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英语》四(上)Unit 5 Dinner’s ready B Read and write

2023-09-19 00:39陆姝婷郭美阳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英语

文 |陆姝婷 郭美阳

一、“情·思”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一)“情·思”视域下的单元语境语篇链

本单元的“情·思”英语教学在“人与自我”主题引领下,围绕“Dinner time”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四个“情·思”语境,包含两组对话,一篇对话式短文和一篇配图故事。

“情·思”语境一呈现的是Mike 一家的日常用餐对话。晚餐时间,Mike 的妈妈分别征求Mike 和Dad的意见后烹饪了符合家人口味的美味晚餐,全家共享温馨的晚餐时刻。该“情·思”语境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家庭晚餐时的用餐喜好和习惯,感受其家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模式,了解中西方家庭的饮食文化差异。

“情·思”语境二呈现的是Wu Binbin 招待外国小客人在家共进晚餐的对话。Wu Binbin 和妈妈准备了丰盛的中餐和西餐招待客人,用餐期间能够充分关照Mike 的口味和餐具使用习惯,Mike 也能够入乡随俗地使用筷子就餐,在中西美食的碰撞中愉快地享受了晚餐。该语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餐具使用的差异,学习中国传统的待客礼仪。

“情·思”语境三呈现的是John 和妈妈用餐前和用餐时的对话小短文。John 和妈妈商讨决定了晚餐为牛肉和面条,John 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想使用刀叉进食,在妈妈的建议下最终尝试使用筷子。该语境旨在引发学生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学会入乡随俗,并能形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文化修养。

“情·思”语境四讲述的是Zip 在餐厅就餐,最后账单被小鸟叼走的故事。该语境旨在引导学生在趣味荒诞的晚餐故事中学会接纳生活中的“意外惊喜”。

(二)“情·思”视域下的单元主题内容链

本单元的四个语篇从不同视角谈论“家庭晚餐”,单元内各语篇与单元主题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层层递进的子主题,即“了解中西方家庭晚餐用餐习惯,感受家庭用餐的温馨氛围”“尊重中西方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的不同,学会待客之道”“主动适应与包容不同饮食文化,形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文化修养”。“情·思”课堂倡导在主题的引领下,提炼单元内各语篇的小主题,构建逻辑关联的主题链,形成单元内容框架。学生在“中西方家庭日常晚餐”“招待外国友人用餐”以及“体验其他饮食文化餐”的系列语篇中持续探究主题意义,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饮食与健康的重视,最终形成对单元大主题“了解、尊重、包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认知,激发和培养学生弘扬中华美食、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情感(见图1)。

图1 “情·思”视域下的Dinner’s ready单元主题内容链

(三)“情·思”视域下的课时语篇研读

本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五课时读写课,属于“情·思”语境三,课时主题是“入乡随俗,融入和适应多元饮食文化”,包括Read and tick 和Look, choose and write 两个板块。第一部分以图文语篇形式呈现了John 在晚餐前和晚餐时与妈妈讨论晚餐的食物和使用的餐具,学生基于文本理解勾选出John 的晚餐选择。第二部分为有意义的情境书写活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控制性书写活动——根据图片选词填空,补全句子。第二部分为开放式的个性化书写活动——根据个人喜好表达就餐意愿。

以“情·思”为逻辑起点的语篇研读,需要在找准语篇主题内容what 的基础上,充分把握how 的问题,以实现why 的有效传递。本课时语篇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对话者John 和Mum 的语言有明显的表达特征,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Mum 的语言“Would you like some noodles, too?”和“Yes, John, but try chopsticks for noodles.”,体会到她建议John 尝试中餐并使用中式餐具时的委婉与恳切;同时,语篇配图同样传递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中John 使用筷子的错误手势和畏难的表情以及妈妈托着腮耐心指导的神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本语篇“入乡随俗”的主题价值导向。

如何在“情·思”读写课堂中实现预期的素养目标呢?本课时通过梯度式阅读任务和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过“What would John like?——What’s Mum’s suggestion?——Why should John try chopsticks?”情境问题链的递进式文本探索,逐步形成基于情感理解、文化渗透、思维浸润的隐形语言知识框架。教师有针对性地融入思维训练重点,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思维体验的过程与思维结果的质量,通过优化读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全面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形成文化理解,学会主动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见图2)。

图2 “情·思”英语“驱动——进阶——表现”三阶模式

二、“情·思”视域下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

(一)“情·思”驱动——学习理解层面

1.在听、说、读的活动中,运用阅读策略获取John的用餐意愿和妈妈的就餐建议等相关信息,理解文本对话大意。

2.在文本语境中理解try 的意思,并正确发音。

(二)“情·思”进阶——应用实践层面

1.在文本朗读和演绎中,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分角色朗读或演绎对话,体现出John 的畏难和Mum的耐心。

2.在“Dad’s order”语境中填补单词,学会书写句子中“,”和“and”的用法,完成句子仿写和个性书写任务。

(三)“情·思”驱动——迁移创新层面

1.在分析Sarah 和Mike 的就餐表现时,加深对主题内涵“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体悟。

2.在欣赏“全球饮食文化差异”视频中,了解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包容和尊重多元饮食文化。

3.在“A good 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的新情境中,体验多元饮食文化,增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情·思”英语的教学过程

(一)“情·思”驱动

1.Mike and Wu Binbin’s dinner——主题预热,激活思维的相关性

Activity:Enjoy a song

教师播放单元歌曲,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在任务单中勾选出Wu Binbin 和Mike 想要吃的食物和使用的餐具。

2.John’s dinner time——主题感知,发展思维的精晰性

Activity:Read quickly and choose

出示课文John 和Mum 在书房聊天的场景图并提问,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到关键词“dinner”,找出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

T: John and Mum are talking in the study.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Let’s read quickly and choose.

设计意图:读前通过单元歌曲引入主题,学生在歌曲情境中激活了对于食物和餐具使用的相关旧知,并快速过渡到文本John’s dinner time 的情境,通过快速阅读抓住语篇的主题词“dinner”。在此“驱动”环节,学生能够在思维情感上形成积极准备状态,快速进入语篇理解阶段。

(二)“情·思”进阶

1.John’s choice for dinner——主题探究,锤炼思维的逻辑性

Activity:Read and tick

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找出John 晚餐想吃的食物和想使用的餐具,理解John 晚餐的就餐意愿。

T: What would John like for dinner? What would he like to eat and use?

S: John would like to eat noodles and beef. He would like to use knife and fork.

2.Mum’s suggestions——文本内涵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Activity 1:Read, think and choose

聚焦课文插图,教师PPT 放大呈现教材中John的用餐图,引导学生观察John 的面部表情,引发思考John 是否愉快享用了晚餐及其原因。

T: John doesn’t look so enjoyable. What’s wrong with him? Please think and choose.

S: He can’t use chopsticks.

T: Good. How 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ay?

S: Can I have a knife and fork, please?

T: But what does Mum want John to try?

S: Chopsticks.

设计意图:在本语篇的学习理解阶段,要厘清“John 主动表达的就餐意愿”和“Mum 建议的就餐选择”这两条线索,通过三个梯度阅读任务能使学生从“整体感知本文主题”推进到“获取John 的晚餐食物和餐具的选择”,再根据对“Mum 建议的理解”获取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起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Activity 2:Think and discuss

引导学生思考妈妈让John 尝试使用筷子的文化背景。

Q: Why should John try chopsticks?

S1: John is in China now.

S2: They eat Chinese noodles.

...

教师呈现本单元中Sarah 和Mike 两位外国小朋友在用餐时都会使用筷子的对话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他们入乡随俗的行为表现,从而理解John’s Mum 的建议意图。

设计意图:“情·思”课堂提倡以引导为主,放手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探索的思维空间。本课的思维增长点立足于“文化差异下的饮食习惯差异所导致的冲突”。抓住人物间的话语逻辑和情绪特征,以文本图片(John 就餐时皱眉的表情)的剖析和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视化,推进学生探究文本的进程;同时,单元内Mike 和Sarah 的两段就餐视频的辅助呈现,能够从文化、人物情感体验等方面多维度地增加文本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和人物的分析、评判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得到锤炼。

Activity 3:Role play

教师呈现文本的升降调标识,引导学生听录音逐句跟读模仿。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练习演绎对话,教师在操练前出示评价标准:语音、语调自然;对话表达流利;语气准确传达人物的情绪和态度。

Activity 4:Let’s retell

教师呈现John 和Dad 分享今日“晚餐趣事”的场景,组织学生复述John 的就餐经过,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融入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设计意图:经过主题递进式的文本语篇探索,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对文本内容各层面的理解,而“Tell it to Dad”的复述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厘清分散的文本信息,也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和内化知识,达成有序输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Dad’s order——主题延伸,发展思维的相关性和逻辑性

Activity 1:Read and choose

呈现John’s mum 询问Dad 晚餐意愿的情境,引导学生阅读Dad 和Mum 的对话内容,选出符合Dad喜好的食物图片并搭配餐具。

T: Mum and Dad are talking. What would Dad like for dinner? Please read and choose.

S: Dad would like some Chinese noodle soup.He would like to use chopsticks and spoon for it.

Activity 2:Look and write

承接上一环节,根据Dad 晚餐的食物和餐具完成书写,教师板书示范写“In my soup, I’d like some noodles, beef and vegetables.”,并指导句子中“,”和“and”的书写要求及用法。

设计意图:文本人物John’s Mum 是位温柔、能干、耐心的妈妈。抓住人物特点,设计John’s Mum 询问下班回来的Dad 晚餐意愿的延续性情境,巧妙地赋予了教材第二板块更有意义的表达情境,并引导学生从Dad 尝试中式面条和中式餐具的文本语篇,赏析语篇的文本逻辑特征,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入乡随俗”的理解。

(三)“情·思”表现

1.Different Food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丰富主题内涵,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Activity:Good to know

教师播放一则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原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在饮食、餐具使用、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ood Culture. Let’s enjoy a video!

(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学生体会和收获)

T: What impressed you the most?

S1: People in India, eat with their hands.

S2: In the USA,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and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设计意图:饮食文化差异对于学生而言是缺乏一定生活经验和文化认知的,基于本文的整体文化背景、思维高度和语言训练点基调,在迁移创新环节前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主题文化输入材料,为接下来语言的创造性表达运用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A good 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升华主题意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引入学校将举行国际美食节的情境,组织学生写一写自己想要尝试的文化体验餐以及会使用或者想要尝试的餐具。

T: We will have an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 at school!What would you like? Let’s write and share!

设计意图:基于步骤一的支架支撑和创意表达示范,在最终的语言输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个性化创意表达方式,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和创造的时机,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最高效的个性化提升,以达成预期素养表现。

猜你喜欢
英语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英语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悠闲英语(86)感恩与忘恩
英语大show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