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青年观的核心要义及当代价值

2023-10-19 01:14冉育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恽代英救国革命

冉育彭

(常州工学院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早期主要的领导人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恽代英在其革命历程中始终重视青年和青年运动,并在其革命实践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早期探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恽代英青年观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全面总结其青年思想,而且对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恽代英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恽代英出生于1895年8月,牺牲于1931年4月。晚清民初兵戈扰攘的社会环境及家道中落的现实遭遇对恽代英的思想演变及其青年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社会背景而言,恽代英生活的旧中国沦为了外受列强欺辱、内有封建军阀割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家庭背景而言,恽代英出生于书香世家,但随着时势变化其家庭日渐破落。恽代英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并立志日后要做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的事业。随后,恽代英在力行救国的实践中,看到了青年联合起来的力量,遂把“创造少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恽代英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探索中国革命和青年运动问题,逐渐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青年观。

二、恽代英青年观的核心要义

(一)“伺候国家、伺候社会”:青年要做坚定笃行的爱国者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军阀混战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恽代英从小生活的武汉,租界林立,长江上的外国军舰横冲直撞,国人毫无自由和尊严可言。这一切在少年恽代英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切身感受到“今日我们的国家,是在极危险的时候,我们是世界上最羞辱的国民”[1]119。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恽代英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探求匡时济世之良方、救国救民之真理。他不但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积极传播爱国主义思想,而且组织和带领身边师生力行爱国救国之事。

首先,恽代英阐明了青年为什么要救国的道理。第一,恽代英从权利和义务角度阐明爱国救国是国人的责任。就人类权利来说,任何国家和民族,无论大小贫富,都是平等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没有理由做我们的主人,所以“没有让中国亡国的道理”;就人类义务来说,中国人处于奴隶地位“不但是我们不甘忍受的,亦是不应忍受的,而且亦是不容忍受的”[2]120。他认为:“谓国家不须救,非冥顽不灵者,必不道此语也。谓国家不应救,非丧心病狂者,必不持此论也。”[1]1211919年,恽代英为了响应五四运动,组织和领导了武汉大中学生爱国运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3]235第二,恽代英认为中国人是有志气有能力救国的。他勉励青年朋友不要妄自菲薄,要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和义务。恽代英在读大学期间,就同身边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进步社团,开展爱国实践活动。他要通过行动使身边的青年朋友坚信,只要大家下定决心救国,“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国家的事情不是没有希望”[1]119。他曾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吐露心迹:“我们非必不得已,究竟不应丢弃社会,丢弃创造少年中国的事业。”[2]498爱国救国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恽代英阐明了青年如何才能做真正的爱国者。恽代英认为,做一个立志笃行的爱国者,不是喊喊口号、写几篇诗文就可以,而是要切实力行。第一,青年要肯发真心,向真正切实的路上走[2]125。恽代英认为,救国不能徒为口说争辩,欲救国家,必须力行。青年学生如果不说爱国的话,那表明“是心死了”,而只说不行动却是“无真心无胆气的表征”[3]226。第二,青年要处理好学习与救国的关系。恽代英认为,求学而不顾社会的需要,若非求学不成,便是成亦无益于社会。所以,青年不仅要求学,以学得做事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要“去选择于自己、于社会最有益的学术,为我们研究的对象”[2]159,以“创造少年中国”。第三,青年要注意与民众的联合,要去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恽代英认为,国民革命不是靠少数英雄、侠士或者义军便能够取得成功的,必须要靠民众联合组织起来的力量。以前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

(二)“制造历史”:青年要担负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里大声疾呼:中国之少年要振作起来,担负起创造少年中国的责任。这是近代中国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较早意识到青年独特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恽代英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意识到了青年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遂把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认为:“现在的南方政府、北方政府、什么党、什么系、督军、议员、政客,都只是二五等于一十,我们这几年该已经看得够了;中国的事,只有靠我们。”[2]136这里的“我们”,是指包括恽代英在内的广大进步青年。

恽代英在力行救国的道路上,一步步地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意识到青年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匡时济世、救国救民,而且要创造历史、“制造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必须要接受全面的社会改造,我们“须将眼前不良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加一种有效力的攻击。不然,总是没有益处”[4]28。恽代英勉励青年要研究唯物史观,以此发现历史进化的必要条件,进而“制造历史”。恽代英认为,“制造历史”是有知识、纯洁向上的青年应该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他呼吁:“我们不是满意以前唯物的历史,我们须要造历史。但我们要造历史,不可不注意历史进化的必要条件,不然我们造不出历史来。”[4]32这就明确指出了青年要学习和研究唯物史观,并以此为指导,把握历史发展和进化的规律,参与到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革命运动之中,成为历史的自觉的主人和创造者。为此,恽代英提倡青年要为民族独立运动做切实有效的社会服务,要改变只知修身求学而不问国家社会事务的习惯。恽代英在指导青年运动中,明确指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是青年们“为自身、为种族,不能不负的重大使命”[4]96。广大青年要组织和团结起来,积极加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中。

(三)“为中国的主人翁”:青年要立志做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恽代英不但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而且是党内著名的教育家,他对青少年教育十分关注且著述颇丰。从1918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到1927年筹备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他前后有近1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恽代英先是秉持“教育救国论”,认为“教育之为能力,可使国强,可使国亡”[1]234。因此,他曾主张,“论到改造世界的方法,总不能不觉得教育是改造的惟一切实的工具”[2]63。然而,其教育改革和创新均以失败而告终。残酷的现实使恽代英逐渐明白,在黑暗的旧中国,要想有好的教育,必须要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我们要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必须同时改造教育。不然,总不能有个理想圆满的成效。”[2]474

恽代英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虽然,教育和社会都必须加以改造,但是在恽代英看来,改造社会是首先的和关键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一切变易中,只有政治、经济的力量最大,特别是经济的变迁,或者是能引起经济变迁的政治行动,最为有大力量。“欲恃教育以求经济独立,以救中国,必为不易成功的事。”[4]269所以,教育家要对社会有真贡献,便是用他们的力量“影响到政治经济上面来”,我们要“靠政治经济的势力转移天下”[5]86。为此,恽代英提出了“为今天的中国办教育”的教育方针和原则,以及培养“中国的主人翁”的教育目标。

恽代英在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教育的落后性、反动性和保守性。他指出,民国以前的教育是专制的、压迫的,那时的读书人只知道忠君爱国,不知道有自己,也不知道有民众。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观念也没有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改造社会、匡时济世的需要,恽代英认为要培养民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翁。所以,青年要明白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的责任,即教育应该使青年学生“自知为中国的主人翁,并且还要叫他了解中国的事情”[5]468。为此,恽代英认为,教育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实行“自主自治的教育”和“养成为民众服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的主人翁”。

(四)“为主义而奋斗”:青年努力奋斗的方向

在历经了各种改良主义的失败之后,恽代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表示自己“很信唯物史观的意见”[2]124,并对自己先前信奉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若我们一天天走受掠夺的路,却谈什么无政府主义,这只是割肉饲虎的左道,从井救人的诬说。”[2]119-120因此,恽代英在革命实践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运动,号召青年积极加入党团组织,为主义而奋斗。他认为:团结和联合起来才有力量;为革命,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党会。在研究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后,恽代英相信,中国革命“若是有了一个有主义有纪律的党,我们若是用这个党去宣传与组织工人农人兵士革命的团结,我们可以成功革命”[5]102-103。

为此,结合革命的实际和自己指导青年运动的经验,恽代英认为,青年运动首要目的是要拥护党的主义,宣传党的主义,然后在党的主义的旗帜下为广大青年的利益和解放而奋斗。宣传党的主义的前提是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作为团中央早期主要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明确指出,青年运动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地开展,“我们做一切,都是为的革命,都是为的党的主义”,“不‘为主义’,或者是不能‘作战’……都同样是有负于党,有负于全国瞩望我们的被压迫的劳苦工农”[6]50-51。

恽代英告诫广大青年,在革命过程中千万不可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广大青年要擦亮眼睛,“看清自己的利益,为一种代表自己利益——解放自己的主义而奋斗”[6]145。他勉励青年要勇敢地肩负救中国的担子,“只有奋斗可以给你们的生路,而且亦只有奋斗可以给你们的快乐”[5]346。

(五)“与工农群众联合”:青年正确的成长路径

恽代英指出,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群众结合的道路,“我们一定要与产业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联合,我们的革命势力才伟大,能够必然的获得胜利”[6]25。恽代英是党内较早有这一认识的领导人之一,他从五四运动和工人运动中看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他认为“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革命不能只靠少数人或某个阶级,“我们必须利用群众集合的力量”[4]30。在对中国各革命势力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恽代英得出结论: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力量是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工人和农民,我们的国民革命一定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广大农工群众团结起来,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他勉励立志救国的青年,一定要去接近广大农工商平民,使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共同奋斗。他认为,“我们所应当倚赖的,必须是真正的生产者——农人,工人”[5]256,要实行工农商学联合的政策,“不要轻视商学势力”,更“不要忘记农工是革命的根本的力量”[6]387。

在指导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恽代英提醒青年学生注意与农民、工人联合,要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他鼓励青年学生要“去结交农民!去团结农民!去教育农民!而且最重要的去研究农民!这是中国革命最重要而且必要的预备”[5]421。对于工人,恽代英认为他们是最合适的“革命先锋队”,鼓励青年积极参加青年工人运动。恽代英鼓励知识青年到工农大众中去,向工农学习,和工农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干革命,切实地为农人、工人的利益而奋斗,“我们要这一般青年,钻到农人工人里面去,不是站在民众的外面,做成一个运动专家”[5]285。恽代英鼓励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这为青年运动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帮助广大青年认清了革命形势,也增强了革命力量。

三、恽代英青年观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恽代英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成果。恽代英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探索和形成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思想对新时代的青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恽代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和课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而守护这一主阵地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要教育和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者,广大教师必须要有爱国情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从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载体、话语等多方面予以创新,以增强其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坚决驳斥危害国家的谰言悖行,揭露他们的险恶用心,尤其要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明辨“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根基

恽代英之所以能够矢志不渝、视死如归,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救国救民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以此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现如今,个别青少年出现了信仰信念模糊、理想功利化、价值观错位等不良现象,如不崇拜劳模、英雄而崇拜流量明星,不踏实学习却想一夜成名,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等等。因此,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7]。为此,一要从宏观的社会层面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要大力弘扬崇尚劳动、崇尚英雄模范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要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筑牢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根基,做有底气、骨气和志气的新时代青年。

(三)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在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

在恽代英的青年观中,无论是要求青年担负创造历史的重任,还是做中国的主人翁,抑或是与工农联合共同为主义而奋斗,其落脚点都在“力行”上。恽代英最反感的就是那些夸夸其谈的口说争辩之人或者空谈家。他曾批判空谈的社会主义家,说他们“同无品格的孔教徒是一样的不值钱”,而且,“一个身体力行的新思想家”“可以抵得住一万个只知说话的孔教徒”[3]102。

当下,青少年一代是在物质相对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则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各种实践教育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势在必行。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崇劳模和弘扬劳动精神的氛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梦是奋斗出来的,幸福生活也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全社会都要大力倡导通过奋斗实干实现人生梦想、创造幸福生活的认识,反对一切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二是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把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目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培养热爱劳动、乐于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恽代英救国革命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粉红革命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