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23-09-11 10:55张文静曹贤忠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活动服务文化

张文静,曹贤忠,张 凯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1;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3.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51

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国家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民美好幸福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组合概念首次被提及,随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等系列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与稳步实施,初步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公众文化生活有没有、缺不缺的问题[1]。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城乡分隔体制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不协调、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强调城乡协调发展、均衡发展[2]。文化自信是乡村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载体,文化振兴进而赋予乡村振兴新活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依托行政手段谋划系列政策、法规,引领农业增效、农村赋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4-5]。鉴于此,选取安徽省作为案例地,系统剖析其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提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路径。

1.2 研究区概况

近年来,安徽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1 795个,均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超过1亿人次。乡镇文化站实现百分百覆盖,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达96%。

不断完善文体设施,举办特色文娱活动,有力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2013年以来,结合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利用旧校舍、旧厂房等资源,在全省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形成“一二三四”“七个一”“八个有”高中低三类建设指导标准,精细化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推进。自2014年起,在全省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招标采购,为村民送去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2019、2020年,依托乡村基层文化阵地,继续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村春晚”,累计举办乡村春晚2 994场,线上线下观众达4 600多万人次。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全省广场舞展演,全省共举办广场舞展演3 000余场,其中上规模展演200余场、13万基层群众直接参与、线上线下248万人观看演出,并推荐11部原创广场舞作品参加全国“云上广场舞”网络展播,深受群众欢迎。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探究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梳理存在问题,找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路径,2022年1月20至21日和24至27日,调研组赴固镇县、寿县、蚌埠市龙子湖区、长丰县、当涂县、歙县等6县(区)25个文博场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专项考察,并召开当地文旅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群众等参与的座谈会5场次,通过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形成统计调查数据。

调研对象为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文化场所管理人员、专家、群众等。调研和访谈内容包含5个部分:一是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二是所在街道(镇)或社区(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现状,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宣传、活动频次等;三是对所属街道(镇)或社区(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包括活动内容的吸引度、活动提供的方式、服务人员态度等;四是对所在街道(镇)或社区(村)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等。调研期间发放问卷215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92.86%。此外,对12位专家、行业主管负责人开展专项访谈,收集有关信息。经梳理、加工处理,形成基础研究数据。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人口学统计特征

鉴于本次调研面向全省,力求立足问题,探索发展路径,故从性别、年龄段、收入阶层、职业人群等因素均予以充分考虑,纳入统计指标(见表1)。

表1 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被调研对象人口学特征

2.2 公共文化活动分析

对安徽省内公共文化场所的活动特征进行调研观察(表2),公共文化服务可提供4~6种活动类型的占比52.58%,能较好满足村民文化诉求。认为街道(镇)或社区(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非常到位”“很到位”的总占比78.35%,文化活动宣传总体较好。认为文化活动“较多,有一定文化氛围”或“很多,丰富多彩”的总占比72.16%;77.32%的人认为“全周全天免费”可实现文化活动免费。就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频次来看,一年内达到“10次及以上”的人占比68.04%,仍存在7.22%的人群未曾参与有关活动,总体参与较少。4种及以上文化设施占比达到93.81%,可以较好满足村民文体需求,但是调研中依然有56.70%的公众认为文化设施类型较少。此外,“地方太小”“没人管理或提供指导”“开放时间不合理”等问题也阻滞了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表2 公共文化活动特征

2.3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分析

从公共文化服务(图1)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满意率较高,但内容吸引度、服务人员专业程度、公共文化需要的回应程度3项的满意率整体较低,其中“公共文化需要的回应程度”仅为78.35%。因此,内容类型、服务人员专业素养、文化需求回应等领域存在“短板”,阻滞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供给和高效发展。

图1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多选)

2.4 公共文化活动需求分析

从活动需求(图2)来看,艺术表演(唱歌跳舞乐器)、参观游览、兴趣学习(手工、摄影、美术)、读书看报需求较高,均占到15%以上。游戏互动、棋牌娱乐主要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活动较少,占比较低。可见艺术展示、兴趣学习、体育健体活动等符合大众需求,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方向。

图2 最倾向的公共文化活动(多选三)

从文化活动的主题(图3)分析看,艺术、体育、健康主题占比较高,均在15%以上;饮食、安全、交友、儿童主题需求倾向度也高,占比均在5%以上。可见村(社区)、文博场所提供的艺术教育、运动健身、社区食堂等是符合公众需要的,应持续开展。

图3 最倾向的公共文化活动主题(多选三)

从活动场的服务人员素质(图4)分析,公众对文化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活动策划组织能力需求最高,均超过50%;其次专业指导能力、工作责任心、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的提升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占比均在40%以上。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策划组织能力是当下亟需提升的重点。

图4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应提高的素质(多选)

最后,统计发现,公众对“政府应考虑的公众诉求”的问卷调查中较为关注的选项“回应群众共同需求”“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占比较高,分别为31%和27%,占到总体的58%。可见,公共文化服务是公众的基本诉求,对于群众共同的、多样化的诉求是亟需政府予以关注并解决的。

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文娱体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文化成果的载体,是乡村公众文化生活权益实现的保障[6]。而实际调研、走访发现存在如下4方面问题。

3.1 设施水平参差不一

一方面,设施类型较少,难以满足多样化文化诉求。56.70%的受访公众反馈所在地文化中心现有设施类型太少;38.24%的公众希望基层文化中心多举办文化活动,尤其注重以文艺表演、健身、娱乐放松为主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设施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理不规范。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政府投入、重建设、轻运维”特征明显。42.28%的公众反映现有的文化设施存在开放时间不合理、设施未及时修理、设施建设无人管理或不提供使用指导的问题。部分小区尤其是“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设施陈旧、空间受限,影响公共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3.2 供需不匹配,矛盾突出

“供需错位”导致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需求侧不匹配。一是基层图书有效供给不足。从调研看,农家书屋的图书由省出版局统一采购,虽有征集书单,但缺乏区域采购自主选择权,适配度不高;同时,乡村地区妇女、老人、儿童人群(即“38、99、61”)的教辅图书、画报画册等考虑不足。二是基层文化活动有效供给有待提升。调研显示,17.34%的公众愿意参加艺术表演(唱歌、跳舞、乐器)类文化活动,其次是参观游览与兴趣学习类(手工、摄影、美术),二者均占16.47%。但实际文化活动供给主要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不符合当下居民的活动需求。三是文化产品与服务惠及面不足。此外,有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受场地、人员不足等因素限制,无法有效开展内容丰富、受众面广的公共文化活动;甚至因前期建置标准和要求过低,部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采用闲置学校、厂房等建设,而远离居民区,出行不便,导致利用率偏低。

3.3 资金和人员保障力不足

保障经费和专业化人才是乡村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的基础。而事实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一方面是长期缺少引导性资金和活动资金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市县区域差异较大,个别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按照中央关于文博场所免费开放补助的有关规定,乡镇文化站每站每年仅补助5万元,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金由县级统筹每年仅有1万元经费。此办法发布距今已逾9年,与当前居民需求消费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不匹配。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匮乏。从调研看,基层文博场所、文化中心普遍存在“老龄化、低学历、非专业”的现象,“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三不”问题突出。

3.4 产品创新开发能力不足

一是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不足。从调研看,公共文化日常活动较为简单,以广场舞偏多,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较少,缺乏新意。问卷显示,19.59%的公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吸引度不太满意,认为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档次不高。二是公益文化平台服务功能有待拓展。部分博物馆已结合文化元素,积极探索文旅、文教融合路径,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在产品、场馆设计等方面仍缺乏对有关元素的融入,创新性水平有待提升。

4 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正处于变革转型期,应结合突出问题,优化发展,注重体制机制、智库构建等方面不断完善,以促进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更好适应乡村地区群众精神需求。

4.1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政策体制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7]。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国家协调架构,建立省级建设协调机制,推进发布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做好贯彻落实。建立发改、财政、文旅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年度目标和任务分工,指导督促市、县(区)制定落实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二是创新拓展运营模式。探索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广“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等成功有效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三是强化考核指标的推进落实。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将评价结果作为奖补资金发放、试点示范项目考核的重要依据。将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考核指标,提升重视程度。

4.2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鼓励各地统筹资金,加大投入。将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增加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调整考评机制,保基础同时增加奖励资金,制定合理有效的奖励措施。二是加强资金落实监管力度。统筹有关经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突出评价结果应用,激发资金利用效益。三是更新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方式。探索政府统一采购、项目资金奖补等措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

4.3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8]。标准化为乡村地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提升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结合实际,逐步构建基础标准、服务标准、数字文化标准等组成的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相关标准编制。推动有关省、市级地方标准的编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等机构建设、管理、运营标准。三是强化标准实施。充分发挥标准重要抓手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定期开展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监督检查,做好整改提升。

4.4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一是合理配置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坚持协调均衡、低碳环保、经济有效的原则,合理布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合力促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二是加强设施维护与管理。建立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做好环境卫生管理维护、设备保养、定期检修等工作,增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整合全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数据平台,逐步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级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

4.5 强化公共文化产品创新

创新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一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引导文化服务场所旅游化和旅游服务场所文化元素融入,结合实际推动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增加旅游集散中心功能,赋予村史馆、文化馆旅游标识、旅游导览等,推出一批兼顾旅游休闲与公共文化结合的主客共享空间。二是挖掘特色文化。构建村际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打造“十里文化旅游圈”,围绕农耕文化、村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6]。结合花鼓灯、黄梅戏、剪纸等地域文化特色,将公共文化扎根于民情民俗,持续举办合唱、广场舞、书画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持续培育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发挥“群星奖”等示范作用,推动群众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做好“送戏进万村”“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百项非遗进景区”等文化惠民活动,提升乡村村晚等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四是开展特色文化服务。考虑乡村公众特殊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多适合特殊人群的文化产品。

4.6 持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9]。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规范政企合作机制。针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场馆等人员缺乏、活动开展困难的问题,可借鉴长丰县双墩镇“文化站行业主管,第三方具体经营管理”的两级架构模式,通过政府委托运营、服务外包的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营与管理。二是引导各社会主体及人员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引导和鼓励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乡村文化带头人等参与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等志愿服务。三是营造社会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为社会公众参加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空间、人员、活动举办等条件。

4.7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备资源[1]。一是合理配备和招聘文化人员。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人口规模和需求,按需配置文化专干。落实乡村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经费和奖惩措施,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人员责任心、耐心、工作投入度的培养,保持文化队伍相对稳定。二是抓好智库建设。搭建曲艺、图书、舞蹈等专业人才专家库,开展巡回指导、定点帮扶,提升基层文化人员综合素质。有关讲师团对基础地区开展点对点理论与技术指导。三是加强基层人员培训。重点提升乡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活动策划组织能力等。同时,与文化剧院、场馆等达成战略合作,邀请专业人员对乡村文化骨干辅导培训。四是激发群众性团体活力。村民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鼓励村民参与文化艺术志愿服务,创作适合乡村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

5 结 语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已然成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乡村地区与城市区域相比在投入不足、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供给品质、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和短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一、供需不匹配、资金和人员保障力不足、产品创新开发能力不足等仍是当前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体制机制、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强化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持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活动服务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