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家课程资源 落实党史教育目标

2023-09-30 15:22赵晓东张芳芳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救国五四运动学史

赵晓东 张芳芳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学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其启智增慧、培根铸魂意义重大。

党史教育可兹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历史教科书、课外读物、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诸多资源中,笔者认为,国家课程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因为从教育层面看,国家课程是“立德树人、培育英才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1]。从国家层面看,国家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与内容,决定民族的未来……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战略问题”[2]。同时,在学生阶段,国家课程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理解历史、丰富人生意义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党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国家课程的价值。如何有效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呢?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尝试。

一、多维视角,凝练课魂

历史学科的党史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党史知识,更要以党史知识为载体,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培根铸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课魂。如何凝练课魂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学术前沿和现实需要等几个维度入手。

以本课为例,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根据课标可知,本课的根基在五四运动,要义在中共成立及早期革命活动。如何构建起两者之间恰当的逻辑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教材,寻找其内在理路。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到教材中的表述“(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一表述,意在阐明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但言简意赅,较为抽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查询到陈廷湘先生的文章《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先进群体救国之道再转向》[3]。文章指出,五四运动之前,国人已经开展过一些救国探索,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探索要么是急切的行动救国,要么是纯粹的思想启蒙,最终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失败。五四运动走出纯行动救国和纯启蒙救国的误区,行向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的救国之道,形成了国人最终认同并长期践行的救国之道。这一观点将五四运动的价值置于长时段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将教材中抽象的表述变得具体。这一观点还彰显了五四时期青年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感,对学生而言,具有鲜明的现实教育意义。据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救国新路”。依据这一主题,制定如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中共早期革命活动等史事,认识中国救亡道路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会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奥秘,涵养青年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围绕主题,设计问题

落地教学主题,需要我们设置高品质的问题对主题进行分解,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涵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主题,设计链式问题,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四运动推动了救亡的新力量——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而开辟了救亡新道路即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的结合。这一转变“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4],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形成了国人最终认同并长期践行的救国之道。在本课教学中,要着重阐明这一转变,以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为此,我们设计了问题1。

问题1:五四运動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通过这个问题,注重阐明五四运动开辟了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的救国新路。行动救国需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那么,当时先进的青年们选择用什么思想来启蒙,指导行动救国呢?许多学生会简单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但五四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诸多新思想中,早期共产主义者逐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学生认知的盲区,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阐明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问题2。

问题2:先进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何种思想来救国?为什么?

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少数几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只靠外来因素造成的,而是许多先进分子基于历史的总结,现实的教训,理性的比较之后共同的选择;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阐明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当时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合理性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有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就有了凝聚人心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青年先锋不断地思考着如何行动救国。在1920年11月《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中留下了这样的话语:“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5]可知,这一时期早期共产主义者已经提出要向苏俄学习,进行经济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经济改造只靠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能行吗?我们又设计了问题3。

问题3:早期共产主义者认为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几乎全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经过艰辛的救亡道路的探索,在现实的教训中认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绝不能实现社会改造,必须把有着相同志向的人结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有严格纪律的加强有力集体”[6]。这一时期,恽代英发出了“联合起来便是力量”的呐喊,邓中夏留下了“五人团结是只虎,十人团结是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的呼号,蔡和森也给毛泽东写信说:“我认为要先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7]可见,随着革命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是水到渠成之事。1921年7月23日,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齐聚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然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全国只有50余位党员,力量还非常弱小,这样一个弱小的政党,为何能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中间的奥秘是什么?为此,我们设计了问题4。

问题4:这样一个年轻的政党,为何能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它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二是下决心深入基层,到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中去做群众工作;三是要求建立严格的纪律以达到行动的一致。”[8]这些是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的努力,唤醒了工农觉醒,凝聚了工农群众,使其迸发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通过以上4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开辟了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的救国新路,在革命的探索和现实的教训中,早期共产主义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大势,具有必然性。中共早期的探索又彰显了人民的力量,中共的成功正是因为其始终胸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通过问题的创设和解决,较好地达成了教学主题,优化了党史教育的效果。

三、精选细节,丰盈课堂

赵亚夫教授指出:“历史课堂是要把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 [9]党史教育要落到实处,就不能空喊口号,而要从小处入手,细处勾勒,通过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历史细节,传递打动人心的力量,滋养学生成长。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活动屡屡碰壁,但他们却能屡仆屡起,愈挫愈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滋养学生成长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为依托,点化学生学习中的疑难,进而达成以人育人,以人化人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呈现了如下细节材料:

材料1:穿洋服、戴礼帽,农民以为来收租讨账;着粗衣、戴斗笠,又被认为发了疯,吓得农民四下逃避。……彭湃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他就把佃户们召到家里,当众将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

——摘编自徐焰《壮怀激烈农民王》,《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7日

材料2:北大的学生來到工厂,但是学生和工人对话有很大的距离,当时称为工学界限。学生与工人不易沟通,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大家决定在讲课时一定不要用学生腔,要用工人语言给他们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和工人打成一片,和工人称兄道弟……在罢工斗争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就这样)共产党组织在长辛店、唐山、石家庄、郑州等地一些大厂都和工人建立了联系,工人运动的局面就这样打开了。

——摘编自刘统《火种》P200—201

通过上述材料,不难看出,面对与工农之间的巨大隔阂,知识分子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虽数次碰壁,但他们愈挫愈勇,超越小我,追求大我,胸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目标,依靠人民大众,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希望。他们身上的勇气和力量,正是信仰的力量;他们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典型的历史细节将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展现出来,同时,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宣言,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温暖人心的力量。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再是宏大高远、难以企及的目标,而变得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史教育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以统编教材为依托的国家课程是达成这一任务的基本依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遵循党史教育和高中历史学科育人的基本规律,用好国家课程资源即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将党史教育落到实处。

【注释】

[1]郭戈:《要充分认识三科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6期,第59页。

[2]崔允漷:《学校课程发展“中国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10期,第73页。

[3]陈廷湘:《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先进群体救国之道再转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 期,第5页。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版。

[5]转引自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2页。

[6][8]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7、192页。

[7]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5页。

[9]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猜你喜欢
救国五四运动学史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