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传统山水观探索山水画的学习路径

2023-10-09 09:39侯鑫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习路径山水画

摘 要:山水画的学习要经历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且在创作中往往会出现和临摹、写生衔接不上,或是不易转换的问题。梳理中国传统山水观在山水画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多维度知识框架,尝试贯通山水画的全貌,认识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山水画学习。从中国传统山水观、传统山水画审美标准和近当代山水画创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促进传统山水画学习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观;山水画;学习路径

一、中国传统山水观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同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早期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从岩画到陶器上的水纹,山水只作为点缀出现。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先民把自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汉代画像砖中我们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狩猎农耕场景(图1),而《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中更多描绘的是天上地下的场景,直到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出现,这才有了山水画的系统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产生了老子“道法自然”、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养浩然正气、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等依托表现。这些观念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并延续至今。中国古代生活中离不开山水文化,如家中挂中堂山水,寓意有靠山,富裕人家会建园林以亲近自然等。

随着文明的发展,村落城镇越来越聚集,人们逐渐脱离了纯自然的生活环境,但人们文化基因里对山水的热爱不曾消减,于是采取更多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自然山水,如绘画、园林、盆景、赏石等。汉代博山炉是一个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典型例证,山水造型的香炉点燃后烟雾缭绕,形似自然山间云雾,人们便借此藉慰悦山乐水的情感。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谈到山水画的功用——“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古人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应是看一幅画就像步入山林一般,有可以游玩、可以居住的地方。这种思想仍是亲近山水、寄情山水的表现,希望山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处处都有山水的影子。

二、山水画学习的多维度参照

古代传统师徒相授的山水画的学习方式大都失传了,只有从一些课徒画稿和画论中找到一个个碎片。中国人的山水情怀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山水的影子,从多维思考的角度来看,各个门类中的片段共同描绘了山水画的全貌。例如《广陵散》在嵇康之后没人能弹,尽管有琴谱。古代琴谱都是用特定的文字标明每一个弹奏的动作,但是节奏根据人的理解而快慢不同,要想更符合魏晋时期的审美习惯,可以通过魏晋书法来佐证。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每个字的书写节奏都会在纸上留下痕迹,通过魏晋时期书法的节奏大体能了解魏晋时期的节奏风尚,从而进一步感受《广陵散》应有的节奏,这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多维思考的例证。

在山水画学习中,根据形象内容可分树法、石法、云水法、点景法,从技术层面有笔法、墨法、章法。通过其他传统艺术的参照,或可逐一寻找学习参照路径。

树法:古画上的树与自然界中的有很大不同,其更有规律和人工剪裁的美,更像是现实中的盆景。如岭南派的“素仁格”盆景,树的形态被修剪成传统山水画中树的模样,而传统山水画中的树若能挪至现实中,再加上花盆,便成了盆景。由此追溯就找到了解决树法造型的途径。另外,可参照中医用药中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传统山水画中一组树的描绘也有“君臣佐使”的配合。

石法: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就是从赏石中得到佐证,甚至赏石的造型比起自然界中的大山更像是古人山水画中的模样,这种小中见大的思维正符合传统文化中俯仰宇宙的思想。

点景法:同样,想要理解点景法,我们不妨读一读古人建造园林的书籍,比如《园冶》。

笔法、墨法:笔法、墨法直接可以和书法相互印证。用笔中的平圆留重变,用墨的浓淡破积泼焦宿,这些书法和山水画的要求基本一致。

章法:章法的起承转合一方面可以从诗论文评类书籍中找思路,另一方面可从风水学中找到山形聚散、龙脉开合、藏风聚气等思想。

这里讨论的多维度的学习思路,就像读史书一样,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该被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清晰地理解事件的真相。传统山水画的学习同样如此,对古人文化环境的理解势必能给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品评标准

谈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品评标准,就不得不提谢赫的“六法”。谢赫生活的时代品鉴之风盛行,甚至选官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政府统一设立中正官及其属吏品评人才。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谢赫于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一标准构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对后世的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千古不易之法。传统山水和书法、古琴一样主要目的是修身,所以谢赫在《古画品录》开篇就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也是为何中国传统艺术文以人传,以人格修养在绘画中的体现为标准。很多仿某某笔意的作品,其实是通过临仿先贤学习其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化。

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提出“逸、神、妙、能”四格,此是继“六法”之后的又一重要标准。黄宾虹在观画三境界中谈及:“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愛,此神品也,逸品也。”逸品是超出观者现有的审美舒适区,人一开始会产生抵触心理,但在审美逐渐提升的过程中会逐步领会作品的妙处。这种审美的提升同时是人思维境界的提高。

山水画中还有“三远”法——高远、深远与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结合前面的表述可进一步思考,“三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山水画构图和透视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高远有静穆意,如同儒家;深远有幽邃意,如同道家;平远有淡泊意,如同佛家。

四、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思考与启示

现代人和古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如何在当下发展山水画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0世纪上半叶,有大批一流学者从事翻译工作,将大量的世界先进文化引入中国。如今强调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更加需要一批仁人志士投入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梳理研究中去。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古人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仍一味地画传统山水,就会使作品少了些真情实感,其始终是苍白的。

近代以来,一大批画家就改良中国画进行了探索,人物画领域有徐悲鸿、蒋兆和等,花鸟画领域有齐白石、潘天寿等,山水画领域有黄宾虹、李可染等。其中,黄宾虹学养深厚,收集编写的《美术丛书》涵盖绘画、书法、篆刻、金石、文玩、治园等方方面面,在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西方绘画。正是这种系统全面的梳理,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才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宾虹山水”(图2)。李可染从对景写生入手引入光影,深入生活为山川立传,同样开启了现代山水的新面貌。

近年来,山水画作品显现出平面化的趋势。平面化的造型思维早在汉代画像砖中就得以体现,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平面造型的因素。现代平面化的绘画摒弃了透视,更注重画面的内在关系,通过黑白灰、疏密大小、浓淡干湿等各种矛盾关系营造画面,更大地解放了山水画,使山水画的创作更加自由,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另外,在当代山水画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具有装饰画、水彩画倾向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一方面模糊了山水画的边界,另一方面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

遵循以线造形,将笔墨作为独立的审美内容,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根本特征,坚持并发挥笔墨的独特魅力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础。这一论断在黄宾虹提出的中国画之三不朽中就已有了体现。黄宾虹认为,中国画有三不朽:第一,用墨不朽也;第二,诗、书、画合一不朽也;第三,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朽也。可见,笔墨内涵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具有独立的笔墨审美,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用,这与画家对线条的独特感受密不可分。点、线、面造型是常用的三种造型手段。在中国画创作中,如果过于强调以点为基本语言,则画容易显得零散、琐碎;用块面造型,又会出现过于模糊、平板的问题;通过线造型最能直接捕捉物体的形象姿态和动感,也最适宜发挥毛笔、宣纸等中国画独特绘画工具的特性。因此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灵魂,是适合中国画表达的最具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形式。

此外,在山水画中有三点值得重提。一是诗书画合一。诗书画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将诗意和书法笔意融合到绘画中,同时在画面上题写相关的诗词内容,使书法题字成为画面的重要内容,与画面有机结合。宋代山水画上也有题字,但往往穷款隐于角落,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者姓名就是藏在画面树干之中。诗书画结合的形式自元代才初具端倪,至明以后逐渐成为标准形式流行开来。这里谈到的诗书画合一强调的是书法和绘画风格的统一,以及绘画意象的诗意统一。在传统诗歌中留存有大量的山水诗,以山水抒怀为中国山水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山水画的影响颇深。通过对山水诗意的描绘达到诗书画合一,同样是山水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审美特点。正是这种诗书画合一的形式,更能传达出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魅力。

二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傅雷《观画答客问》中谈道:“目之视物,必距离相当而后明晰。远近之差,则以物之形状大小为准。览人气色,察人神态,犹需数尺外。今夫山水,大物也,逼而视之,石不过窥一纹一理,树不过见一枝半干,何有于峰峦气势?何有于疏林密树?何有于烟云出没?”这便是对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出色阐述,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通过山水画整体的构图,起承转收的丘壑布局,可有可居的山水情怀,从宏观层面表达“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文境界。通过笔墨这一微观层面的浓淡干枯、抑扬顿挫,抒发笔墨意趣,展现笔墨抽象之美。这种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特点同样是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是山水画的境界问题。境界是由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感悟等各方面的因素积累而成。这就需要画者注重多方面的学养修为,养成多维度思考的习惯,不断跳出自设限制,最后通过笔墨归于山水画意境,实现人格修养的提升,进而实践到山水画创作中去。

综上,通过对中国山水观和山水画的多维度阐述,尝试寻找中国山水画学习的有效路径:既要从传统中学习技法与笔墨,坚守中国画的诗书画合一、笔墨精神与境界追求,也要结合当下,创造出有当代意味的创新性作品,把握好“守”与“破”的限度。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M].章宏伟,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傅雷.观画答客问[J].中国书画,2010(6):36-39.

[4]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M].王伯敏,编.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侯鑫,任职于郑州市青少年宫,高级职称。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教育艺委会主任。

猜你喜欢
学习路径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几点认识
气体的等温变化中两种实验数据处理路径的比较
协同推荐:一种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的新视角
数形结合,创建数学学习新路径
微信架构下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路径设计与实现研究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