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

2023-10-26 00:41佘双好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重要论述大思政课发展

摘 要:“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政课程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有一个从引起关注、到宏观透视、到专题精进、到明确提出、到深化拓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明确的课程建设观、课程本质观、课程教学观、课程学习观、课程评价观,对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思政课内容和形式。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提升对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拓展思政课建设内容和领域,形成整体全息思政课程;要深化对思政课本质的认识,把握思政课建设规律;要从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整体构筑思政课建设大环境。

关键词: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2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JZD002)阶段性成果。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关涉到课程内涵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实施(教学)和评价等问题,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传统课程观把课程看成是课业及学习进程,以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等作为主要要素,其本质是把课程作为一种知识内容,注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科目以及知识总和,因此存在局限性,被称为“小课程观”。而现代课程观越来越多地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这些经验不仅包含学校提供的教学科目和内容,而且还包含那些没有列在学校教学科目之内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教育性经验,即隐性课程。现代课程观把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课程观称为“大课程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与现代课程观所倡导的“大课程观”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关注视域和着力点的不同。深刻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有一个从引起关注、到宏观透视、到专题精进、到明确提出、到深化拓展的过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作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批示,体现了他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课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思政课建设进行宏观透视,其中包含着“大思政课”的一些观点。如提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出思政课要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自信,要把自信传递给学生;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出“要運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等。[1]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进行专门集中论述,所提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课程定位,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来看待的建设观,显性教育与隐性课程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等教学规律,办好思政课的大格局等,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大思政课的思想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使用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概念,提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2]这次重要讲话已经包含了“大思政课”的思想雏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是在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而且阐明了大思政课的基本观点。一是把思政课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善于运用“大思政课”就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二是不能把思政课局限在课堂范围内,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三是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待;四是要运用现实生活丰富课程内容,教师上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话语不能没有生命力、干巴巴的。至此,“大思政课”的内涵日益明确和丰富。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是对“大思政课”观的一次集中提炼和理论升华,不仅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学本质,而且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连续性和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大格局的背景下,提出思政课教学本质观、内容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学习观,构成相对完善的大思政课观念体系,实现了思政课观念的革命性变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发表重要指示和讲话,把办好思政课提升到中国共产党办好教育根本要求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拓宽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政课的重要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从课程教学自身建设角度讨论思政课的局限,实现了思政课观念的发展与升华。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新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并不局限于学校范围,也不局限于高校课程,而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视角,从社会生活大舞台,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从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等角度,对大思政课进行总体勾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可以从课程建设观、本质观、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等方面进行整理。

(一) 课程建设观: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中国共产党抓教育根本要求的战略地位,深刻阐明思政课的建设地位、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力量、建设领导、建设要求等根本问题。如在课程建设地位方面,他提出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思政课,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在课程建设目标方面,他提出思政课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课程建设原则方面,他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在课程建设重点方面,他提出思政课建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在课程建设力量方面,他提出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老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在课程建设领导方面,他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议程。在课程建设要求方面,他提出要统筹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注重家校合作,形成全方位整体合力。

(二)课程本质观: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讲道理作为课程教学的本质,深刻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对传统课程本质观的超越。在课程观念发展历史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课程本质观。[3]第一类是把课程本质理解为知识,课程内在地包含了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在这种课程本质观引导下,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课程本质观;第二类是把课程本质理解为经验,这种课程本质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一切教育性经验都纳入课程教学范围,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和体验。两种课程观各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其在思政课教学领域也广泛存在。以知识为本质的思政课程观强调知识的传播,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以经验为本质的思政课程观则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本质观包含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并不只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思政课教学要超越知识传播;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本质观重视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的实际体验,但不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而是要透过个体经验的获得,体会到课程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本质既包含了知识本质观、经验本质观的内容,又实现了对知识、经验的超越,并且按照思政课内在要求,把课程教学本质提升到悟“道”的层面,更新和深化了对思政课教学本质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观: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教师“教”与学生“悟”的双向互动

思政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政课为中介,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所展开的一系列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学”,是“教”和“学”过程的统一。传统教学观重视教师的“教”,着重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方法,而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学”相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教”的作用,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他对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取得的积极成效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角度,提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堅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下简称“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把教师“教”的方法提升到教学规律上去把握,使教学方法从“术”和“法”层面,上升到“学”和“道”的层面。[4]若要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就要用心教。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学习的主体,要用心悟。“悟”是一个特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表明学生除了接受学习以外,还要自己参与,要把自己融入课程之中,用心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和理想状态是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认识既体现了课程教学本质观的要求,同时又从“教”“学”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阐述,突破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

(四)课程学习观:思政课的学习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对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过程进行阐述,而且超越学校思政课程范围,从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学生学习思政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阐述,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个接续的过程,指出不同阶段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多个隐喻,比如“黄金时期”“扣扣子”“小麦的灌浆期”“拔节孕穗期”“一块玉”等阐释青年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根据不同阶段青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这种课程学习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观,把思政课建设看成是一个连续发展整体,拓展了思政课学习的阶段性。

(五)课程评价观:思政课评价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衡量思政课建设的标准,提出衡量思政课能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重视不重视既包括思想观念问题,也包含政策落实的问题;既针对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同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使得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关于重视程度要达到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适应不适应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教学方法,也包括工作状态是否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不适应应主要针对老师和学生,也包含领导和管理部门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主要看思政课建设的状况,是对教学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也包括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做得好不好。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评价标准的重要论述拓展了现有的课程评价观。一是从评价对象来看,把评价对象拓展到全社会各个方面,不局限在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是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事,各级党委都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程,其评价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党委,而且包括各级党委,不仅包括教师,而且也包括学生,把学生是否重视和适应课程作为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的重要拓展。二是从评价内容来看,把是否适应作为标准,评价思政课与其所承担任务的适应程度,这就从评价内容上深化了思政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三是从评价指标看,好不好是一个主观指标,但也有客观依据。思政课的评价既需要有客观量化评价,同时也需要主观的质性评价,把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更能充分评价课程建设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观、本质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是对思政课认识的升华。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对思政课建设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角度,從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战略高度,对思政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地位的界定,对思政课是一代青年成长发展关键课程作用的定位,对思政课教学本质的科学揭示,对思政课教学过程认识的深化,这些都对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进一步提升对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来看,思政课固然是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课程,但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之内。思政课教学从微观上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宏观上看关乎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思政课教学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因此,办好思政课就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6]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放在教育根本任务层面,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要放在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上,把加强思政课建设领导作为落实党对学校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抓手;要放在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持续发展层面,把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作为整体进行建设。

(二)进一步拓展思政课内容和领域,形成整体全息的思政课程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来看,思政课范围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且应该拓展到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知识传授,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讲清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背后的道理哲理事理,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道”。[7]思政课范围不能局限于显性课程的教学,还“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做到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范围不能局限于学校课表上的课程教育内容,还要注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注意学校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中蕴含的具有教育性的因素,注意网络虚拟环境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总之,高校要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处于“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形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整体全息课程,不断拓展思政课程内容和领域。

(三)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本质的认识,把握思政课建设规律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来看,思政课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也不在于获得教育经验,而是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透过思政课教学获得的教育性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教学知识、经验中蕴含的“道”。对思政课教学蕴含的“道”的把握,需要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本质观,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多种叠加的教学规律。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是广大学生掌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结合的过程,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因而思政课教学存在着特殊的规律,思政课教学要把握课程教学规律,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背后的“道”。

(四)进一步从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整体构筑思政课建设大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明确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大中小学期间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特点,把青少年思想政治发展作为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整体进行设计。中宣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把大中小学课程内容进行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在课程目标方面,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实施、评估,让中小学思政课为大学思政课奠定良好基础,使大学思政课要在充分了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螺旋式发展和提升。要从整体宏观角度、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角,构建思政课建设大环境。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思政课建设视野,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涵,深化了思政课教学本质,延伸了思政课教学范围,是思政课建设观念的深刻革命。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4][5][6][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25.

[3]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15.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责任编辑:黄立清)

猜你喜欢
重要论述大思政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习近平关于党和法的关系重要论述
学习习近平党建重要论述,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看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