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异化与行为调适:微信社交媒体倦怠发生机制与对策

2023-10-25 05:31田彩云
声屏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好友异化社交

□田彩云

当下人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和网络所裹挟的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模式,人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在异化作用下逐渐成为微信的奴仆,社交倦怠就是在异化作用下的可视化输出结果,影响着人们对媒介的使用。

从异化理论看媒介异化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主要指“原本属于人活动结果的事物,作为一种客体在人所进行的对象化活动的过程中反而从主体中分离,并控制着主体,最终主体被客体支配。”[1]在十九世纪,黑格尔基于哲学范畴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方式与渠道,继承者费尔巴哈则持悲观态度,认为异化会导致主体永久的丧失。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异化”概念,用其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认为劳动异化主要分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继马克思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拓宽了异化的边界与范围,认为异化发生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每个人都有被异化的可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极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从而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催生出了形式多样的新兴媒体,新兴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使用体验,却也让人产生沉浸与依赖。一般认为,媒介异化是指原先应由人来支配与使用的媒介,反过来支配人、控制人的状态。微信诞生之初以促进人们交流沟通为宗旨,但现如今微信集社交、购物、阅读、视频、娱乐等众多功能于一身,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与人联系的必要纽带,人创造了微信,却已被异化为被支配、被控制的对象。

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及行为表现

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技术,以用户关系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现阶段的社交媒体种类繁多,如微信、QQ、微博、博客等。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广为引用的为拉文德兰的定义,即“一种主观、多维度的用户体验,包含疲劳、烦恼、愤怒、沮丧、谨慎、兴趣丧失等感受,或社交网络使用及互动相关的需求、动机减弱”。[2]本文结合心理和行为两个维度认为社交媒体倦怠是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后由心理产生抵触厌烦情绪后所导致的逃离或弃用社交媒体等行为表现的综合症状。

自2011 年上线,微信以QQ 简约版的社交模式火遍全网,主推熟人社交。据腾讯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30日,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2.99 亿人,[3]位列国内社交媒体第一梯队。近几年微信不断改版,添加了许多服务功能,逐渐QQ 化。由微信用户产生的社交媒体倦怠的行为表现来看,社交媒体倦怠随不同的行为表现呈现出轻度倦怠、中度倦怠、重度倦怠三个层次。在轻度倦怠中,用户使用微信主要是浏览公众号信息、朋友圈信息或聊天页面信息等,但不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在中度倦怠中,用户会采取设置消息免打扰、静音模式、朋友圈设置可见时长等措施减少信息干扰;在重度倦怠中,用户会采取删除、卸载等行为不再使用微信,或是转移到其他社交平台上,从而减少对微信的使用时间。

微信社交媒体倦怠发生机制

用户对微信产生了媒介依存症,使微信异化为支配和控制人的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四个层面作用于微信使用中,体现为微信平台自身的异化、微信用户自身与他人交往的异化以及微信使用和传播过程的异化,这三个方面共同使用户产生社交媒体倦怠。

平台异化: 泛社交下的内容过载。微信平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开发与增加服务功能,在社交基础上延伸为综合服务平台,例如看一看、搜一搜、视频号、微信直播、吃喝玩乐服务等功能,微信功能增多与平台的泛化拓宽了社交边界,但也为用户带来信息过载与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一、六度分割算法下的信息过载。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割理论强调人们相互之间彼此联系的可能性,在六人之内便可把两个陌生人连接起来。该理论侧重人际关系的拓展,却难以维系人际关系的深度,随着列表人数增多,由熟人搭建起的强社交连接变为泛社交连接,熟人生态遭到解构。微信好友之间通过扫描二维码、推送好友名片等形式不断拓宽着用户的好友列表,微信从以家人、好友为主的强社交转变为以工作同事、学习伙伴为主的泛社交,形成用户列表中的“陌生”好友。这种好友关系只有广度没有深度,会使用户在交流与发布动态时产生疲倦与焦虑,针对这类好友,用户往往会采取聊天免打扰或屏蔽对方朋友圈等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困扰。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马克思·韦伯将人的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关键在于计算,强调做事的手段与效率,价值理性强调做事的目的,看是否值得。社交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其成为商业资本争夺的虚拟战场,在资本的熏陶与推动下,微信朋友圈由最初的分享生活动态让渡给微商进行产品销售,公众号则以软文形式巧妙植入广告,用户看到文章末尾才能发现是广告推销。微信平台基于人际关系网络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潜在用户资源,在商业机制的推动下微信正不断拓展着平台的服务与功能,并成为了企业或是商家宣传推广的主要阵地。过度追求工具理性,却忽略了以价值和人性关怀的价值理性导向,资本与商业广告的合作背离了媒体的社交属性。

用户异化:弱社交下的情绪焦虑。 在20 世纪90 年代,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邓巴数字”,即150 人定律,指人类的社交上限为150 人,而微信等社交媒体早已突破这一上限,社交数量上升但社交质量下降这一事实严重影响着用户自身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行为。

一、私人领域让渡公共领域。微信将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不仅是人际交流沟通的载体,还是日常出行购物的平台,亦是学习或工作的联系阵地。如今,商场、服装店、便利店等商家都有微信二维码,通过加微信的方式来留住顾客,提升店铺影响力。在工作、学习环境中,用户也会通过加微信方式来结识更多朋友以拓展社交圈。总之,微信中大大小小的工作群、学习群、讨论群等,使用户从原来的轻松型社交转变为工作、学习等严肃型社交。用户在微信上除了进行情感沟通与联系,还需处理工作、学习等其他信息,公共交流频率加大,微信平台上的私人时间与空间被工作、学习等公共性信息所抢占,导致用户会因私人领域缩小产生倦怠情绪,但又怕错失重要信息而产生情绪焦虑。

二、用户疲于前台表演。戈夫曼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分为“前台”和“后台”,处于“前台”时人们会为了满足观众对自己扮演社会角色的期待而刻意表演,在“后台”则可以呈现出自己的真实状态。微信朋友圈便是戈夫曼戏剧理论中“前台”的具象表现,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们具有身份认同与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朋友圈呈现给人的印象会影响用户人脉的维系与拓展。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前台上,用户会受到自身与他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当信息发布后,用户会时刻关注他人给自己的点赞与评论,若收到点赞、评论等正向反馈会获得满足感,若反馈与设想不符,则会产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是用户在朋友圈中看到他人精致的生活,会在比较中产生失落与自卑等负面情绪。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完美无瑕,却又不得不面对接受真实,两端极化使用户疲于管理自身的前台形象。

传播异化: 群体审视下的圈层代际隔阂。 基于强大的社交属性与丰富多样的服务功能,用户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或是登录使用各类网站、APP 等都有可能受到群体的审视而被微信反控制和影响。

一、群体审视,难以割舍微信。微信是网络传播中用户的“身份证”,以扫码登录连接着各类终端如电脑端微信、客户端网站、手机端各类APP 等,用户以自身微信账号为中心向网络社会四周辐射,在群体审视下用户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状态,但群体审视的压力迫使用户无法彻底隔断与微信的联系,用户逃离微信后又担心错失信息而焦虑。当用户产生社交媒体倦怠时,会通过减少使用微信时长和频率来缓解自身情绪,例如关闭视频号、搜一搜、看一看、摇一摇等服务功能,聊天消息设为免打扰,在朋友圈设置他人可见天数或者关闭朋友圈,开设微信小号等,以此缓解社交媒体倦怠情绪。

二、社会代际与圈层隔阂。作为全民使用的社交媒体,微信用户以血缘、业缘、趣缘和地缘等结识的微信好友构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从纵向维度看,以用户自身为参照,微信好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级为长辈、领导、老师,同级为朋友、同学、同事,下级为年龄或工作职称低于用户的。从横向维度来看,不同用户之间又存在多种兴趣圈层,例如年轻群体的思维方式与交流用语与长辈的观念体系不同,年轻群体中不同的圈层也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因此,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会受到长辈及不同圈层用户的审视,在朋友圈下方评论的看法观点容易造成彼此间的不解与冲突。用户为避免争论与麻烦,会在发布信息时设置分组可见,减少社交媒体产生的倦怠感。

三、增加隐私泄露焦虑。微信好友边界拓展的同时,也增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微信朋友圈与聊天链接均可能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如用户A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照片或动态情况,通过好友B 转发后,会被好友B 的好友C 看到,以此类推呈裂变传播,增加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对此,用户在朋友圈发布个人照片与动态会通过分组可见或设置可见时长等保护隐私。此外,还有一些微信好友转发抢票链接、拼多多砍价链接、投票链接等,用户会因碍于朋友情谊帮助好友,但点击时会跳转到第三方页面或程序,未知链接和操作繁杂亦会增加用户隐私泄露焦虑。

微信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调适路径

社交媒体倦怠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互联网综合征,是技术过度侵占了用户的主导地位,使用户丧失了操作媒体的主动权。针对异化影响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如何对其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平台调适:注重价值理性,回归社交本质。 社交媒体应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把用户需求和人性关怀放在首位,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让人成为技术的附庸。微信平台应围绕用户需求,简化服务与功能,减少商业信息与无用信息的推送,尽可能减少信息过载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微信开发设计人员需要回归初心,以熟人社交的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中,在用户面临连接重负的情况下,在未来的产品创新中,少连接、弱连接或将成为新的市场卖点。[4]”微信平台更应守住本心,做稳做牢社交功能,挽回那些因为社交媒体倦怠而流失的用户。

用户调适:精简信息源,侧重线下社交。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想着爱抽象的人。”社交媒体倦怠促使人们从虚拟世界中抽身,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感受,《光明日报》 曾评论道:“当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5]因此,用户要学会精简信息源,定期清理与整理微信好友名单,为微信关系网络减负,还要主动关闭信息接受渠道,通过设置微信使用时长、设置静音免打扰、设置关闭朋友圈等功能来精简生活,放弃线上无用社交,回归线下真实社交。

传播调适:转移阵地,平衡社媒使用比重。微信日活跃人数甚多,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将日常生活交付于它,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办公学习、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的统一体。在平台异化与用户异化背景下,微信传播过程也不再纯粹,不同群体审视下的代际隔阂以及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使用户产生倦怠。对此,微信用户可以转向其他社交媒体,如转移至微博减少强社交下的亲人好友间的群体审视,亦可在哔哩哔哩等其他平台中找寻共同群体与共同话题,将注意力与重心适度分化给其他社交媒体,为微信社交减负。

结语

媒介异化促使人们反思人在使用媒介中如何实现自洽。在信息时代,人们无法拒绝或彻底不使用社交媒体,这就意味着社交媒体倦怠无法根本消除,但人们也应从社交媒体倦怠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不被技术与信息所裹挟,保持内心丰盈与冷静,合理使用社交媒体而不被社交媒体所异化,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回归。

猜你喜欢
好友异化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社交距离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