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2023-09-22 09:06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史文汇 2023年8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中华民族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讲话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历程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立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是由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以民族的形式阐释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善于从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倡导“古为今用”,强调“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等古典成语赋予新的含意,用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立足我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党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功开创并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國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他对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小康”理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和务实风格。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党以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资源为基础和依托,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着眼新的实际,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比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民观,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民为邦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理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善天下、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等。这些原创性、时代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高度上弘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是对党长期以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拓展和深化,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牢牢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并结出累累硕果。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是相互的,不是彼此失去自己,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更好的、更伟大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经由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扎根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种“结合”中开启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内在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当代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定要推进“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经由这种“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在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结合”激发思想智慧,彰显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鮮明的特色。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道路、理论、制度之中。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正是经由“结合”,我们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既是革故鼎新的过程,更是开辟未来的过程。“第二个结合”有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党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丰润的道德滋养,催生了更多更新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成果。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贯穿、融汇、渗透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血脉中,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源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华民族才能彻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失去文化内在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宏阔背景中走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让中华民族在开放包容中始终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面貌、绽放出永恒魅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旗帜鲜明抵制“去中國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去历史化”,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切实增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第二个结合”标注的“三个新高度”,走好“两个结合”这个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第二个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让有着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第二个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持续涵养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历史文化根基。

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转自《求是》2023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