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研究

2023-09-22 09:15李卓君
新疆财经 2023年5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文献

金 涛,李卓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一、问题的提出

丝绸之路是一条沧桑而漫长的东西方文化与商业交流之路。自2014 年6 月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其沿线地区的大漠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成为吸引游客旅游观光的优势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旅游业在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为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1]。因此,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活动现象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者参与度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对丝绸之路旅游相关内容的研究已初具雏形,但细化部分仍不够精准,对于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态势的把握不够,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且时效性不强。对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整体上把握研究态势,进一步分析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为后续的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

鉴于此,本文借助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1987—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以丝绸之路旅游为主题的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在全面把握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动态和脉络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揭示其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等,分析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局限,着眼于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实践,提出具体研究建议和研究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研究,该软件基于数字化基础与可视化技术,具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突现、作者及合作机构可视化等主要功能,以便于研究者及时跟进关键词涉及领域的知识,现已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随着学界对旅游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关注度的逐渐提升,对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我国的相关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2]。本文采用CiteSpace V.6.1.R6 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领域关键词进行解析,从中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层次剖析,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呈现学科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在中国知网同时检索“丝绸之路”与“旅游”两个主题,共得到2092 篇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1987—2022 年,其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献1362 篇、硕博论文170 篇、其他非学术文献560 篇。为避免大量庞杂数据造成图谱表达中研究重点不突出,难以深入反映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真实状况,特别从检索到的文献中选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合计282篇样本文献。

三、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计量分析

1.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是对某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3]。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各年度发文数量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可知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在2008 年之前基本处于缓慢发展期,随后进入平稳增长期(2008—2013 年)、快速增长期(2013—2016 年)、成熟发展期(2017 年至今)。进入21 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近10 年来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相关研究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年均增幅接近200%。对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发展的时间脉络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相关政策对该项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人们对于该内容的关注度与需求也在逐渐提高,无论是学术研究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对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抱有更高期待。丝绸之路旅游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反映出人们对于该新兴领域的态度经历了由冷静到狂热,最后回归理智的过程。

图1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文献历年发文数量

2.发文期刊统计分析。本文选取的282篇样本文献分别发表在144本期刊中,说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比较分散,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华文化论坛》和《干旱区地理》,合计发文22 篇,约占样本文献总数的7.8%。发文数量排名前8 位的期刊的发文总量为67 篇,约占样本文献总数的23.8%,说明这些期刊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主要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两个主要学科领域,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呈现出了强大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同时,旅游业本身涉及领域广,与多种行业存在交叉,因此在研究文献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交融性。

(二)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1.作者发文与合作情况分析。文献作者及其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1987—2022 年作为检索时间范围,发现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作者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具体如表1 所示。由表1 可知,考察期内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核心作者人数较少,仅有14 位。这14 位核心作者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献共计62篇,约占样本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20%。

表1 1987—2022年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核心作者发文量统计

图2为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与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图中共有50个节点和28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229,作者所在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的合作情况,线段的粗细与合作紧密程度成正比。由图2 可知,发文数量相对较多、合作紧密的作者有李巧玲与董原、王学军,南宇与李兰军、杨阿莉,潘越与翁钢民、李凌雁、李聪慧、宋娜,唐睿与冯学钢等。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作者间主要呈现“学缘”合作关系,在“地缘”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之间的合作紧密性不强,虽然存在一定的研究团队,但是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

图2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与合作图谱

2.发文机构分析。本文通过发文机构共现分析生成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可以反映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等级及地域分布情况,结果见图3。由图3 可知,各发文机构之间形成了26个节点,12条连线,共现网络密度为0.0371。其中一级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与高等研究所为主,二级研究机构以部分高等院校中的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为主。除新疆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与西安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与湖北大学具有一定的合作机制与规模外,其他研究机构之间并不具备同样程度的研究关联性,这对于未来的学术交流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发文数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发文量为12篇;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研究机构发文量紧随其后,是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代表性机构。同时,研究机构分布受地域影响较大,多位于新疆、陕西、甘肃等丝绸之路沿线省区。

(三)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其出现频次、关联度、突现性等特征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内在联系[4]。图4为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相对应,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连线数量反映了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关键词的连线越多说明其共现的次数越多;连线的粗细与联系的紧密程度正相关,连线越粗说明联系的紧密程度越高。

图4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1.关键词共现分析。由图4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网络节点数量、连线数量以及网络密度情况。对这些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中,“丝绸之路”“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合作”“文化产业”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说明这些是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热点话题,且针对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内容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我国对于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正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对于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丝绸之路旅游如何树立品牌形象并建立合作机制等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同时,由于丝绸之路旅游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相关研究文献中区域经济发展和数字经济等相关问题也受到重点关注。

2.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强度对于某一特定时期内该研究领域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揭示某一时期内针对该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图5 为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排名前20 位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旅游形象”,其次是“推广”“新疆”“入境旅游”“文化产业”“一带一路”“申遗”“丝绸之路”等。

图5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从突现词及其出现的时间来看,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2008 年国家文物局在兰州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中国段涉及的6省区48项备选遗产名单,公布了申遗工作时间表以及具体的申遗数据。随后的几年中,国家持续开展丝绸之路申遗与旅游宣传工作。因此,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进程中,丝绸之路申遗、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推广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重点转向“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研究,更加重视并强调旅游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可以分析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5]。本文以基础领域关键词作为出发点进行搜索,利用LLR 算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可得到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的聚集程度,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本文将282 篇样本文献根据关键词分为7 个重点研究集群。聚类分析得到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Q 值为0.8267,Q 值大于0.3 表明聚类具有显著的结构作用,说明分类形式较为合理;网络同质性平均值为0.8906,表明聚类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同质性,聚类结果合理。图6中涉及7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 丝绸之路、#1 旅游业、#2 旅游合作、#3 河西走廊、#4 合作模式、#5 旅游产业、#6 推广,说明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主要围绕这7 个研究集群展开。同时可以看出这些群组存在交叉性,说明尽管这7个集群具有不同的标签名称,但彼此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

进一步整理聚类信息,可得到如表2 所示的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热点聚类表。节点数值越大表明该聚类下研究文献的数量越多;聚类紧密程度代表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紧密程度越高表明该聚类效果越好。其中,最大的两个聚类#0丝绸之路和#1旅游业代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中的核心要素,围绕其开展研究的文献最多,同“遗产廊道”“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南方丝路”“丝路文化”“开发”等关键词之间存在高度紧密的联系。从紧密程度来看,#2 旅游合作和#4 合作模式两种聚类联系较为紧密,说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特别突出了以“合作”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表2 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热点聚类表

综合上述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谱及研究热点聚类分析可知,1987—2022年,我国关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热点在逐渐扩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以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合作、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推广、丝绸之路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3 大主要层次以及7 个聚类群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学者们立足每一种聚类,对其相应主题进行扩散式研究。如以“河西走廊”为例,该聚类已经扩展至旅游经济发展、兰新铁路等多方位要素的研究;基于“合作模式”这一聚类,可以逐渐扩展至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等方面的研究。将每一种聚类看作一个个体,单独个体的发展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在共同影响机制之下,每个个体之间会逐渐形成紧密的联系,发展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结构。近年来学术界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层次和范围方面都有所拓展,但与此同时,对于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从而为我国丝绸之路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四、研究方向和主题分析

(一)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合作

“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本质都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模式,旨在共同建设一个完整、包容、共赢的合作框架[6]。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境内的各种历史遗迹构成,并由三国联合申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合作主旨。

因此,基于“合作共赢”的核心思想,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领域也把“合作”作为基本研究态度和研究主题,不仅关注国内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间的旅游合作,还关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旅游合作。无论是西北地区[7]还是东南沿海地区[8],都可以在旅游发展中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形成高效协作,合作开发城市旅游圈和区域旅游资源,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以及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这不但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条国际化的交流通道,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然而沿线中亚五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接待水平低等问题都对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方面依然存有强烈的意愿[9]。同样,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借助旅游合作实现海陆旅游的融通融合[10]。

(二)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推广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交流、对话的重要通道,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对外交流合作的文化线路之一,沿线地区有着厚重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记,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具有多元文化交流和多边对话的重要历史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文化遗产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类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11]。这是其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表现,更是独特的旅游形象推广品牌,对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开发,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与品牌知名度,推进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带,能够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开发合作,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12]。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具有文化线路性质的遗产廊道,作为具备线性空间特征的文化遗产,与普通的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旅游发展相比,其具有自身的带状特性,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能够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13-14],沿线国家和地区可从跨国联合文物考古展览、开发遗产廊道旅游产业、数字创意活化传统文化等维度,探索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开发路径[15],最终形成“大丝路、大环线、大品牌”的深度融合型互联互通的旅游一体化创新模式。

(三)丝绸之路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辐射众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沿线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研究是丝绸之路旅游“点”与“线”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模式,其既关注丝绸之路旅游整体状况,又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每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发展。既有文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16]及其沿线的广西[17]、陕西[18]、甘肃[19]、宁夏[20]、新疆[2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2]及其沿线的福建[23]、广东[24]等相关区域都有整体或分段研究,对沿线重点城市如何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高文旅产业品质,周边区域如何融入丝绸之路旅游产业体系等也都有专题研究。

除了对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关注外,学者们还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国外,基于比较、合作、协同开发等研究视角梳理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问题,进而由点至线汇聚至“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旅游业发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8 个国家的整体旅游资源[25]到蒙古、俄罗斯[26]、哈萨克斯坦[27]、乌兹别克斯坦[28]、印度尼西亚[29]、中亚[30-31]、东盟[32]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别区域研究已初具雏形。

五、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归纳整理出当前国内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主题,在厘清国内最新研究前沿动态的同时,通过文献计量和比较研究的方式总结出当前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推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更加科学化、前沿化、国际化。

(一)扩大国际旅游合作研究的区域视野

在国内合作层面,无论是西北地区还是东南地区,沿线省区和城市的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合作交流都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在国际合作层面,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无论是对近端的中亚国家还是远端的非洲、中东、东欧国家均关注不足。由图4所示的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只有“东盟”“中亚五国”作为关键词出现,其他沿线国家或区域名称均未出现,说明相关研究较少。丝绸之路沿线国别合作研究数量较少是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短板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空间走向与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行远洋航线基本重合,分别从亚欧大陆北面的大陆核心地带和南面的大陆边缘地带自东向西贯穿了亚欧大陆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战略枢纽区,并把世界经济版图中的西欧和东亚地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33]。面对空间上的战略辐射,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仍停留在“经略周边”的思维格局:在陆上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方面,高质量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对中亚整体区域及哈萨克斯坦的国别研究层面,对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吉尔吉斯斯坦及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质量旅游合作研究成果还存在较大空白;在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发展及国别旅游研究方面,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部分东盟国家关注较多,对在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巴基斯坦、西亚地区和在经济往来上较为密切的中东、非洲地区都关注较少。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层面的概念,需要用开阔的视野去关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围绕紧密的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发展共同体。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中,同样需要将研究视野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要提高地区整体旅游研究的精度与深度,凸显旅游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特色,在掌握地区旅游市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依托合作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研究主题;其次,在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中要进行换位思考,从他者视角去思考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需求及定位,不仅要研究中国应该怎么做,还要研究外方能够怎么做,在贴合当地需求的情况下,对其在旅游发展协作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最后,要将区域旅游合作置于地区经贸发展的战略层面去思考,不能仅关注旅游业自身的行业协作,更要关注通过旅游业所带来的整体经贸往来互动。

(二)推进数字丝绸之路旅游研究

现代丝绸之路旅游自发展以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随着2017 年我国提出“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在大数据及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利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多种科技对旅游行业进行了优化与提升,将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推向更高层次[34]。同时,伴随着数字革命引领的社会变革,旅游业因其较高的信息含量和无形价值而对数字经济十分敏感,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旅游的行业边界和生产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35]。由图4 所示的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图5所示的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出,未有“数字旅游”作为关键词出现,说明相关研究较少。丝绸之路数字旅游相关研究数量较少是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短板之一。

面对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契机,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应围绕旅游协作及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推广、旅游基本应用的互联互通、丝绸之路旅游互联网一体化推广与转型、智慧景区建设、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存储传播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合作,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丝绸之路的实体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与虚拟的数字化旅游资源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再配置,使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在相关研究的助力下实现帕累托改进。

面对数字旅游的发展,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应着力实现虚实交互的旅游场景转换,将对现实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虚拟的技术创新应用相结合,在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丝绸之路旅游场景体验感的同时,拓展丝绸之路旅游的内容和商业模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前沿的智力支持。同时,还要关注数字旅游对传统丝绸之路旅游的冲击。大数据下的丝绸之路旅游游客画像、智慧景区中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台经济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客流引流、自媒体时代的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数字时代的旅游问题都值得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去关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游合作会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丝绸之路旅游会从一种单纯的旅游行为向重量级的旅游品牌转变。针对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梳理与回顾,可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囿于CiteSpace 研究方法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样本文献,本文未能将全球范围内的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全部呈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WOS数据库等进行更为全面的综述性研究。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