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课标指向下阅读教学的新航向

2023-09-24 13:01刘君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刘君梅

[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解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针对目前阅读教学暴露出的主题内涵窄化、育人方式机械、教学策略失当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课程定位、把握编排方式、创设真实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全面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2-001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从国家民族的维度说,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对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心;从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看,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铸造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一线教师在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理念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问题一】解读偏颇,主题内涵窄化

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单元整体及每篇文章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突出人文主题,而忽略教材文本其他方面的价值;还有一些教师未能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文本之间的主题整体性,人文主题指向不集中。之所以暴露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涵的界定非常广,这就意味着立德树人这一教学任务具有多维的延伸点,形成丰富的教学路径。如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维度,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同时还蕴含了生命安全、国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重大主题。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对逼仄,无法在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思维空间上形成有效地拓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当毛泽东主席得知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毅然决定将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体现他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教学这篇课文时,一些教师紧扣革命文化内容,一味凸显毛主席的革命领袖形象。事实上,这篇文章除了巧妙地反映革命领袖的伟大人格,还将人伦亲情融入其中。这样机械地追求革命文化类文本人物形象的高大上的特点,严重忽略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普通人的情感。事实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伟大人格更好地凸显了常人情感的真挚、感人,常人的情感反过来又衬托了伟大人格的真实可敬。

【策略一】明确课程定位,在筑牢基础上播种文化种子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是要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实现的。在培养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价值,综合利用教材文本的丰富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将立德树人的目标以统整的、立体的方式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还是以《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语句,洞察毛泽东主席外显的伟大人格,还要从文本语言、表达用意等不同的维度展开深入探究与品味,让学生发现并感受立体、全面的毛泽东主席形象。为此,教师要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夯实学生对文化的坚定信心,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基于原始认知,促进认知冲突。教师在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质疑:“这篇课文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人格和博大胸怀,但似乎有不少的语言与此存在着矛盾之处。作者将大量的笔墨放在描写毛泽东主席对儿子的不舍上,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矛盾冲突,学生重新走进课文,从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其次,迁移阅读经验,进行鲜活体验。对文本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的理解,不能依靠教师的机械讲解来达成,而要让学生品味独具意味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达成目标。例如,当决定将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时,毛泽东主席 “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强忍着悲痛”。对这样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细节描写处走进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感受人物内心的悲痛。

最后,激活探究思维,明晰作者用意。基于上述认知,教师可相机设置思辨活动:“这篇课文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人格和博大胸怀,为什么作者还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毛主席的不舍呢?这不是有损于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吗?”在思辨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毛泽东作为父亲、作为主席的伟大。

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毛泽东主席形象的感知走出了生硬化、脸谱化的尴尬,走出了对文化资源认识逼仄的泥潭。

【问题二】双元割裂,育人方式机械

语文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者分别指向语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学时,既要凸显语言实践活动,又要彰显文本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语文教学窄化为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走向机械训练的泥潭,丧失了趣味性、情感性;有的教师则过度关注人文主题,一味追求感悟,将语文课转化成一种虚无的空谈。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从《慈母情深》到《父爱之舟》,再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父母之爱,凸显了舐犊情深的主题。教学时,如果只是读懂课文,简单地从人物的表现入手,交流、感悟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学生所获得的只是一些标签式词语,失去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人文主题教育也就成为空谈,立德树人的目标也自然落空。

【策略二】把握编排方式,在强化融通中落实人文主题

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落实语文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的最大困惑,在于如何紧扣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轻视育人价值,进行机械训练,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纯粹的思想启发、灌输,甚至进行道德绑架,不仅会将语文课程异化为品德课,甚至进行还会违背教学的基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依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显得重要且必要。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情感和主题内涵进行体悟。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基于此,教师就可以确定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课文中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父子、母子之间的情感。在教学这一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时,教师应抓住下面语段引导学生体会: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这一句情感丰富、真挚、强烈,既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爱,又体现儿子对母亲之爱。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情感呢?从语文课程的本質属性思考,就要从文本语言、独特句式、表达手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同时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悄然融入其中,进行具体落实。为此,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其一,紧扣表达细节,想象母亲艰难转身的画面。生活中,转身是一种轻松的举动,可在瞬间完成,而作者却进行了慢镜头式的具体描写,蕴含深意。教学时,要紧扣“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吃惊地望着我”等一连串的动作,想象母亲转身的滞缓,形成具体的画面,这样让学生体悟母亲的爱;同时,聚焦“疲惫”和“吃惊”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悟母亲的责任担当。这样,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人文主题,同时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于无形。

其二,关注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作者每写一个动作,都加上“我的母亲”, 这既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呼唤,又使读者感受到母亲的每一个动作都敲打在作者的心灵上。在体悟这种反复手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不同动作后的“我的母亲”,作者的内心在想什么呢?在想象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震撼与不忍、愧疚与难过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情感、主题、内涵的开掘与体悟,教师没有讲解、传授,而是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属性,将人文主题渗透在语言文字实践、言语形式的体悟以及表达方法的洞察中,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位。

【问题三】理念滞后,教学策略失当

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立德树人的内涵理解较为片面、肤浅,导致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这样,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形象认知脸谱化、内涵体悟口号化、感受输出模式化的尴尬。

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不仅有着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语言形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美学等价值。纵观当下一些课堂教学,由于策略失当,导致育人目标渐行渐远。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桥》一文时,有的教师直接将老支书定位在舍己为人的层面上。教学完课文,学生对人物形象并没有什么体验,只留下“舍己为人”的概念。如此教学,忽略小说的文体特点,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完全走偏了方向。如果不能基于文体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而只停留在概念的提炼上,学生就很难真正产生真实的体验,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将无法落实。

【策略三】依循课标理念,在情境创设中搭建实践平台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置真实的任务,强调语文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情境性,这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完全浸润在文本的情境中,他们就会与文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以展现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单元,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海滨小城》时,教师依循语文新课标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基于文本,创设真实情境。《海滨小城》描写的是广东湛江市的风情。教学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借助课文内容以及网络收集的资料,了解湛江特点,以文字、图片或语音的形式介绍湛江。这一情境,催生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动力,让学生在内化文本语言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人文主题,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其次,搭建平台,深化认知。在真实情境的推动下,学生想要介绍湛江,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借助文本内容了解湛江。为此,教师搭建阅读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借助语段中的关键句,了解湛江这座城市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这座海滨小城的喜爱之情。二是结合收集的文字、图片,整合课文的信息,巧妙利用关键句,形成介绍湛江的基本框架。三是借助基本框架,形成文字,在小组内讨论分享。

这样教学,完全契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在整合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关键句在理解大意、表达思想时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产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于无形。

“文以载道”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教师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思考,准确解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针对当下教学出现的问题,拨乱反正,以全面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吴聪娣.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J].教育观察,2020,9(35):120-122.

[2] 殷桂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砺志课堂”的特点与特色[J].天津教育,2021(12):168-169,17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