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研究

2023-10-30 05:17程丽昕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程丽昕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为“00后”,他们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1]。互联网在高职学生中已基本覆盖,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越来越离不开的工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互联网,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互联网所具有的传播广泛性、信息多元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使传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愈发不能满足学生和心理工作者的需求。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现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6%,大中专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6%,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8.1%[2]。此外,年龄处于18~25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心理健康问题最多。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家庭关系、适应不良、网络成瘾、失眠等方面,少数学生曾经有过自伤、自残的经历或念头。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们不禁发出“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的感慨,疫情的发生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年来,高职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3]。因此,高职院校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

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困境

(一)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部分高职学生的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观念,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家长的态度问题。家长经常回避孩子有心理问题的事实,认为孩子就是矫情、没事找事、想太多,或者认为心理危机学生以前一直都是这样也没出什么问题,老师担心过度。二是转介送医问题。家长宁愿冒着风险,也不愿意把心理危机学生送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担心别人议论孩子有精神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三是休学问题。有些高职学生在入校前就有心理或精神的问题,曾经有过被迫休学的经历。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特别害怕再度被迫休学,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顾心理危机的现实情况,极力反对休学。四是服药问题。有些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虽然遵循医嘱服药,但病情好转之后,他们就会立即私自停药,从而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五是装好问题。学生在就医时,为了避免被诊断为心理疾病,未能如实反映自身情况,导致医生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诊断结果与学生表现、辅导员观察、其他学生的反馈有出入。

(二)心理危机意识薄弱

预防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时发现至关重要。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辅导员。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与家长沟通,获得有关心理方面的信息反馈,利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获取学生心理测评的信息。二是通过学生队伍。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学生干部在发现同学有异常情况或者在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论坛上发布消极、厌世等方面的信息时,要及时上报辅导员。三是通过心理中心。在每年的新老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中,心理中心一旦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四是通过专业课老师、宿管、保安等学生管理人员。综合来看,学校的每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现者,但现实情况下,由于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缺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快速地识别心理危机,或者即使意识到情况异常,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同时,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后,辅导员也会出现学生信息追踪、反馈不及时的情况,以致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信息监测困难

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有效信息是预防的重点。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通过线上心理测评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给心理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线上心理测评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心理测评结果是否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心理测评受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与测评的组织方式、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题意、对待测评的态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心理测评只能了解学生近期内的心理状况,在非测评期间,心理测评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危机事件传播迅速

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到事件的情况,甚至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也会被泄露。网友对事件的评论、看法以及视频、图片的不断传播,会对当事人及其亲人、同学造成二次心理伤害,甚至发生极端事件。对于这样的情况,危机事件处理方需要及时快速公布官方信息,处理网络舆情,干预网络传播,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出现[4]。

三、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

(一)搭建校园一站式心理服务平台

目前,虽然有很多心理类的网站,但心理网站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时会对学生产生反向作用。个性化的服务大多需要收费才能获取,这给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因此,高职院校基于互联网技术,以手机APP和校园网为载体,搭建集心理自助、咨询预约、信息反馈、心理测评、朋辈培训、活动预告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知识性、趣味性校园一站式心理服务平台十分有必要。

学生可通过校园一站式心理服务平台获取相应的服务,服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在平台搜索相关内容,及时获得信息和支持帮助。平台分析用户数据,及时向用户推送关注的内容。二是心理测评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测评工具,将心理测评工具根据类别进行划分,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需要的工具。测评后,用户可获得结果解释和指导。三是心理帮扶服务。心理帮扶服务包括咨询预约、放松训练、情绪宣泄、轻松助眠、职业指导、活动预告,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对应的服务项目,通过服务达到缓解压力、失眠,释放情绪,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用户数据库,接入学生的浏览数据、检索数据、测评结果等信息,不断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平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5],使高校心理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的相关心理信息,实现心理预警,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网络心理工作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更多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缺少对互联网危机信息的监控。高职院校可以基于“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心理四级网络,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分别建立学生网络工作队伍、教师网络工作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渠道实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知晓学生发布的消极、负面动态。学生网络工作队伍主要由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各学院学生会心理部的成员等学生骨干构成。学生之间的交流、接触最多,能够最早发现同学的异常。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使其成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有力抓手。教师网络工作队伍主要由心理中心教师和各院系心理辅导员构成。一方面,教师网络工作队伍需要定期对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与危机状况识别的培训,指导其开展工作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网络工作队伍要根据校园一站式心理服务平台用户的数据信息,结合学生网络工作队伍、辅导员提供的有关个人、家庭、遭遇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划分风险等级,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关注。技术保障队伍主要由网络信息中心的网络维护人员构成。高职院校要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技能强的技术保障队伍,使互联网、大数据在心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6]。三支队伍协同工作,上下信息畅通,大大提高了心理工作的效率。

(三)形成家校社协同干预机制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并要求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7]。高职学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对其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层面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时,高职院校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干预机制,使多方力量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之中[8]。

校方和家庭应形成协同工作联盟。校方为家长开设线上心理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为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可以召开线上家长会,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后,校方协同家长尽快将心理危机学生送医治疗,辅导员持续跟踪学生的后续情况。作为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告知辅导员学生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起到家庭预防的作用。

校方应不断完善社会化转介机制,与当地的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设绿色通道,实现快速转介就医,确保心理危机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精神专科医生定期到校医院坐诊,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工作联盟,筑牢安全防线。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形式新颖、受学生欢迎的特点,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基于在线心理测评结果和线下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问题。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学生普遍性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课堂以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当前阶段学生遇到困惑较多的方面,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专题系列微课,如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沟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关键的时间节点,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云讲座、心理健康小游戏、线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短视频大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针对学生出现得比较多的个性化心理问题,辅导员可通过心灵树洞、在线心理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第四,高职院校可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开设线上心理咨询和24小时心理热线,将心理咨询覆盖到全体学生。辅导员要快速处理学生的突发状况,及时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学生。

总之,互联网技术在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现实,充分将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协同干预机制融入当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危机”中的自信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