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美”理论评析When You Are Old两译本
——对比分析袁可嘉和傅浩译本

2023-09-28 01:54王智音宋晓月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80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美诗节叶芝

⊙王智音 宋晓月[内蒙古工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80]

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当时以“三美”为标准的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尚未成熟,但为中国诗作的翻译提供了指导和发展方向。许教授指出文学翻译不仅要真还要美,翻译诗歌不仅要体现原作的“意美”,也要尽可能地传递其“音美”和“形美”。后经许渊冲自身翻译实践的检验以及文化传播的证明,“三美论”从众多的西方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站住了脚跟,成为中国诗歌翻译的重要参照标准。然而该理论多数集中在汉诗英译的研究上,很少应用于英诗汉译方面的分析。因此本文选取英诗When You Are Old为例,从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出发,对《当你老了》(袁可嘉译)和《当你年老时》(傅浩译)两个译本展开对比分析,探讨原诗及两译本中“三美”视角的体现,带领读者领略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一、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与诗歌翻译

许渊冲(1921—2021),生前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他从事翻译事业已经有六十余载,精通中、英、法等多国语言,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翻译工作中去,在鲁迅等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得出的“三美”理论,在中国译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目众多的古诗被许先生译成英文、法文并出版,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词翻译的“三美”中,许先生强调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①“三美”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辉映,若不能兼顾,首要原则是尽可能传达意美。意、音、形三者只有牺牲得最少的译文,才能称得上是最佳的译文。

意美,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②,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在了解原诗背景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诗歌的内涵意义,选用最贴合原文意境的词语,恰如其分地传达诗歌的意义,包括其思想意义和情感意义,让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通过对原诗意象的保留再现原诗的艺术特色,同时注意诗歌字里行间的修辞色彩,让读者从诗歌的语言中回到诗歌原有的世界。

音美,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仍保留着音乐性的特点,具有音韵、格律和节奏。许先生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才不至于失去原诗的风格意趣。通过反复、叠音等手法再现原诗的音韵,给读者带来一种回环往复的满足感。节奏上,汉诗和英诗分别以“音顿”和“音步”来划分诗歌的节奏起伏、轻重急缓,音韵和节奏的和谐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乐感。

形美,“译诗要保持原诗的形式,如文字长短和对仗等”。诗歌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对语言进行艺术性的审美创造,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共鸣。韵诗既不像灵活的自由体,也不像飘逸的散文。译者本身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体,为了更好地达到审美效果,以诗歌的形式去翻译原诗,这样既可以在形式上保持汉语诗歌诗行数目与原诗一致,同时结构的工整能平衡读原诗和译作的参差,从而更加烘托原诗的意美和音美。

二、原作者及原诗背景介绍

威廉· 巴特勒·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又称“叶慈”,是20世纪初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他的诗歌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特色。诗人早年的经历为其后的诗风奠定了基调,叶芝年轻时结识了茅德·冈小姐,从此便难以忘怀。在漫长的追求无果后,诗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情诗When You Are Old,该诗于1893年发表。他温柔而真挚地抒发心底的爱意,热切中又透露着无尽的悲伤。这份感人至深的深情,触动了数以万计读者的心,也引起了一众翻译家的兴趣,光中译本就有数十种。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从“三美”角度研究英诗汉译的文章为数不多。本文将选取袁可嘉和傅浩所译的When You Are Old两个版本的译文作为研究对象,从“三美”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译文对原诗细节的把握和情感的传递。

三、“三美”视角下的原诗和译本分析

语言精练,节奏、韵律鲜明,形式严谨,情感意象丰富是诗歌的基本特征。本文拟先从意美、音美、形美来把握原诗的整体特点。接着以原诗作为参照分析两译本,分别探讨袁可嘉和傅浩两译本所呈现出的“三美”,分析其中亮点,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

(一)“三美”视角下的原诗分析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1,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When You Are Old,William Butler Yeats,1989)③

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思想和情绪表达,即传达语言背后的意义。二十三岁的叶芝正是青涩懵懂的年纪,彼时遇见了二十二岁的茅德·冈便一眼沦陷,从此坠入了爱情的泥潭。然而天不遂人愿,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叶芝一厢情愿,在多年的追求、告白未果后,诗人叶芝写下了该诗以表达那颗矢志不渝的心。原诗第一行使用了“old”“gray”“sleep”几个意象,诗人此处联想爱人年老时头发灰白、慵懒嗜睡的样子,话语里尽显温柔细腻,仿佛已经在脑海里与爱人过完了一生。这种略带晦暗乏味的氛围,侧面体现出诗人得不到爱人的伤感以及心底压制不住的浓厚的爱意。其次有表现茅德·冈魅力的“soft look”“deep shadow”“glad grace”“beauty”“pilgrim soul”,从外表到内在,爱人的所有美好,诗人都洞察于心,无处不暗示,无法不心动。同时“bending down”“murmur”“fled”这些词交织在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人塑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那个惊艳了时光的她在年老色衰时弓着背坐在炉火旁读罢此诗,嘴里嘟囔着年轻时错过的真爱,或者会有些许遗憾;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自身那虚无缥缈的爱意无法搁置的愁苦,言有穷而意无终。

从音美角度来说,赋予文字节奏和韵律,可以使之优美动听,增强诗作的表达力。根据刘坤尊(2011)的研究,当诗行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词发出同样的音时,这些音高低起伏、若远若近地缠绕于读者耳边,会带来一种悦耳的乐感,这种词与词之间音的回荡即被称作“押韵”。从押韵上看,本诗每节的韵脚按抱韵体abba,cddc,effe形式押韵,用韵十分工整。例如诗歌第一节第一行的“sleep”和第四行的“deep”,第二、三行的“book”和“look”,除了个别两行押破格外,其余诗节严格按照此格式押韵,整体表现出诗歌的正式,给人以庄重之感,反映了诗人对该诗细致的打磨。从节奏上看,该诗结构为抑扬五音步,即每行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为两至三个音节,按照轻、重错落声调,规律中又有变化,正如诗人所经历的感情跌宕起伏。在选词上,双元音几乎贯穿全诗,如“old”“slowly”“soul”“glowing”等,延长了发音时间,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余音未消之感,听者更是感到悦耳。这舒缓柔和的语音也传达出诗人缠绕于心的爱意,与意境和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

形美,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美好的感受。原诗共三个诗节,每四行为一节,每行大约有7—10个词,词数相近。诗歌语法严谨,根据场景的变幻和意识的流动用现在时和过去式进行分割,且多为简单句;“and”在句首反复出现,令诗歌衔接连贯,像是诗人心中无法诉说的滔滔不绝的爱意。从整体上看,诗歌结构整齐划一、形式优雅,是一首和谐精致的抒情诗。

(二)“三美”视角下袁可嘉译本分析

袁可嘉(1921—2008),九叶派诗人,我国翻译家和评论家。他慧眼独具,根据不同时代中国文坛的诉求翻译并引进大量有价值性的西方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人学者的视野,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诗歌翻译方面,本就是诗人的他对于英诗汉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注重原诗精神、风格和语言特色的表达,强调艺术性的翻译,将彭斯、米列、叶芝、威廉斯等西方诗人的诗作译成中文并出版,诗歌翻译领域成就突出。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当你老了》)④

从意美来看,袁可嘉将标题译为四个字“当你老了”,相比较傅译“当你年老时”更加简短精练,符合诗歌的特点。“老了”更贴近原诗朴实无华的风格特色,而“年老时”更书面化。“gray”本意指“灰白头发的”,诗人想要体现爱人年老时头发灰白的一种倦怠状态,是诗人对爱人细致的观察,以及旷日持久的爱意的延伸。这里译为“头白了”简洁明了,即使头发白了也有诗人的情诗作伴。第二句前半句将“fire”译成“炉火”有生活气息,是爱人独自打盹沉浸在温馨宁静的氛围中;后半句的“请”字,又返回诗人视角,是一种礼貌的呼喊,诗人迫切渴求爱慕之人会读自己写给她的情诗。“shadow”此处袁译为“阴影”,一方面表现出女主人公那长长乌黑的睫毛在灯光下垂眸的瞬间所投射在眼睑上的阴影,另一方面可以表现女主人神情的变幻莫测,刻画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人形象,侧面体现出诗人对爱人细致入微的观察。“pilgrim soul”译为“朝圣者的灵魂”贴合实际,茅德·冈出身于上流社会,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安然自得的生活,然而她不满英国对爱尔兰人民的欺压,放弃优渥的生活,参与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来。“朝圣者的灵魂”凸显出诗人眼中女主人公的正义与高尚,也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信仰,意义非凡。

从音美角度来看,袁译本在音韵和节奏上尽可能保持与原诗相似的音乐性。除了第一诗节首尾没有押韵,其余第二诗节第一行“辰”和第四行“纹”押“en”韵,第三诗节第一行“旁”和第四行“庞”押“ang”韵。韵律和谐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诗词掩盖下爱意的奔流。节奏上,汉语在音节上没有英语诗歌音节上的轻重、长短、高低之分,只有平仄之分,如何译出与原诗相同的韵律,诗歌翻译界有两大阵营。其中以卞之琳的一派最具代表性,其在继闻一多、孙大雨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顿代步”,即汉语的音顿代替英诗的音步。袁译本用五音顿代替五音步,借助汉语停顿划分相等的时距还原英诗节奏。最后两行对诗歌进行稍微改动,将地点前置,虽然诗作到此处结束了,却让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与原作诗人结尾抒发爱不能得的悲伤无奈遥相呼应。

从形美角度来看,袁译本每行都控制在10—14个字符,整体上与原诗对仗,在选词上,他把握了原诗朴素现实的风格,抛弃华丽的辞藻和冗余的修饰。主要的句子结构为省略了主语的主谓状结构,与原诗一致,不管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方式上都遵循了原诗的风格。将浓烈的爱意用平凡、日常的口吻诉说,正是原诗的精华所在,这也是袁可嘉的译文经雕琢过后的美。

(三)“三美”视角下傅浩译本分析

傅浩,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攻英语、外国文学方向,后继续从事专业研究,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曾以高访研究员身份赴各国多所高校研修、讲学、担任客座教授以及评审专家。他获奖无数,曾获翻译奖、文学奖、科研成果奖等多个荣誉。傅浩一生笔耕不辍,个人文集、专著、译著以及发表的论文不胜枚举,如译著《叶芝诗精选》《英诗名篇精选:明亮的星》等。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当你年老时》)⑤

从意美上看,第一句将“gray”译为“鬓斑”,如前文所述,原诗并没有刻意指出头发何处变白,这里傅译将原诗的意象范围缩小,缺少了部分画面感。第二句采取直译的方式,描绘出爱人年老时闲散迟缓,一人独处时不经意间拿起书来读的画面,贴合原诗意境,融情于景。第三句“dream”本意指在熟睡时产生的想象中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相比较袁译的“回想”,此处译为“梦忆”,既呼应前文爱人打盹的形态,又点出爱人此刻回忆过往,似真似幻,早已分不清真假了。“shadow”此处傅用“倒影”,意象更丰富,体现出女主人公那澄澈光亮的眼神可以映照万事万物,表达了在诗人心里爱人圣洁、美好的形象,是浓浓的爱慕之意。此处袁译和傅译根据各自的理解,各有特色。结合上文分析“pilgrim soul ”,傅浩强调“灵魂的至诚”,笔者认为仅用“至诚”一词来修饰“灵魂”,并不能充分表达出原诗深刻的内涵,追逐信仰的灵魂也必定也包含着坚毅、勇敢和智慧。

从音美上看,和袁译本一样,在韵脚上,傅浩也尽可能做到与原诗相一致。例如第一诗节第一行的“沉”和第四行的“深”押“en”韵;第二诗节第一行“光”和第四行“霜”押“ang”韵;最后一节第一、四行“边”和“间”押“an”韵,第二、三行“走”和“游”押“ou”韵。通读傅译本更像是叙述一个故事,其更注重对单个词语的润色,如“双眸”“风韵”“愁苦”等,读者的目光会不自觉地在这些词上停留。读到诗的最后一节,节奏突降,乐感在这里发生变奏,浓烈地歌颂转为默默地低诉,而这种强烈的感情并不会戛然而止,于是不甘中又充斥着亢奋,缺少一丝丝原诗结尾那种因错过真爱而委屈悲伤的情感色彩。因此在音美上,袁译本是一首温柔而舒缓的告白诗,傅译本更像是一首优雅而热切的抒情诗。

从形美角度,傅译本第一诗节每行均为11个字,第二诗节每行均为12个字,最后一个诗节也控制在11—12个字之间,注重对诗歌形式美的把控。正如黄杲炘(1999)所论述的,译诗如果不顾原诗的形式,即使充分反映了原诗的内容,也是缺憾的,丧失了格律的译作不能说是成功的。傅译本形式对仗,整齐划一,如果说袁译本是一杯甘甜的葡萄酒,那么傅译本就像一坛埋藏地下的女儿红。原诗中不断重复的“and”除了起着连接前后文的作用外,也使语气平缓,读起来有悦耳、婉转之感。两位译者都注意到了该特点,采取省译或加连词的方式,使得译文保留原文的形式美。

四、结语

本研究在许渊冲三美论的视角下,探讨了袁可嘉和傅浩对When You Are Old的汉译。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各自展示了该诗歌的神韵意趣。从读者角度来看,两译本各具风采,在情感表达上都具有含情脉脉、温情细腻之感,诗人的所思所感也基本体现出来。从更深层次把握两译本,都凸显出真爱永恒的主题。两个译本在意、音、形上各有特色,在诗歌意美方面,袁可嘉对个别意象的把握要比傅浩更贴合原作;在诗歌音美方面,傅译本韵律更为严格,而袁译本的音韵读起来更和谐;在诗歌形美方面,傅译本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对When You Are Old这首诗及译文的赏析,可以发现从“三美”角度分析英诗汉译是可行的,同时要使译文在“意、音、形”上兼顾原诗歌的风韵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让读者从意、音、形三个角度感受原作的魅力,同时也为今后以许渊冲“三美论”作为英诗汉译的翻译标准提供了学习和指导意义。

①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②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3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Yeats,W.B.: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Yeats:A New Edi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p21.

④ 〔爱尔兰〕叶芝:《当你老了》,袁可嘉译,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⑤ 〔爱尔兰〕叶芝:《叶芝诗精选》,傅浩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猜你喜欢
三美诗节叶芝
雨天
雨 天
《采薇》里的深情
感谢女神的不嫁之恩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