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2023-10-02 19:08杨生贵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文空间

杨生贵

(临夏县井沟乡大路中心小学 甘肃 临夏 731801)

引言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具备唯一性,近年来受教育改革影响,为了提升教学实效,在教学中教师已将部分重心转移到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文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宽了视野,知识深度得到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语文学习通道。然而,在现阶段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开拓课外活动空间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教师作为课外活动空间的主要开拓者,必须在引起足够重视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手段为学生打造有益的学习发展空间。

1.开拓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的作用

1.1 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性格活泼好动,但有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却比较消极。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当学生有着浓厚兴趣作为指引时,便可以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育改革环境下,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拥有浓厚兴趣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基本前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则可以满足该需要。和理论知识讲解相比,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脱离了语文教材与课堂束缚,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使其被新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而产生浓厚兴趣。

1.2 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客观来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频率、效果和活动空间开拓有着直接关系,当学生拥有充足且适合的课外活动空间时,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能够给学生提供释放个性、探究知识的平台。当代语文教学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想达到该目的,仅仅依靠课内讲解远远不够,必须借助课外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当教师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外活动空间时,学生可以在亲自参与一系列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系,站在多样化角度思考语文问题,培养与发展审美、文化、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素养[1]。这比口头讲解更具时效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

2.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开拓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课外活动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与开展课外活动是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举措,可见,开拓课外活动空间十分必要。但就当前小学语文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遭到忽视,教师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活动空间开拓上。相比较之下,大部分教师更关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传授,导致课外活动遭到忽视。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只需要在课内教学上下功夫即可,无需花费力气开拓课外活动空间。有的教师则考虑到小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不具备参与课外活动的能力,如果开展课外活动反而会影响教学进度,于是便没有在课外活动上予以关注。这些片面、错误的想法使得教师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上,然而实际上,课堂讲解和课外活动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两者有着密切关系。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内教学资源匮乏、形式单一等不足,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学科能力素养。而正是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外活动实际意义,导致教学实效迟迟得不到提升。

2.2 课外活动不符合实际需要

伴随新课标的实施,课外活动逐渐引起教师关注,一部分教师快速响应改革号召,在实际工作中开始组织一系列课外活动,但最终却没有收获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不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导致的。在开拓课外活动空间时,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而是将个人主观想法用于组织课外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年龄有着较大差异,在思想认知、知识经验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当教师凭借主观看法组织课外活动时,就无法保证活动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开拓课外活动空间,并未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是否可行,这不仅可以反映出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与发展,在该情况下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无法真正发挥价值[2]。

3.开拓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

3.1 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是语文学科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小学是奠定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从小便让学生接触到大量阅读资源,能够为将来发展做铺垫,为了达到该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阅读不应局限于课堂,在必要时,教师需将教材作为依据适当拓宽阅读空间,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素材,丰富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完《少年闰土》一课后,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入手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生平,可以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阅读鲁迅先生其他文章的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先围绕教材收集鲁迅先生所写的所有文章,仔细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手法,待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将阅读目光转移到课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同一作者笔下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阿Q 正传》等,以此来拓宽小学生语文阅读途径,丰富课外活动空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搜索并阅读课外读物,明确教学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可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评选“读书之星”,开展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近期看过的课外书籍,并用自己的语言发表阅读感受[3]。

3.2 围绕主题组织课外活动

深入观察发现,小学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其中收录了多篇课文,不同课文的主题各不相同,仅仅依靠课堂中的几十分钟,很难让学生彻底把握住课文主旨、核心思想等。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组织与课文相契合的课外活动,并将课文主题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知识印象,深化知识理解。围绕课文主题组织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应提前研读、剖析教材课文,确保自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正确的,在此前提下,才能够确保课外活动的科学性。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该篇课文主要围绕“感恩”主题进行叙述,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但对于课文的核心内涵还缺乏深度理解。基于此,教师便可以组织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或“感恩社会”等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观察生活、身边的知恩图报事件,或者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在收集信息基础上,要求学生以作文形式呈现活动结果。这种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擅长使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认知,学会透过表象看事情本质,认识到应当拥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3.3 组织实践体验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判断课外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便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以及是否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站在小学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小学生缺乏丰富阅历,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时,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组织集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外体验活动,在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中传达知识道理[4]。例如,在教学完《青山不老》、《只有一个地球》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文后,要想让学生对课文蕴含的环境保护意识产生透彻理解,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实践体验平台。可将植树节、土地日等重要纪念日作为契机,组织“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等实践体验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公园、树林等场所种植树木。由于学生付出了实际行动,这比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效果更明显,能够迅速转化课内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境清理工作,在亲自体验中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从中培养环保技能。当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环境恢复美观后,也能够产生成就感,更加深刻领悟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例如,在教学《悯农》时,教师可以利用世界粮食日等纪念日,带领学生前往农业基地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也可以增强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联系,提倡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前往农村亲自体验粮食种植过程,从而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产生深刻体会,学会珍惜粮食。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外活动空间,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有着积极影响。课外活动空间的开拓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当前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外活动,且课外活动开展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阻碍了语文教学实效的提升。在将来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打造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教师既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围绕课文主题组织相应活动,同时亦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课外实践体验活动。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课文空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空间是什么?
背课文的小偷
创享空间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