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23-10-30 22:25刘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刘霞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并以非线性编辑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痛点,从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育人新模式、教育新构架、实践新范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非线性编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42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样也是高校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在新发展、新教育、新理念下,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教育全方位发展,以及新格局实现的重要举措模式。

1 研究背景

从2005年,上海开始实施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的“两纲教育”;到2014年,对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再到今天,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研究已在全国各地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中2014-2022年,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检索显示,在2017年前主要是以思政课程研究为主,自2018年开始关于高校的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论文开始逐年增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 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不匹配问题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对思政與专业项目的设计和融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等都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重要问题。

2.2 资源与渠道混杂问题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通常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专业内容自主寻找并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的整合设计。然而,目前课程思政资源庞杂,且渠道繁多,来源渠道不明确,往往缺乏权威性和准确性,容易出现偏离主流价值观,过于简单化、粗暴化或“高级黑低级红”等问题。因此,建立权威可靠的思政资源库和获取渠道是保证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基础,根基强健,才能孕育出健硕的果实,从而避免“低级红”等现象的产生。

2.3 内容与技术不融合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常采取“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模式,利用思政和专业教师各自的优势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思政教师为指导,可以为课程思政内容提供保障和支撑。然而,课程思政要想做好、做实、做透,仅有内容上的整合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真正接受并认同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并符合他们的喜好和习惯。结合时代特点,可以借鉴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在短视频、文字快闪、虚拟交互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将内容与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提高育人效果。

2.4 模式与技法过于单一问题

目前,大多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刻板、僵化,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一些相关元素附加到专业知识上,仅做浮于表面的思政教育,并没有真正实现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整合,尤其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宏观体系下的横向纵向之间的关联性与延展性。这种方式难以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并且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与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多模态、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3 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3.1 建立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型的思维方式,一个重要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顶层设计尤为重要,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构建符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要及时调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做好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规划、设计和指导,使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形成整体化、系统化。要结合新时代特色和学生学习特点,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团队构建、新媒体技术技能应用等指导与培训工作。

3.2 利用好“学习强国”平台资源

“学习强国”平台,是一个面向全党和全社会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学习平台。平台政治性强、渠道权威、内容严肃、资源全面,是一个具有融媒体特征的新型官方主流媒体。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依托“学习强国”平台,深挖优质思政资源,将“思政寓于课程”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3.3 组建专业团队协作育人

要组建由思政教师为指导,专业教师为主体,其他教师为辅助的协作育人团队,其他可包括:新媒体技术团队、校企合作项目团队等,结合地域特点、院校优势、专业特色等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建设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要探索课内与课外的延展,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教学与育人的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3.4 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和技法

要探索符合新时代应用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思政新模式和新技法。不能仅停留在简单植入的初级阶段,要多融入数字媒体新形式,尝试将短视频、文字快闪、虚拟交互等方式引入课程思政建设,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方式和途径让他们愿意接受、信仰,并践行。

4 非线性编辑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 探索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方法,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时代媒体技术的艺术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了媒体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新,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

而非线性编辑作为其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根据课程特点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拓展非线性编辑课程思政建设和功能外延,发挥好“催化剂”的作用,服务于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需求。

4.2 依托“学习强国”平台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助力中国特色新时代应用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素材进行课程建设,将平台的介绍、认知、使用和融合,作为贯穿非线性编辑全程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使用“学习强国”平台。这种模式既保证了课程思政内容严谨、渠道权威、效果显著,又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深入理解和运用“学习强国”平台资源,并为学生今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保障,进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3 组建课程思政专业协作团队,打造课程思政教育新构架

以“学习强国”为起点,在“思政+专业+技术+辅助团队”的协作下,以专业实践项目为载体,高水准高质量地开展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突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战略层面上构筑高校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顶层设计方案,指导并促进课程思政专业育人体系的建立与教育教学的开展。依托“学习强国”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权威、全面、全域,且内容丰富多彩,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有力量有魅力,有感染力有号召力的学习平台,在团队优势互补协作下,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使教师磨砺成答疑解惑品行兼修的育人“大先生”,成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护航人。

4.4 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設体系,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新范式

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新范式,展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优势。通过构建以“学习强国”为引领、课程思政为核心、特色项目为亮点、校企合作为依托、传统文化为载体、专业竞赛为抓手、创新创业为突破的课程思政育人改革与实践新范式,助力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5 总结

课程思政是培养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以正确的理念、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积极的策略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新发展,推动新教育,构建新理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研究课题。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贺麓宁,武丽志,梁茵然,等.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2014—2021年的文献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4045,76.

[3]白舒娅,金伟.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4):148156.

[4]王跃伟,陈航.基于CNKI文献内容分析的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990.

[5]刘洋.课程思政建设呼唤“大先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10.

[6]刘礼艳.“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师行动策略[J].职教通讯,2022,(12):182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