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热惊厥患儿应用的效果观察

2023-11-05 06:55林碧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0期
关键词:脑神经舒适度体温

林碧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惊厥是高热患儿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发病后患儿体温异常升高,头部后仰、眼睛斜视、丧失意识、口吐白沫、局限性肌群强直性抽搐,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患儿长时间持续惊厥,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损伤患儿脑细胞,出现脑水肿,可能会产生严重后遗症,导致患儿智力低下、癫痫、神经功能性疾病,甚至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1]。研究表明[2],感染后体温快速升高,一旦体温达到39 ℃,就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加之,患儿年龄比较小,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足,沟通难度比较高,依从性差。因此,针对高热患儿不仅要给予对症治疗,还需要结合患儿情况采取护理干预,预防高热惊厥发生。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108例高热惊厥患儿,对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的108例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例为26∶28,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30±1.10)岁,腋下温度38.1~40.1 ℃,平均腋下温度(39.1±1.3)℃,其中28例为单纯型小儿高热惊厥,26例为复杂型小儿高热惊厥;原发疾病:28例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为支气管炎,4例为肠炎,5例为扁桃体炎,7例为肺炎,4例为麻疹;其中42例惊厥1次,12例惊厥次数超过2次。观察组男女患儿比例为27∶27,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3.90±1.20)岁,腋下温度38.4~40.5 ℃,平均腋下温度(39.4±1.2)℃,其中29例为单纯型小儿高热惊厥,25例为复杂型小儿高热惊厥;原发疾病:27例为上呼吸道感染,5例为支气管炎,5例为肠炎,7例为扁桃体炎,8例为肺炎,2例为麻疹;其中42例惊厥1次,12例惊厥次数超过2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均确诊为高热惊厥,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②临床资料齐全。③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心脏病、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器官疾病。②先天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遗传病。③体温达到41 ℃以上。④持续昏迷、严重并发症。⑤颅内感染。⑥恶性肿瘤。⑦精神疾病。⑧依从性特别差的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遵循医嘱监督患儿用药,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

观察组为预见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第一,病因排查。如果患儿体温达到38.5 ℃以上,应及时排查患儿是否存在家族遗传病史,找到高热惊厥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

第二,降温。发热的患儿应及时对体表采取降温措施,将患儿安排在通风位置,使用冰袋对患儿头部进行冷敷。容易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可以预防性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药物,如果采取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患儿体温仍旧没有下降,应及时告知责任医师,并实施其他降温措施。

第三,生理预防。提醒家属让发热的患儿多休息,保持呼吸顺畅,以免气道被阻塞。让家属及时对患儿衣物进行更换,尽量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并避免患儿受伤。多让患儿喝水,促进汗液、尿液排出,加快机体内有毒物质排除。

第四,预见性护理。积极对患儿进行巡查,在床旁准备好吸氧设备,以便患儿发生惊厥后能在最快时间给予吸氧治疗,以免患儿缺氧。加强对患儿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清理,维持呼吸道顺畅,避免气道受到异物阻塞,发生误吸。对患儿的内关穴、合谷穴进行轻柔按压,按压时间控制在2~3 min即可。密切观察患儿瞳孔变化,一旦瞳孔大小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临床医师进行处理,提前做好脑疝预防。

第五,皮肤护理及体位调整。定期对患儿床单进行更换,及时帮助患儿翻身,避免患儿同一部位受到长时间压迫。如果患儿出汗比较多,应及时将皮肤擦干,并为患儿更换干净、舒适、宽松的衣服,使患儿感觉更佳舒适。

第六,疾病知识宣教。详细为患儿家属介绍高热惊厥相关知识,包括高热惊厥发生原因、病情特点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密切关注家属心理状态,及时对家属焦虑、担忧情绪进行疏导。提醒家属准备好退热药、体温计、棉球等,告知家属如果进行紧急降温,用心肺复苏、刺血疗法方法,以便能及时对患儿进行抢救。

第七,出院指导。提醒家属让患儿保持清淡的饮食,并注意维持机体营养均衡。每日将房间窗户打开,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注意根据气温,合理增减衣物,确保患儿冷热适宜,衣物要勤洗勤换,注意患儿个人卫生。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高热消退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反复发作次数及住院时间。②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对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③通过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4]对患儿舒适度进行评分,其中5项为生理舒适,8项为社会舒适,10项为心理舒适,7项为环境舒适进行评分,采取Likert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为120分,评分高则患儿舒适度更高。④通过问卷调查表对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⑤统计两组干预前后脑神经因子水平。⑥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反复发作次数、高热消退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舒适度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儿舒适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舒适度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舒适度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2.5 两组患儿脑神经因子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脑神经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脑神经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脑神经因子水平对比()

表5 两组患儿脑神经因子水平对比()

2.6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关于儿童高热惊厥病因临床尚无明确定论,部分学者认为是和儿童脑部还未发育成熟有关。因为儿童年龄比较小,身体机制还未完全发育,中枢神经系统还处于持续发育状态,身体自控能力比较差,一旦体温超过39 ℃,大脑异常兴奋,神经元放电异常导致骨骼、肌肉不自主收缩抽搐,进而导致高热惊厥。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和细菌、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疫苗接种有关系。相关资料统计,小儿高热惊厥发生率已经达到2%~5%,发病后患儿面色异常、排泄失禁、意识障碍、牙齿紧咬等症状。小儿高热惊厥不仅突发状况比较多,且复发率高,如果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就会对脑组织功能造成损伤,造成患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而在小儿高热惊厥治疗中不仅要重视对症规范治疗,还需要加强患儿护理干预。

预见性护理属于新型的一种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程序对患儿病情进行判断,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处理[7]。积极排除患儿病因,特别是低龄、高温、存在家族遗传病史患儿,需要尤为注意。研究表明[8],发热患儿体温一旦超过38.5 ℃,发生惊厥的风险也更高,且惊厥症状还容易反复发作,护理难度比较高。需要密切对患儿体温进行监测,使用口服退热药、冰袋冷敷控制好患儿体温。提前准备好吸氧急救物品,以便患儿发生惊厥后能及时进行救治,缩短患儿缺氧时间[9]。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患儿呼吸道清理,避免误吸。加强健康疾病知识宣教,缓解家属负面情绪,提高家属配合度[10]。另外,为了预防患儿惊厥再次发作,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督促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持机体营养均衡,积极进行疫苗预防接种。根据天气合理对衣物进行增减,避免患儿受到气温变化刺激病情再次复发。本研究观察发现,观察组干预后临床指标、家属心理状态评分、患儿舒适度评分、家属护理满意度、脑神经因子水平、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果可见,预防性护理干预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快速改善高热惊厥患儿病情,降低患儿并发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脑神经舒适度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microRNAs在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浅谈提高奶牛舒适度的方法