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浩胜
学校在发展德育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本土,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寻找到乡土文化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点,建立相应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德育特色,使学校德育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有鲜活的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发扬家乡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拓展学校德育开展的新途径。
一、把握乡土文化的特点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的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点。乡土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如传统手工艺、仪式、节日活动等,只有经过开发,它们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
我校在发展德育过程中立足的乡土文化资源,特指在东江河畔以桥头镇为中心的地带具有700多年发展的区域文化资源。桥头镇地处东莞市东北部,乡土资源丰富且保留较为完整,集中西文化而成的迳联古村落;涌现了诸如“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坪石学子”邓锡全、邓锡铭等先师学者的邓屋古村落;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的桥头莫家拳;集聚荷花展览、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等众多元素的荷花艺术节……这些无不是桥头镇文化资源的璀璨明珠。
桥头镇的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极具开发价值,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些乡土文化的特点,将之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家乡文化资源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文化、發扬家乡文化。
二、寻找乡土文化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点
乡土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国内的历史教育界是公认的。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乡土文化教材,把乡土文化史作为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我省、市政府及许多机构对桥头镇的乡土文化有较广泛的深入研究,梳理和保存了大量优秀文化资源,比如,对桥头镇的“迳联古村落”“荷”文化等乡土文化内容研究开发。但这些资源的社会功能大多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对外宣传,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乡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主要是政府部门的推动,学校的被动配合,缺乏全面性、主动性、持续性,还没有形成适合小学生的体验式德育理念和实践策略。
我校在拓展学校德育新途径时,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渠道,深入发掘学校的前世今生,发现学校原身来为桥头镇邓屋村的邓氏宗祠。邓氏宗祠的功能与作用很多,开办过善宝学堂、善宝小学,其中,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先驱、著名土壤学专家邓植仪少年时就曾经在善宝小学就读过。邓屋村建村700多年,现存约200座传统民居,近百年来英才辈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激光专家邓锡铭,著名邮票设计家邓锡清……邓屋村建立的“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特色民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帽,无不彰显着深厚的人文底蕴。2012年10月12日,邓屋村通过了“广东省古村落”的考察和认定。
因此,我校充分运用这一资源,设定了以热爱、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寻找红色爱国主义为学校德育的结合点,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此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学习,像历史名人那样打好根基,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奋发有为。
三、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多样化主题教育基地
(一)依托邓屋古村落建立综合性文化教育基地
邓屋村古村落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现有传统民居约200座,全村九排房屋,每横排房屋有一条巷共八条巷,建有四条直巷,全是麻石路,至今仍保存完好;邓屋村现存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祠堂为穿斗抬梁式结构,布局两进,空间高大通敞,内有梁架、照壁、柱头、檐板、斗拱等部位精雕;邓屋村南门楼,现存重要碑刻、楹联、匾额,据史料记载邓屋南门是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854年)所建;特色民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帽,其编织工艺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婚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通过宣讲员讲解,图文、视频和互动点读展示了邓植仪、邓盛仪两位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坪石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在学校统筹安排下,我校分低中高年段学生,分批在邓屋古村落进行综合性研学:比如,组织低年段的学生进行“畅游古村落,热爱我家乡”主题活动,欣赏邓屋古村落东西文化合璧的特色,探访邓屋古村落文化历史和名人故事,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组织中年段学生进行“走进古村落,童心妙笔画古村”主题活动,聆听工作人员讲述“院士村”邓屋的历史,以及邓植仪、邓盛仪的名人故事,拿起画笔在素描本上勾勒幽暗且透着光亮的麻石路、幽静蜿蜒的小巷、古香古色的邓氏宗祠、参天的古树,感受时光的变迁和历史的痕迹;组织高年段的学生进行“讲好桥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研学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的活动,深入感受红色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二)依托桥头镇莲湖风景区建立自然人文教育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桥头在镇中心区划出300亩莲湖广种荷花。为了打造本土的特色品牌,在2004年成功举办第18届“桥头日”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了首届荷花艺术节暨粤港澳荷花展,逐渐发展成今日的荷花节。多年来,桥头镇不断拓展“荷”文化,依托“荷”文化打造了最大的本土特色品牌活动——荷花节。如今的荷花节,集聚荷花展览、观光游览、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等众多元素。我校充分利用依托桥头镇莲湖风景区和荷花艺术节的“观·荷”展览、“绘·荷”采风、“荷·艺”文化,“书香·桥头”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环保活动和以“荷”为中心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每年的三月份和六月份,组织学生们在此开展亲子活动,说荷、画荷、写荷、养荷、拍荷,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荷生长的认识,对荷品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道德认知。
(三)依托桥头镇红色革命遗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桥头镇的红色基地有东江纵队铁东大队大队部旧址——桥头镇石水口村云和莫公祠,桥头革命烈士纪念碑、桥头镇革命先烈罗少彦故居等。 围绕“红色”主题,桥头镇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其中,9月18日开展了“抗战岁月中的桥头印记”活动,9月30日举办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10月14日开展少先队宣讲活动……这些活动主题的策划、活动内容的安排,均是以本土资源和平台为依托,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并通过实地感受沐浴红色文化,通过主题故事宣讲孕育红色情结。
我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学生在清明节扫墓,在此开展相祭扫活动:向革命烈士默哀、重新宣读入队誓词、敬献自己制作的小白花献给革命烈士;听讲解员给学生们讲解一个个革命烈士为了祖国与人民英勇牺牲的故事,一起追忆革命烈士的悲壮历史;完成实践活动之后,还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心得,让学生感恩革命前辈来之不易的努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小学生。
(四)依托桥头镇环保、生态园等企业单位建立科普教育基地
东莞市桥头镇有很多企业单位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比如: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站是位于东莞市桥头镇的太园抽水站,污水处理能力将达16万吨/日的桥头镇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以及集谷物、蔬菜种植、销售于一体的桥头镇康益家生态农业园等,经过学校考查、联系、策划,均成为了我校学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比如,组织学生通过“同饮东江水,保护母亲河”实践体验活动,到太园抽水站了解了东江水的发源地与东深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組织学生到桥头镇污水处理厂,近距离接触环保设施,实地参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将“浊流变清波”,既可以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到深入康益家生态农业园,体验种植、采摘,为同学们创设了生动的劳动课,在积累劳动经验的同时,体验了一把种植的辛劳,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教育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综上所述,我校在德育系列活动中,充分立足本乡本土,提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点,将本土优质资源创建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特色发展相融合,增强了学校独特的人文底蕴,拓展了学校德育新途径。
【注:本文系广东省德育研究课题“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学校德育新途径的实践研究”(编号:2020JKD Y11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