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创新与守正

2023-10-26 00:41孙君芳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创新

孙君芳

摘 要: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与“奇”,并在教学场域、教学表达、教学载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根”与“魂”,尤其是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育人指向等方面要守住根本。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技术优势与课程属性深度融合起来,用新技术赋能新课堂,强化理论武装提升课程“深度”,细化释疑解惑增强课程“精度”,优化教育引导拓宽课程“广度”。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守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64-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华侨大学教育管理研究项目“智能时代高校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精准推进研究”(项目编号:2022HJY22)阶段性成果。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1]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思政、数据思政、精准思政等研究方兴未艾,如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这一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一、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之变

(一) 教学场域之变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常规安排是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教学场域主要以教室为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思政课教师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此,一些高校逐渐拓宽教学场域,如融入线上直播、慕课资源、校外实践教学等,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伴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升级,计算机仿真新技术使得虚拟教学场域进一步拓宽,并且能够较好地模拟教学场景,营造出沉浸式、互动式课堂学习氛围,让课程内容更富感染力和穿透力,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吸引力。

(二) 教学表达之变

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若还是采取单方面说教的方式,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往往会被学生排斥和否定。与之相对的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课程期待和教学建议,如利用云计算、思政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提前获取学生的“课程画像”,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困惑、知识掌握情况和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备课,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多增加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一些时事热点、前沿话题的理解与看法,从而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依托智能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困惑等,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提升授课的精准性。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融合学生的话语模式,避免因为生硬的政策阐释和逻辑演绎而使学生内心抵触,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析纷繁复杂的政策局势,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的话语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

(三) 教学载体之变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制定与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它们能够为授课教师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具体内容指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授课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运用多元的教学载体,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采用数字化图像、音频、视频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具象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智能学习平台搭建“形势与政策”课“智慧教学”矩阵,动态跟进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外教学手段,如采取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

(四) 教学评价之变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侧重于单一评价、结果评价、静态评价,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忽视了多维评价、动态评价。然而,“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重要的精髓在于授课教师通过教学,教育学生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教育,引导学生把形势与政策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活学活用。因而课程的教学成效评价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方面的评价,授课教师可以综合考量课堂表现、期末考核、课外实践等多维度进行评判,也可以寻求智能学习平台,通过布置课程作业、在线答疑、互动跟进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与评价,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针对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之不变

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创新发展不是“重头来”,而是要“接着做”,是授课教师在坚守课程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育人指向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思维、技术、方法等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 课程属性不变

“形势与政策”课是意识形态属性强的课程,思想性、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起到“催化剂”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创新发展要求授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寻新时代智能的教育方式。但要上好这门课,更要求授课教师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直气壮地讲思想、讲理论、讲政治,通过新时代话语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引导学生知大势、明大义、晓大理,认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政治理念。

(二) 价值导向不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混杂的网络舆论,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核心课程,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愈显关键和重要。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懂得用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明辨是非,还需要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准确的事实和正义的声音予以反馈,做到不隐藏、不回避,让学生清楚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困难,引导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明白自身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勇做真正懂马、信马、爱马的时代新人。

(三) 育人指向不变

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需要技术但不能唯技术,还需要授课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以达到育人之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該整枝时就要整枝”。[3]然而,坚持技术为“用”,追求育人之“本”的课程使命也更挑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授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其既看到百年变局中的机遇,也明白其中的风险,形成正确的形势观,主动感知历史发展的趋向。第三,授课教师要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要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地入脑入心,授课教师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要与社会发展互相关照,从而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以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做到个人的成长成才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

三、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之“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它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主流。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变”是在其“不变”的基础上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应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变化,授课教师需要从增强课程“深度”、提高课程“精度”和拓宽课程“广度”三个维度着力,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

(一) 因事而化:强化理论武装增强课程的“深度”

学生对理论的认知需要经历一个“认知—认同—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首先在认知层面,学生要了解“是什么”,这需要授课教师通过课程政策的介绍和解读,使学生对知识框架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进入认同层面,学生要明白“为什么”,这需要授课教师讲清楚形势与政策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规律。第三是实践层面,学生需要知道今后“会怎么样”,这需要授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热点时事的分析,联系生活,明白自己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坚定信念,付诸行动。概言之,学生在对国家政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认同,在充分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行动,因事而化,在对不同国内外时事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看法并展开行动。

由此判断,“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授课教师懂得如何讲道理,如何挖掘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关系,以理说事,以事说理,通过深刻的学理说服学生,运用系统的论证取信学生,使学生真正从情感、逻辑、价值等多个层面接受并认同课上所讲的道理。其次,授课教师要善于把课程讲“透”,抓住理论的根本,讲透目前中国的伟大成就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理论的力量,感知理论的魅力。在讲“深”和讲“透”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要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创新课程方法和教学形式,借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丰富的教学场景,活泼风趣的授课语言,讲出“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穿透力和感染力。

(二) 因时而进:细化释疑解惑提高课程的“精度”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在以学生的困惑为原点,通过授课教师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等环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4]落实这些回应,需要授课教师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满足学生“所思所求所想”的疑惑。在教学开展前,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学情调研,广泛收集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与讨论话题,以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为取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在“四个专题板块”“两个重点讲授”上选择侧重点,精心集体备课,精选教学内容,精准设置教学专题,从而达到深入授课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跟进。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智慧树等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分析和数据跟踪,依据算法针对学生的偏好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线实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并答疑解惑。同时,授课教师运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主题小组,使其分别围绕教学的子主题进行深入地交流、研讨和汇报,同时全程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形成学习数据库,助力后续一对一的学情追踪和差异化指导。

另外,面对这一“开课不断线”、学时跨度最长的课程,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将学生每学期的课程学习情况编制成学习档案,让其他授课教师提前作出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在课后时段,可以依据学生喜好进行时政热点分享和学习资料精准推送,实现智能化教学的无处不在,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育人目标。

(三) 因势而新:优化教育引导拓宽课程的“广度”

“形势与政策”课学分虽然不多,但却是一门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课程。目前,多数高校授课教师并不完全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储备,不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照本宣科,或以新鲜有趣的热点吸引学生眼球,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更难以提高。

对此,高校一方面可以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学校领导以及其他专家为辅的师资库,将专业性与权威性相结合,政治性与时效性相契合,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课程品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优秀的慕课、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课程协同配合,实现优质课程的资源共享。如全国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和“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等活动,就是通过专家现场讲授与封闭式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和指导作用,让学生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去分析世界发展的大势,因势而新,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发展的新走向,理解世界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数字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授课教师亟须顺应时代之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革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出新教学评价,探索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有效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36-137.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责任编辑:韩文彬)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应对失业问题的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核心算法初探
《人工智能时代》博弈不确定的未来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