育人效果。在此不但要借助学校,还需结合社会与家庭的力量,实现家校社的通力合作,借助外界教学资源与场地,提升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吸引力,让课堂“火起来”,让育人效果达到最佳。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合作策略

(一)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师与家长需合作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家庭劳动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家庭劳动任务,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在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深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主动做好自己的卫生,如洗手洗脸、系鞋带、穿衣服;能归类自己的物品;自己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如铺床叠被、扫地、倒垃圾等。三四年级的学生能熟练进行家庭劳动,养成稳定的生活作息规律,并能帮助父母做饭、洗衣、整理物品等;公益劳动方面学生要做到尊重老人、爱护环境。五六年级的学生生活自理与公益劳动等方面都要养成良好习惯;对社会中的多种职业有初步体验,在劳动中开发智力,进而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创意化表达,提升个性审美。基于此,家长要与教师合作,多引导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劳动实践。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多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家长要做好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重视其他教育力量。家长要充分信任教师并主动寻求其帮助,积极配合,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上多从客观角度评价,积极向老师反映,与其沟通,掌握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另外家长还要多配合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家长会、家校共同项目等,为学校劳动活动建言献策,提供支持。家长还要将孩子带出温室,走进社会,让其快速建立劳动认知,获得职业启蒙,进而建立对劳动智慧的认同,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创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劳动教育。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建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认知,让小学生在劳动实践课堂中落实劳动素养。创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能逐渐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认知,深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路径与师资等方面的建设。先是在班级中创建劳动教育教研团队,多进行教学理论思考,借助专著、政策与论文等资源进行分享与讨论,结合现场教学实践,进一步认知劳动教育是学生的第一教育,是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生命的持续成长与强化劳动社会改造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深度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与师资情况、学生需求后,创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可科学设置劳技课程、兴趣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等。学校要优化教师配置,鼓励教师多进行劳动实践感悟、教研讨论与参观交流等,将学校的劳动教育充分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劳动的机会。学校要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多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将学生的劳动变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前提,让学生走出教室,将传统工艺与科技制作相结合,让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与勤俭节约的意识。另外还可将社会中的劳动者请进教室,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劳动价值、职业精神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陶冶与启蒙教育。学校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利用周边的劳动资源,建立与家长、生产单位等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学生接触更多有意义的劳动类型。

(三)发挥社区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撑作用

在社会领域让学生感受劳动文化、体验社会劳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劳动环境,以此进行职业启蒙,培养其公民精神。作为一名劳动者,要对自己的社会职责有一定觉醒。在此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发挥社区优势,为学生创建劳动体验岗位资源,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劳动舆论的宣传,统筹劳动教育资源与课程,为家庭与学校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例如积极开放劳动岗位。社会中的劳动单位与个体要积极为小学生创建劳动岗位,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富有意义的职业体验活动。还可为小学生开展劳动讲座,让其真实参与丰富的社会劳动生活。在此无论是从报酬角度划分劳动服务还是以人数划分劳动,都可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自主生产活动下,能让学生了解自食其力的重要价值,体会自主选择与社会规则对学生自身劳动实践的影响;在集体劳动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分工与合作,以此增强其集体合作意识;志愿性的劳动活动建设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责任、爱与分享,提升人文关怀精神。

综上,家庭、学校与社会要充分认知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价值与地位,创建协同育人格局,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的机会。另外,家校社合作可以防止弱化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加速对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的提升。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扩展,能为家校社一同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