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交口,唤起春回大地的红色记忆

2023-09-22 09:06王宇新
党史文汇 2023年8期
关键词:东征抗日红军

王宇新

微风拂面的春天,我们一行4人沿着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来到位于吕梁山脉中段、吕梁市最南端的交口县。该县设置于1971年5月,当时经国务院批准,由孝义县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灵石县划出双池和回龙,隰县划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等公社,改属于新设立的交口县。县城选定在交口境内的水头村南,县名遂称为交口县。东征期间,毛泽东亲率总部机关在今交口县域驻扎42天,指挥三路大军转战山西南北,在春回大地的时节,留下无数红色印记。行走在这座曾播撒革命火种的小城,唤起久远的记忆,仿佛镌刻的历史在倾诉……

一支从没见过的好队伍

此时的交口,春寒料峭,迷雾蒙蒙,卷着丝丝尘土,我们走进大麦郊,这是交口县古老的集镇之一,处处留存着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交汇的印记。漫步于古镇幽巷深处,感受厚重的历史与沧桑时才会明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悠远绵长的历史记忆。

1936年2月20日20时,红军东征战役打响。东征红军由陕西绥德县沟口至清涧县河口一带全线发起渡河战斗。3月2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交口县。7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进驻隰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今属交口县),住在城门里院内。

今天,这座依山而建的三进院落成为“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走进这里,古朴简洁,肃穆怡然,仿佛能看到当年这个院落里那些脚下卷着尘土、忙着进出的红军战士。毛泽东住中院正窑,张闻天住上院中窑,周恩来住上院北二窑,彭德怀住上院南二窑,屋内依然是当年简陋的陈设,干净整齐。参观这座旧址,要经过一段整齐的石阶通道,历经了岁月打磨后,石阶变得窄而光滑,人只能斜倚着向上攀。顺着石阶望去,窄而陡的石阶直冲云霄,就如同东征红军势不可挡,长驱直入,为群众带来期盼已久的自由和希望。

遥想红军初进村时,阎锡山政权宣传红军“杀人如割草,贫富一齐都糟糕”,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跑到山沟里躲藏起来不敢接近红军。当时还是早春天气,寒风凛冽,积雪未融。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进村后,立即指示部队,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把群众接回村来,以免老乡们冻坏。他邀集群众代表座谈,谦和地说,我们是从陕北过来的中央红军,是穷苦人民自己的队伍。这次东渡黄河是为了抗日救国。请转告乡亲们,不要害怕。说到这里,他关切地问,老乡们都回来了没有?这么冷的天气,钻在山沟里会冻出病来的!乡亲们才陆续回村。之后,红军每到一处即挨门挨户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阎锡山阻拦红军东进抗日的罪行,张贴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召开群众大会,使党的抗日主张家喻户晓。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没收汉奸卖国贼与剥削群众的豪绅地主的财产和土地分发给群众。老百姓都说,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是群众的救星,是一支从没见过的好队伍。

3月8日,毛泽东在大麦郊城门里院南厅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近30人,全面分析了红军东渡黄河后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了东征的战略部署。针对阎锡山阻挠红军东进抗日的顽固态度,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今兑镇)一带重创阎军,扫清红军东进抗日的道路。

天渐渐沉了下来,远处的山开始变得模糊,风渐起,随着风势,我们来到温泉乡郭家掌村毛泽东路居地。东征时期,毛泽东在此居住8天。这座院落位于一个斜坡上,地理位置绝佳,站在院门处,整个村庄便一览无余。该院为一进院布局,有正窑和东西侧窑各3孔。扬起的风沙把我们卷进这个院落,一如当年紧张的局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3月10日,红军在兑九峪地区布下一个长达10公里的袋型阵地,静候阎军的到来。清晨5时,红军对阳泉曲左翼杨效欧第二纵队发起攻击,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同时派出骑兵向两翼包抄,切断阎军杨效欧、李生达两部的联系,对其分隔包围,逐个歼灭。战斗中,毛泽东身披蓝布棉大衣,迎风站在距郭家掌2公里、海拔1580米的金斗山上,密切注视着整个战场的变化,从容镇定指挥战斗。他望着远方,目光如炬,坚毅无比,时而观察敌情,时而询问战况。两军从日出战到午后,几十里长的山沟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面对红军异常猛烈的攻势,阎锡山急令驻太原的王靖国部两个团火速增援,并派出战斗机飞临助战。同时,右翼李生达第三纵队也投入6个团,阎军达到1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的兵力,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由于红军渡河不久,无根据地依托,加之地形不利,要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确有困难,于是毛泽东和彭德怀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经过一天激烈战斗,消灭阎军近3个团。阎锡山也不敢纠缠,命令部队于当晚撤出战斗。决战兑九峪,虽未完全灭敌,但使敌阻击计划未能得逞。

兑九峪战斗结束后,蒋介石抽调国民党中央军10个师驰援山西,协助阎锡山“进剿”红军。从3月上旬开始,国民党中央军陆续进入山西。3月12日,毛泽东在交口县郭家掌村(当时属孝义县)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领导干部会议。会场设在村东郭立俊的场窑里面。窑洞里挂着标语,地上整齐的石块、木棒作为坐凳。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回顾了渡河以来红军取得一连串胜利和东征的重大意义。会议要求东征红军迅速东进,奔赴抗日前线,坚决消灭一切阻拦抗日红军的反动分子;同时要猛烈地扩大红军,扩大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让抗日种子在山西扎根。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以总部特务团和黄河游击师组成中路军,转战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的敌军;以红一军团全部及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主力组成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路南下作战;以红十五军团主力两个师为左路军,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一军团南下。彭德怀、毛泽东等随中路军行动。

郭家掌分兵会议,彰显了毛泽东精通军事辩证法、善于审时度势根据敌我双方情况变化当机立断作出战术决策的军事指挥艺术,是进一步扩大红军在山西的政治影响及夺取东征胜利的关键軍事部署。郭家掌分兵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东征战役的全面展开。自此,红色火种在交口大地呈燎原之势,在这个春天,吹遍整个山庄。

西庄村里的幸福事

我们驱车走在昔日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沐浴着幸福的阳光。西庄村是红军东征中的总部驻地之一。东征期间,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来到西庄村,给西庄人民带来生活希望,播撒了革命火种,直到今天,村里依然流传着和东征红军有关的幸福事。

1936年3月17日,毛泽东率东征总部机关,从郭家掌来到灵石县双池镇附近的西庄村(今属交口县),住在麟厚堂院内。

路居期间,毛泽东了解到西庄背靠荒山,缺水严重、人们要到十几里外的上庄村和圯立村去挑水、常因吃水和邻村闹纠纷,当即安排杨尚昆解决吃水难题,并指示:派出战士去挑水,不仅要够我们自己吃,还要把群众家里的水缸给挑满。数日中,挑着木桶的红军战士来回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挨门逐户去送水。同时,红军部队派出几支小分队踏遍西庄的山山岭岭找遍沟沟叉叉,终于在村东小沟找到一股小泉水。立即顺着泉水一锹锹往下挖,泉眼越挖越深,泉水越流越旺。红军战士又挨门逐户给群众送这泉水。水桶不够就用小水缸来抬。看着生龙活虎的战士们抬水走来,一位老大爷惊喜夸道:“真是神兵,真是神兵!”一位老大娘捧着一碗清泉水,逢人就说:“快来尝尝红军给咱送来的幸福水!”

泉水越流越旺,越流越长。“幸福泉”的故事和“吃水不忘掏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跟着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的民谣,越传越远,越传越广。红军的恩情和幸福泉水一样,永远铭记在西庄儿女的心上。

在西庄村,毛泽东听取了山西地方工作委员会在双池地区建党、建政、扩红建军的工作汇报,派凯丰、胡耀邦、李富春、马佩勋、冯文彬指导双池地区的创建根据地工作、扩红工作。组建起1000多人、6个连队的“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政委马佩勋,支队长马克武,副支队长张梓祯。

红军来到西庄村,向群众广泛宣传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战斗间隙开展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西庄人民长期受阎锡山的反动统治,对共产党和红军缺乏了解,不敢和红军接触。针对这种情况,红军工作组的同志深入街巷院落,主动和群众接近,帮助群众担水扫院,刷写抗日标语。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蔼的态度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揭穿了阎锡山政权的谣言,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好感,外逃的群众陆续回村,局面迅速打开。

党在山西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会议

早春时节,天气仍有些微凉,我们继续向西北前行,来到交口县上益千村晋西会议旧址。遥想当年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渡河来到交口,身着单衣的战士们将红旗插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世上没有比红旗更充满希望的符号了,在这里,我们体验着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进步。

1936年3月19日,毛泽东率东征红军总部从康城出发,经土寺、岔口、王润,到达隰县的上益千村(今属交口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3月20日至27日,先后在晋西隰县上益千村(今属交口县)、隰县石口村(今属交口县)和石楼县四江村、罗村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晋西会议),讨论军事战略方针等问题。

20日,毛泽东到上益千村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项议程是讨论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张闻天作报告。当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两军团首长,要求在南北两线抓紧时机 “扩大占领区域,扩大进攻声势,扩大政治宣传,破坏政治基础,加紧争取民众当红军,尽可能占领几个县城”。还致电王以哲转张学良及东北军全体官兵,重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望劝说阎锡山“即刻悔悟,撤其拦阻红军之兵,开赴张家口,与红军一同执行抗日任务”。

之后,由于战事频繁,政治局会议只得在不同地方召开。22日,毛泽东率总部移至石口村。23日,继续举行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发言指出,中央12月决议符合共产国际“七大”决议。中央提出的“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红军集中河北”“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等口号,是布尔什维克的,不是冒险主义的。在谈到“联俄问题”时,毛泽东说,一是应相信自己,二是不要朋友是不对的。

24日,毛泽东等人移至石楼县城西南的四江村,继续举行政治局会议。他两次发言阐明,日、美、英、国民党、苏维埃(指中国共产党)、苏联6个势力的矛盾集中于华北。不相信向华北发展,以为向华北发展会动摇了陕北,是完全不对的。向河北开进是战役问题,红军将来主要做山西的文章。25日,在四江讨论战略方针问题。他指出:华北是全面对日作战的战场,华中是后方。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我们的方针,是“以发展求巩固”。目前经营山西为主,也要准备在河北、山西、绥远三省进行运动战。在战略上采取大胆的方针,在战役上采取谨慎的方针。在山西临时采取分兵原则,3个集团军采用打网式的普遍的游击战。扩大红军为主中之主。

26日,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由毛泽东起草战略方针。27日,有关会议继续在石楼县城附近召开。会议进入第三项议程,毛泽东作关于外交(即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报告分析国民党分裂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族反革命派和民族革命派。民族革命派中的右翼(其中又分左派和右派)是民族改良主义,不相信有力量抗日,不同意苏维埃与土地革命,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策,赞成联俄联共。民族革命派中的左翼,包括宋庆龄等和中下层军人、中小工商业者、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坚决联俄联共,有坚决进行民族战争的勇气,赞成土地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可以坚决走上抗日。中共中央的外交方针是:不但要把民族改良主义与民族反革命派区别开来,而且要把民族改良主义的左派和右派区别开来,要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下,使民族改良主义中的右派同蒋介石进一步分离,使其中的左派同蒋决裂,同民族革命派的左翼建立坚固的同盟……报告最后指出,关于外交工作的领导,军事外交集中于中央军委,政党外交集中于中央常委,全部外交由常委指挥。

晋西会议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对党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3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來发布《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

其间,毛泽东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明确系统地提出“经营山西”“赤化山西”、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其后,为贯彻晋西会议精神,他和彭德怀在4月2日就形势、任务和战略方针问题发给林彪、聂荣臻的电示中,再次阐明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的重要意义。“目前阶段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不管晋东南以外之三区怎样,人民经济条件较差,亦不能看轻其重要性。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实的指导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

追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为之感动,也为之激励。当年辗转不定的征程并没有迷茫革命先辈带领人民拨开浓雾、夺取革命胜利的方向,这种勇敢追求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为党和人民带来不朽的荣光和不灭的信仰。

有关康城的红色记忆

康城镇位于交口县最南端,全民族抗战时期属隰县境域。小镇不大,几十年来流传着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的一段段佳话。我们来到康城,触摸这些历经沧桑沉淀的历史,唤醒红色记忆,感受砥砺前行的伟大力量。

1936年3月21日,红军总部从灵石县双池镇西庄村(今属交口县)移驻隰县康城镇后,毛泽东一行也从西庄向西南转移,经回龙、茶坊、田庄,行程50里,到达康城镇,住进吉金花院正中窑的西二孔窑。在这里,他率领总部机关干部三进三出,指挥战斗,不断与敌周旋。指导康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发动群众打土豪、扩红、筹款、建立农会、青救会、召开特务团和电台干部会议。4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签发《山西创建对日作战根据地的指示》。5日,又签发《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拦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下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

4月8日,毛泽东离开交口,率红军总部与敌人“兜圈子”,先后转战隰县、永和等地。13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移至康城镇西北。

彼时,东征红军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当日,他致电前线将士,“强调东征军近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右路军发动了汾河群众,筹措了巨款,解决了被服,特别争取了扩大红军的胜利;左路军亦连战皆捷,特别十二日三角庄战斗,击溃敌第六十六师一个旅,消灭一个团,团长被俘;中路军在石楼、隰县、汾西广大地区发动了群众,组织了游击队,二十余区域开始分散土地,打了些小仗”,并夸赞:“东渡以来红一方面军扩大二分之一。”就在他欣慰之时,刘志丹牺牲的消息传到康城,毛泽东惊闻噩耗,扼腕痛惜。这位红二十八军的军长,挺进晋西,曾连续重创阎锡山部队。14日,刘志丹率部围攻敌人控制的中阳县三交镇(今属柳林县)。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在阵地前沿察看地形时,他看到远处小庙旁有一座碉堡,敌人在碉堡内不断用机枪进行扫射,红军将士们数次发起冲锋均未攻下,伤亡很大。就在刘志丹准备调整部署、集中力量攻打碉堡时,敌人突然猛烈扫射,不幸中弹牺牲。

后来,在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曾悲痛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1943年,毛泽东再次题词赞誉刘志丹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康城有着太多的红色记忆,最重要的是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东征途中,毛泽东在康城接见了之前在战斗中被俘的阎军第三九二团团长郭登瀛。之后,郭登瀛被送到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

郭登瀛是红军东征以来被俘的第一个阎军高级军官,做好争取教育工作,对于沟通党和阎锡山的联系,推动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重要作用。为打消其思想顾虑,红军以礼相待,不打不骂。时任红十五军团的政治委员程子华还专门与之长谈,向他介绍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政策。

红军回师陕北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再次接见郭登瀛,详尽阐明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希望他回太原后说服和动员阎锡山能走“联共抗日”的道路。临行前,毛泽东托他转交致阎锡山的亲笔信。他回太原后向阎锡山汇报了被俘情况,送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转达了毛泽东的希望。信中写道:“百川先生: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救国大计,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集事。敝军抗日被阻,然此志如昨,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亦料先生等终有觉悟的一日。侧闻蒋氏迫先生日甚,强制晋军二度入陕,而以其中央军监视其后,是蒋氏迄无悔祸之心,汉奸卖国贼无与为匹,三晋军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今遣郭团长返晋,面致手书,如有所教,迄令郭君再来,以便沟通两方,成立谅解,對付共同之公敌。”

毛泽东的亲笔信言辞诚恳,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企图借“剿共”之名,染指山西的险恶用心,使阎锡山深有感触。但他没有直接复信答复,而是召集心腹开会讨论,结果绝大多数人赞同“联共抗日”的主张。

4月25日,毛泽东率总部和红二十八军离开康城,前往永和县桑壁镇,与红一军团会合。27日,红十五军团及红军余部自交口境内全部撤出西进。至此,结束了在交口境内的所有行程和军事活动。红军东征交口期间,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以实际行动唤起民众,建立苏维埃政府;打击地主恶霸,取消苛捐杂税,救济穷苦百姓;广泛扩红,组建晋西游击支队。在交口地区发展党员60余人,当地有500余人参加红军,后随主力部队回师陕北,一年后开赴抗日前线。

离开交口时,风沙漫天,沙借风势,我们只能裹着风沙前行,路旁的桃树矗立山坡上迎风摇曳。枝头的桃花三三两两被风吹落,又随风起舞,片刻便洒落泥土中,想要探寻春的气息。一如当年,就是在这个季节,毛泽东率东征红军给交口人民带来新的希望,播撒了红色火种,把春天带到了交口……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东征抗日红军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成都东征财务风险分析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LG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