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现状与实现路径探究

2023-10-02 03:48许小莉何飞龙
旅游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实现路径大学生

许小莉 何飞龙

摘 要:大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对于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知和心理需求,分析大学生研学旅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政府、企业等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大学生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研学旅行;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下陕西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与路径研究——基于空间生产视角”(2021KRM097)。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实现了深度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延伸出“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该概念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旅游和常规教育模式,旨在积极探索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发展,实现寓学于行、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目前已成为一种教学新业态和旅游新业态。

自2013年提出研学旅行以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多次发布相关政策,肯定研学旅行的作用,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将研学旅行纳入基础教育学分系统。研学旅行已深入基础教育,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而随着公众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不断深化,研学旅行的参与者已从狭义的基础教育中小学生群体延伸至大学生及成年人等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

大学生研学旅行,是大学生在旅行活动中,以学习为目的,通过参观景点、听讲座、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的旅游形式。在大学生研学旅行中,“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大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探究式学习,通过个人亲身体验与集体交流探讨相融合,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过程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体现了研学旅行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是对我国传统游学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补充,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是新型的旅游方式,参与者不再进行单纯的消费和娱乐等活动,而是探究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形式。教师通过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向社会,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自然景色、历史古迹、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馆等场景中,学习科学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开阔个人眼界。

大学生研学旅行对于教育行业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可以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等,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合作与交流,开阔视野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摆脱自身在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困境[2]。此外,大学生研学旅行的发展也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笔者通过线上调查的方式,以陕西省不同地方高校的300 名大学生为对象,从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参与研学旅行的经历、参与研学旅行的意义、参与研学旅行的意愿、参与研学旅行考虑的因素、研学旅行主题的选择倾向、研学旅行的时间、对研学旅行发展的建议等八方面展开问卷调查,辅以查阅相关学术文献的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与需求情况展开系统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五方面结论。

第一,对研学旅行的认知。研学旅行并非新鲜事物,大部分大学生能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对研学旅行有一定的認识,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认识,说明高校对研学旅行的宣传覆盖面有待扩大,可通过网络宣传和课程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率,扩大宣传的覆盖面。

第二,参与研学旅行的经历。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参与过学校官方集体组织的大规模研学旅行,进入大学以后,主要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等以社团自发组织的形式,开展小范围的研学旅行,但共同点是参与形式以传统的观光游览形式为主,缺乏体验性和实践性。

第三,参与研学旅行的意愿。大部分大学生参与集体研学旅行的意愿较强烈,能充分肯定研学旅行的意义,希望通过研学旅行开阔个人视野、提高社交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了解异地民俗文化、志愿服务社会等,可见,高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

第四,参与研学旅行考虑的因素。大学生会考虑研学费用、研学内容、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旅行舒适度等各方面的因素,更青睐性价比高的研学旅行[3],其中研学内容和活动效果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可见,相关机构在打造研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避免研学产品流于形式。

第五,研学旅行主题的选择倾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研学旅行主题的可选择性高。大学生对不同研学旅行主题的需求度有所差异,需求度总体呈现出“绿色生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企业考察>魅力科技>红色传承”的趋势;同时,大学生对观摩性与体验性、课程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研学旅行形式较为感兴趣[4]。

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指引、大学生对教育与旅游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研学旅行具有较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大学生普遍期待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研学旅行,但是目前仍存在限制大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

(一)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开发程度不深入

当前,研学旅行需求已从中小学生群体延伸至大学生群体,然而,相关机构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对于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明显缺乏重视。除各地制定政策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外,智慧旅游平台和社交平台的数据显示,研学旅行产品主要是以未成年人为主导的亲子研学旅行产品。部分研学机构缺乏与高校联动开展研学旅行的主动性,开发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的积极性较低,对大学生研学旅行需求不甚了解,导致大学生研学旅行产品几乎是空白的[5]。大学生主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或小红书、携程、抖音等平台自行规划旅行内容,研学效果不佳,呈现出“游”多“学”少,只“游”无“学”等局面。

(二)大学生研学旅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基础教育研学旅行发展已走上正轨,自成体系,产业融合度较高。但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研学机制体系不健全,政策指导支持力度不大。相关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研学旅行的支持集中在红色研学旅行方面,如开展红色旅游校园行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支持高校师生、社团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和主题党团日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研学旅行。大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需求包括民族民俗风情、社会实践、自然风光、地方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当前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研学旅行需求。

(三)大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不成熟

高校是大学生研学旅行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其研学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过程设计对于提升研学旅行成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就当下研学旅行效果来看,高校的研学旅行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方面:一是高校未开展研学旅行相关课程建设,对大学生的宣传不足,导致较多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社会媒体了解研学旅行,对研学旅行知之甚少;二是研学时间短,模式较为单一,如某地方高校主要以暑期“三下乡”或“返家乡”社会实践为契机,以红色研学旅行为主,鼓励大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日常化、常态化有效机制未形成;三是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研学旅行活动或由学生社团自发组织,或由团委辅导员带队实践,未形成全员参与的研学旅行氛围,缺乏对带队教师的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旅游、管理等专任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四是对研学旅行教学设计与研学旅行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在研学旅行路线设计上,会出现路线与时间考虑不合理、走马观花等现象,导致大学生感到疲惫,研学积极性下降,实践感知薄弱,削弱研学的意义。

(四)大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研学旅行是大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实践,可能面临着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不健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研学机构,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和舆论压力,这一问题限制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开展。

研学旅行体现了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多方合力,以问题为导向, 以目标为牵引,以协调为抓手,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实现大学生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一)丰富研学旅行内容,提升研学旅行品质

大学生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参与者,相关机构不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提高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成效,还可以带动文旅行业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提升。为此,市场主体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积极主动与高校联合,设计精品化研学旅行产品。研学旅行产品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市场主体要按照寓教于游的理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认知水平积极开发多元化、特色化、智能化的研学旅行产品或者服务,增强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同时,地方院校要主动与其他院校加强合作,开展赴知名院校学习交流等研学旅行活动。

(二)强化产学研教合作,推动研学旅行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研学机构等通力合作,实现家校共育、协同运作,寻求大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的最佳模式,这是发展大学生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提供制度政策支持外,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将研学旅行的政策红利向高校释放,推行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承担的研学旅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保证研学旅行开展的普及性和公益性。而高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自身及周边地区的研学旅行资源,设计研学旅行精品線路,建立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联动各地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区、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厂企业、现代农场等,合力建立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旅游景区可以为大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减免门票、志愿讲解、沉浸体验等服务,推进大学生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

(三)规范研学行业标准,保障研学服务质量

研学的本质是在游中学,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也需要详细的行业标准,从而推动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化。第一,地方高校应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有关旅游、教育、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对研学旅行发展的认知,增强其研学旅行策划与组织能力;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开设研学类课程,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第二,有关部门需要完善行业标准,开展针对研学机构的资格等级认证工作,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消除安全隐患

除要在大学生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努力规避和分散研学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相关旅游目的地还要夯实政府、高校、研学机构、家长、大学生、保险公司等各方责任,形成相对成熟理性的风险管控、应对机制和责任划分体系,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从而减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等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

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和旅游跨界融合的新业态,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研学旅行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巨大,但发展未成体系且较为缓慢,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研学旅行政策的倾斜和投入,高校、研学机构、家庭等要把握机遇,形成教育合力,协同推进大学生研学旅行行业蓬勃发展。

[1] 万田户.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现状、问题及其服务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54-56.

[2] 黄文涛,朱凯,何梦圆,等.高校红色研学旅行市场的供需分析: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21(11):129-130.

[3] 张岱楠,罗瑞琦,马志鹏,等.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65-169.

[4] 刘纯.旅游心理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5.

[5] 杨玲.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9-52.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实现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