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工作而言,做好幼小衔接的过渡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的方式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辅助。文章在概述小学新生在幼小衔接阶段面临的主要变化的基础上,为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新时期幼小衔接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举措。
关键词:小学科学;幼小衔接;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5-0085-03
幼小衔接作为学生学前教育和小学生活的关键过渡时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学习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外在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学生还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低年级教师要立足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举措,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时期,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一、小学新生在幼小衔接阶段面临的主要变化
(一)生活方面的变化
1.校园环境的变化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步入小学生活之后,首先迎来的变化就是校园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生活中,对于幼儿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校园环境中有许多趣味性的幼儿教育设施,而小学则突出知识教学,代替游戏设施的是一张张桌椅和板凳。这种校园环境的转变对于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陌生感,这对学生独立性有较高的挑战。在这一阶段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积极克服环境转变带来的焦虑情绪,尽快适应小学学习,从而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软着陆”。
2.作息时间的变化
在小学生活中,校园生活主要以各科学习活动为主,步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必须尽快适应每节课的固定上课时间、每天固定的课次,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养成习惯。另外,相较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午休时间也相对较短,大部分学校也不提供午休的条件。这一作息时间的变化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较难适应。基于这一作息时间的变化,在暑假期间,家长就可以适当配合小学作息时间的节奏逐步调整孩子的生物钟。例如,早上7点左右起床吃饭,8点30左右开始简单的学习活动,并适当缩减午休时间等。这样借助家校共育的方式能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小学生活作息时间不适应的问题。
3.人际关系的变化
学生步入小学生活之后,需要离开熟悉的幼儿园生活环境重新认识教师、同学。相较于幼儿园,小学的教师数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幼儿园生活中,学生主要接触两位带班教师和一位生活教师,而小学生除了接触班主任之外,还要接触其他各科教师,熟悉教師及其教学风格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课堂上除了渗透学科知识之外也要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工作,积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适应小学生活。
(二)学习方面的变化
1.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小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从幼儿园以游戏教育为主的闲散式学习状态逐步融入学科化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渗透学前教育和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较强。而小学学科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纪律性,需要学生在听讲时端正坐姿,回答问题时举手发言,上下课听从铃声的指令。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会让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对此,教师在学前以及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适当减少课内教学的内容,放缓课堂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科类课程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快乐地开启小学生活[1]。
2.学习节奏的变化
随着小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进度会逐步地提升,这就需要学生在幼小衔接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也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针对学生实际心理变化和学习认知特征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进度,科学预防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适应问题而产生厌学情绪,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2]。
3.学习评价的变化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在参与各类学习以及实践活动时,教师教学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促使学生进一步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因为不良学习习惯、学习问题等因素面对一些批评类的评价。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极易产生抵触心理,抵触学习生活,抵触教师教学等,影响自身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评价的方式,用引导式的沟通代替直接的批评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建设工作,帮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教师的鼓励和批评,端正学习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
二、新时期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策略
幼小衔接作为学生学前教育和小学生活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学举措的优化设计与学生学习质量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立足幼小衔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科学习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具体探讨幼小衔接时期的教学策略。
(一)知己知彼,找准幼小衔接立足点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
对于幼小衔接时期的教学工作而言,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这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外部感知的途径获取学习认知,即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在优化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时要从小学生身心发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在趣味性的教学引导活动中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例如,在接触“根”“茎”“测量”等科学词汇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辅助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学生识记效果[3]。
2.了解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情况
为了进一步保障幼小衔接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科学课程教学之前就需要对学生学前阶段的科学知识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和摸底,从而准确预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具体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途径的方式查阅当地其他幼儿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趣味测试的形式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例如,在“观察叶”的学情检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对叶片上的“叶脉”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评测,在准确掌握学生认知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灵活应用,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融合过程中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贵在得法,形成幼小衔接助力点
1.营造趣味学习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言,构建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正如上文所述,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会让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适应感。教师在幼小过渡阶段就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逐步从熟悉的学习形式过渡到小学课堂,提高幼小衔接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用较为严肃的语言和语调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由于认知差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观察一棵植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小兔子游览植物园的动画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小学生熟悉的动画形象带领下对各种观察方法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学会通过眼睛观察、手触感受等多种方式对植物从整体外观到局部结构进行感知和观察,从而准确了解植物的特征。教师要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小学实际学习兴趣点入手对教学活动进行重置和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渡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循序渐进地推进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2.巧用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有效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巧妙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自主汲取学科知识,科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正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为薄弱,难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基于学生这一学习特征,教师在优化教学的设计中就可以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基于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逐步深入科学知识本质。这样能在做好幼小衔接过渡的同时最大化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校园里的植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发布学习任务,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在校园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做好记录,在实践与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学习意识。
(三)学科整合,拓宽幼小衔接生长点
1.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跨学科学习
低年级学生在日常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学习方式更加倾向于在“玩中學”,而这一学习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和明显。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学科教学内容主要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知识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的特点也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抓手。例如,在教学“植物”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将科学教学活动和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拓展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在具体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植物”为主体进行跨学科拓展学习,如可以在语文视角下尝试编一个谜语,在数学视角下可以说一说叶片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美术视角下做一幅叶片的拓印画,等等。教师借助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科学学习体验,又能够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2.围绕学习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旨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易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将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和项目式学习方式充分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例如,在完成“测量”这一章节的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内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尺子的前世今生”学习项目,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尺子,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会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尺子的特点及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用绘画的方式自主编创绘本故事。在合作学习的项目式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思维的发散,逐步从幼儿园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为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束语
幼小衔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特征和心理变化情况,围绕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胡家虹.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6):194-196.
吕林海.幼小衔接的要义:把握儿童学习的“相同性”和“差异性”[J].教育视界,2022(23):12-15.
蔡荔君.科学衔接 实现“软着陆”:基于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的策略探究[J].教育文汇,2022(6):48-51.
作者简介:林艳(1979.3-),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