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让咳、痰、喘不再反复发作

2023-10-19 17:52陆薇张平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甘遂大椎穴白芥子

陆薇 张平

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法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发现将有些植物碾为敷料敷于伤口,可以有效止血消肿,缓解身体局部疼痛,这便是外用贴敷药的起源。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蚖……以蓟印其中颠”,即用芥子泥贴敷于头顶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开创了膏药治疗之先河。华佗在《神医秘传》中“用极大甘草, 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治脱疽。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即用醋和附子末涂背的方法,治疗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被称为“外治之宗”的吴师机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著作《理瀹骈文》,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

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对穴位贴敷进行改良发展,把不同功效药物配伍,共同研磨成细末,加入水、醋、黄酒、油、蜂蜜、米汤、姜汁等调成糊状,或加入米、枣泥、高粱制成丸剂、饼剂,或将中药熬成膏状,再敷于患处,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多用“三伏贴”“三九贴”治喘

现代中医临床,已经将穴位贴敷用于各科,常见的包括“三伏贴”“三九贴”“小儿生长贴”“正气贴”等。其中以“三伏贴”应用最广泛,其发源于“三伏灸”“天灸”,最早详细描述其应用的见于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书里记载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疾,用药后皮肤局部会起疱。后来,在清代医家张璐的《张氏医通》里,将“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冷哮灸肺腧、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 用白芥子涂法, 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 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腧、膏肓、白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病根去矣。”该法结合了“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将白芥子、细辛、麻黄、延胡索等辛温走散之药物敷于背部肺腧、定喘、大椎等穴,药效由经络传至内脏,可补人体之阳气,扶正祛邪,是穴位贴敷运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体现。

止咳平喘有5个常用穴

当然,今人对中医学也在不断进行研究并施行于临床当中,统计近20年关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是肺腧、天突、定喘、膻中、大椎。

肺腧 位于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上,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共2个,左右对称分布。《類经》曰:“十二腧皆通于脏气”,《素问·咳论篇》曰:“治脏者,治其腧”,《九针十二厚》中也提出“脏病取之腧”,可见肺腧为肺之背腧穴,内应脏腑,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有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既可散肺中留伏之邪,又可补益肺气。现代研究显示,刺激肺腧穴,可以改善肺功能,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天突 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为阴维任脉之会,又名玉户穴。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指该穴乃肺气出入之通道,功用为化痰平喘,宣肺降气,可治疗肺部疾患所致咳嗽、哮鸣。《针灸甲乙经》记载,天突主治“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玉龙歌》也描述天突穴治疗哮喘有奇效:“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现代研究显示,刺激天突穴可以调节支气管平滑肌舒缩,改善气道阻力,减轻哮喘症状。此外,天突穴还与人体免疫功能有关,通过艾灸等刺激方式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发作。

定喘 位于项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0.5寸处,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之功。刺激定喘穴,能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背神经后支、脊髓后角、侧角、交感神经而作用于肺,调整肺及支气管的机能,同时通过刺激上后锯肌,肋骨上提,胸廓体积增大,帮助吸气运动,使吸气量增加,从而缓解喘促的症状。

膻中 位于胸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根据《灵枢·五味》的记载,膻中穴又被称为“气海”,是指人体之气汇聚、分布的地方。《难经》将其列为八会穴之一,名曰气会,意味着膻中穴与气的运行和调节密切相关。刺激膻中穴可以治疗肺气壅滞引起的咳喘、憋闷等症状,具有降逆平喘的作用。同时,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膻中穴还是“臣使之官”,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具有理气散郁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情绪,对疾病的预后起到正向的辅助作用。

大椎 别名“百劳”、“上杼”,是“三阳督脉之会”,具有止咳平喘、通阳解表的作用。根据《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和《类经图翼》等针灸经典文献的记载,大椎穴主治肺胀、胁满、咳嗽等症状,能够降低气道阻力、抑制气道炎症、减轻气道痉挛,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刺激大椎穴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缓解咳嗽和改善呼吸功能。大椎穴位于颈椎棘突最高点,解剖学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属于督脉经络,与手三阳经脉相交,通过调节督脉和手三阳经经气,发挥其止咳平喘、解表通阳的作用。

药物常用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

那么,穴位贴敷治疗咳、痰、喘等病症时,可使用哪些药物呢?国医大师晁恩祥用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等研粉,姜汁调匀,分别贴敷背部肺腧、心腧、膈腧等穴位,于头、二、三伏时各贴药1次,每次 4~6 小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治疗每获良效,故现临床多采用此方。

白芥子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起到抗炎作用;细辛、白芥子具有温肺散寒、解表固卫、祛痰平喘的作用;甘遂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其含有的巨大戟二萜类化合物对皮肤刺激性强,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贴敷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的姜汁作为介质调和,主要是因为姜汁具有温中止吐、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畅经络、调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邪入侵,又可消炎止痛,降低机体内的炎性递质水平。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贴敷药品加入了远红外线微粒、磁石粉等,以通过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深层皮下组织升温,扩张微血管,改善人体微循环,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提高组织供氧能力,加强镇咳、平喘、祛痰等功效。

总的来说,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对于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现代医学也在不断深入研究穴位贴敷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此疗法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猜你喜欢
甘遂大椎穴白芥子
煨甘遂炮制的历史沿革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刮大椎穴可辅助退烧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春天咳白痰搓搓大椎穴
甘草甘遂不同配伍比例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治咳嗽痰喘
甘遂古今应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