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双向发力”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统筹思路

2023-10-02 19:08孙爱丽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课文

孙爱丽

(定西市临洮县万纪小学 甘肃 定西 730500)

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与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的驱动,更少不了课外阅读的熏陶。而在切实兼顾课堂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与之相关联、相契合的课外阅读资源融入学生视域,则不仅更利于语文阅读策略之革新,且对于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的强化,也会带来重要影响。同时,在充分统筹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学生实情等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又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深度塑造的重要保证。而且,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感知、体验、所得、所思等,也会进一步加深其对课内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只有让其两者“双向发力”,方可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也会逐步达成。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探索时,应以切实兼顾学生身心特性、认知现状为参考,来做好对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统筹思路重构。以通过对课内所读文本思想、情感、主旨的深层次、全方位解析,为学生在“读”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而搭建平台,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其阅读能力、完善其认知体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统筹结合,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发展。

1.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要求

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 万字,其中,一、二、三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三、四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五、六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其从纵深领域出发,对学生的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而根据新课标要求可以看出,仅仅以课内阅读、教材内容来落实阅读指导,势必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课外阅读的开展,则为学生阅读容量的扩充、阅读能力的提升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持。同时,学生在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其语文思维的缜密性、理解能力的深刻性等,均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又是确保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统筹的关键保证。

2.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中统筹课外阅读的定位与导向

教师在落实课外阅读统筹思路探索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重点”的导向,在切实兼顾不同学生身心特性、认知现状的基础上,整合课外资源、开发课外素材,据此对学生给予激发、引导、帮扶。让学生在课内掌握科学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选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最热衷的方式开展课内外阅读,在“读”中思考、感知、体味,来拓宽学生视域、丰富学生体验。在定位上,应注重课外阅读的延展性、丰富性,且多加强对一些辅助性活动项目的构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研讨中对所读文本进行再理解、再内化、再吸收,以进一步丰富其知识储备,来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统筹。而通过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统筹定位、导向的进一步明确,则可使阅读指导的落实,无限贴近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这也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然选择。

3.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统筹思路

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统筹融合,既是提升语文阅读实效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在落实对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统筹思路、策略、方法探索时,应始终本着“润物无声,双向发力”的导向,从课外资源开发、课外素材整合、课外信息利用等视角出发,对学生提供系统化、全方位指引。让学生在科学掌握关键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至对课外文本的解读、分析,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3.1 课前搜集丰富课外资源拓宽学生视域,实现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

因多数小学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发展上,依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以致其课外阅读的开展,必然离不开各领域资源的刺激。而教师课前备课中对相关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程度,便直接影响着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统筹实效。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从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在全方位解读课标、教材课文等基础上,对各类与课内所学课文有关的资源进行归类与整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阅读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特别是针对一些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外沿宽泛的课文,更应注重对其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有关的资源开发,帮助学生在开展课堂阅读前,从别样视角出发来领悟所读文本的内涵与主旨,于潜移默化中渗透一些科学、高效阅读方法的指引。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指导前,可适度搜集一些与“鲁迅”有关的课外资源,且将其以图画、视频、故事、名言等形式呈现,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精准理解。而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阅读指导之前,可整合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案例等,以切实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事例缘由而注入新鲜血液,使所选用的课外资源无限贴近小学学生的“最近发现区”,来达到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目的,且使其更好作用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

3.2 课内选用辅助课外素材丰富学生体验,确保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深度统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很多课文,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其不仅是学生阅读能力锻造的必然途径,更是课外阅读开启的源头活水。而辅助性课外素材的适度选用,则更利于学生语文阅读中探究意识、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阅读活动设计时,应多强化对一些与之有关联、相契合的同类读物、文本等统筹,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的导向驱使下,从不同角度尝试解析所读课文,且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看法、新感受,为课堂阅读趣味性、吸引力的彰显创设条件。同时,在阅读借助课外素材来解析课文时,应多启发、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在对比、分析、探索中完善认知体系、发展阅读能力。此外,可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准度、精度,对其开展一些系统化、深层次点拨,让学生在多次阅读、反复推敲中掌握重要阅读方法与技巧,为其在课外选用多种途径开展自主性、个性化阅读而提供支持。例如,在《海底世界》阅读中,可顺势引入《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这两篇课外文本,让学生在充分结合课文的基础上开展同步阅读,在多文本解析中深入感知、精准探析,来锻炼学生的信息吸收与内化能力。

3.3 课后借助多元课外信息激活学生兴趣,寻求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无缝衔接

课外阅读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习惯,其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而且是学生领悟语文之美、感知语文之味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除了应抓好课内对阅读方法的点拨与指导外,更应借助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其课外阅读兴趣、意识、习惯的锻造。让学生在广泛涉猎、深入积累、自主阅读中去思考、去品味、去吸收,为其认知体系的逐步完善而奠基。同时,教师还应建立“大语文”观念,结合单元主题,多构建一些群文阅读、分享交流、阅读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彼此分享、互相借鉴,来促进其“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形成。尤其在课内阅读结束后,可以所读课文为辅助,向学生推介一些对应的短篇小说、童话故事等,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而随着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的不断激发与调动,以及各类阅读活动的驱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思考、理解、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必然会全方位凸显,这也更利于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统筹。例如,在《少年闰土》阅读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笔下“少年闰土”形象的理解,可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故乡》,据此全方位了解“闰土”的变化,来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而在《春》、《猫》阅读后,可让学生在课外自行阅读朱自清、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在《猴王出世》阅读后,倡导学生自选课外时间来阅读《西游记》原著,以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无缝衔接。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定期分享交流的素养培育,以确保课外阅读的深层次落实,来促进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提升。

结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统筹思路探寻,已成为确保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与重要途径,其不仅是对新课标思想与理念的深度落实,且会进一步凸显阅读指导策略的延展性、丰富性,进而为学生认知体验的丰富、认知体系的完善而奠基。同时,学生在适度掌握一些科学、高效阅读方法的前提下所开展的课外阅读,则更利于其语文思维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进而于潜移默化、无声无息中扩充学生的认知范畴,来确保阅读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彰显。更为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可为学生个性化、自主性阅读意识的形成拓宽渠道,这也是引领学生语文感知语文之魅力、领略语文之内涵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应以统筹课外阅读为着力点,来做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辅助性课外资源、素材的开发与整合,以此对学生进行刺激、引导、帮扶。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掌握方法、形成意识,在课外阅读中汲取养分、丰富积累,来确保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双向发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引领中,来找寻语文阅读之快乐,以满足其语文综合素养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