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引一条路 “美”照万里程

2023-09-12 10:27林秀芳
新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育校本美的

林秀芳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来崇尚美育的价值旨归。《礼记·乐记》提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一百多年前,蔡元培认为“中国教育要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了通过审美、艺术促进国民情感纯粹化、高尚化,从而以人生的改造实现社会改造的美育救国之路。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如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使美育变为“成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意味着美育的价值和力量不仅是人们的共识,而且是国家的教育导向。

当然,美育不是以美育为基础而简单地叠加其他各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闽侯县实验小学立足校情,把美育目标定位为五个方面:一是具有充分感受现实美与艺术美的情感;二是具有理解与欣赏现实美与艺术美的知识和能力;三是对美和艺术有爱好与追求;四是不断发展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五是将美体现在行动中,并养成能力和习惯。明确了目标导向,我校围绕“艺术点灯、课程引领、环境韵化”等方面构建美育融合教育机制,实现“艺”引一条路 ,“美”照万里程。

一、艺术点灯,让美的星火照进学生心灵

艺术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事物的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元素,可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我校的美育教育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流引领,以其他艺术活动相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学知识,匡正审美观感,提升审美能力。

1.“三韵”音乐教学,建构学科教育的美学支柱。我校以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践行“三韵”(声韵、意韵、情韵)音乐教学,在深耕音樂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三韵”育美的基本模式——“感知→体验→认知→表现→创造”,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经过多年实践,《“三韵”教学促升音乐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 美术学科教学,尽显美学育人观。让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从拓宽美术大课堂、提供多元化展示平台、推进项目化学习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美术学科审美教育效益最大化。学校的美术教师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手作动画”项目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绘画、剪纸、泥塑等综合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架构起探索美学的实践框架。学生项目化学习的作品《神笔马良》《过零丁洋》在中央电教馆“成语中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中获奖。

3. 艺术活动紧随跟进。德国哲学家席勒指出,人的游戏状态即艺术状态。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能进入审美感知与美的浸润的状态。为此,我校推行“校园即舞台,学生既演员”的理念,定期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艺术节、文化节、品读书本人物节等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徜徉在艺术文化殿堂,理解、感悟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价值,从而涵养自身的精神追求,增强审美素养。

二、课程引领,让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交相辉映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梁启超先生说过: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何让学生沉浸在“审美教育场”里呢?我校的措施是:强化课程引领,将审美教育列入各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捕捉各门课程蕴藏的美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千方百计地让教学手段趋向艺术性,让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交相辉映。

1. 挖掘课程蕴美因素,实现学科教学与美育融通。承担美育任务的绝非仅限于艺术课程,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审美观“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我校倡导教师人人都是美育工作者:一要善于挖掘并提炼非艺术类课程的审美元素;二要以赏心悦目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美;三要用美的内容、美的载体、美的言行积极影响学生;四要用智慧和真情唤醒学生的潜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催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以上措施,我校达成了教学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了辅德、益智、求美、健体、促劳的育人目的,形成了“五育并举”的发展格局。

2.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绘就美学视域下的全景式育人图景。我校盘活教师的特长资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校本美育课程,并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分层实施。一是“我能行才艺队”校级课程,即具备一定才艺技能的学生参与的课程,如管乐、合唱、机器人制作、树叶吹奏等。二是“我能行雏鹰队”年段课程,主要有我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必选课程《竹笛丝韵》。学生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校本乐器——紫竹笛,学校也根据学段特点设置了每周不一样的自选课程,让学生各显其能、各展其趣。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兴趣,服务于学生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探索自主发展的通道,他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环境韵化,让向美愿景氤氲校园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我校师生倾心尽力,用自己对美的理解打造具有艺术韵化的审美教育空间,让校园环境成为润物无声、育人有形的美育磁场。

1. 以艺术点亮校园环境美。一是精心打造视觉文化,我校的一草一木、一角一隅都是师生倾心打造的结果,目力所及皆予人舒适之感,让人驻足流连、品之有味。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听觉文化,我校充分利用广播站、音乐会、上下课铃声、集会口令等载体让优美的音响声韵弥漫校园,让学生在听觉文化中涵养美感。

2. 以文化滋养校园人文美。美还体现在学校的人文环境。我校着力为师生的成长搭建良好的生态,实施生命化管理,让学校的管理体现公正之美,让学校的制度体现细节之美,让师生的评价体现多元之美。对于学生的评价,我校改变过去单一的试卷测评方式,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对学生实施动态评价,设计了才艺章、阅读章、文明章等独具特色的校园章,嘉奖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可在学年末利用奖章兑换学习用品。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所有学生将美的标准挺举在头,并努力对标践行。

3. 以场景激活校园知性美。学校要积极作为,发挥各校内场景的作用,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全方位成长。我校努力打造真正以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校园环境,教学楼道上随手可及的小书橱、光明小书吧、楼梯间的阅读角、兰亭墨廊的书写台、桃李园的诗词长廊等,这些空间场景的打造,在激活学生“向美”之心的同时,更激活了他们的向学之心,实现了“场景革命”为美育服务的目的。

综上,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实践证明,以“艺”引路,匡正美感,用美的星火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道路是培根铸魂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美育校本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好美的雾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